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文化豐富性!女性題材電影東西方有何不同?

發佈時間:2022-11-07 09:10:2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從41年前首部電影《原野》驚艷亮相威尼斯,到中國電影成為各大電影節的“常客”,從功夫片一枝獨秀到各種類型影片頻頻走出去,中國電影已成為外國觀眾了解中國的窗口。中國電影如何更好地反映當下、讓世界通過電影了解中國?中新社“東西問·中外對話”邀請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著名導演李少紅與上海大學藝術研究中心藝術總監、著名電影製片人馬可·穆勒展開對話。

曾執導過《紅粉》《四十不惑》《橘子紅了》《大明宮詞》等多部女性題材作品的李少紅認為,應該鼓勵包括女性題材在內的現實題材電影交流。

曾擔任過多個國際電影節主席,把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賈樟柯等中國導演推向國際舞臺的馬可·穆勒認為,豐富多樣的中國電影可以讓國外觀眾更多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性。

對話實錄摘編如下:

電影“走出去”有助於世界了解中國

中新社記者:1981年馬可·穆勒先生擔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顧問時,將中國影片《原野》帶到威尼斯,碰巧《原野》也是中國新聞社出品的。當時是怎樣一個契機讓您將《原野》這部影片從中國帶向歐洲?

馬可·穆勒:1981年年初,有幾位國內朋友告訴我,一家新公司南海影業正在做一部電影《原野》。我非常喜歡曹禺的話劇,也看了《原野》,發現這是個女導演的處女作,我就問可不可以跟該片導演淩子認識一下。淩子後來又介紹了更多的女導演給我認識,我那個時候覺得中國終於有了非常強、非常活潑的一批新的女導演。

中新社記者: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有什麼特殊意義?

李少紅:這個過程讓我們打開了眼界和世界觀,同時也能夠讓世界了解中國。1992年的《四十不惑》是我們這一代現代題材的第一部去歐洲電影節的影片,能獲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對西方來講非常陌生,尤其是現實生活。我能從記者的提問中感受到他們想通過影片來了解中國和中國人的狀態,所以我覺得現實題材的影片能夠出去是非常重要的。

馬可·穆勒:那個時候這些電影都是新生代導演的第一部或者第二部。它們真的是豐富多樣,他們所探索的方向不是一致的。我那個時候就特別想通過這些電影讓國外的觀眾,特別是歐洲的觀眾多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性。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國際獲獎和國內獲獎之間的關係?

馬可·穆勒:上世紀90年代應該是中國電影的熱門時代,幾乎每個大電影節都會有一部中國主競賽影片,國外的發行也會考慮多買幾部中國影片。為什麼上世紀90年代國外會有熱門的中國電影?因為那個時候好多電影都是有商業價值的藝術片,或者有高藝術品質的商業片。我真的非常敬佩那些導演所作的貢獻,讓更多的人馬上就可以看懂,可以理解。

李少紅:不管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獲獎,對我們的藝術創作都是肯定和鼓勵。國際上獲獎是從中國發展的故事和東方文化的角度去欣賞這種藝術價值,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肯定。國內的鼓勵則更直接,因為我們的創作反映的是中國的現實生活和歷史文化,這種肯定更重要。

女性創作豐富了世界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女性導演、女性題材創作對整個電影産業的貢獻?

李少紅:我覺得女性視角和女性創作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這個世界。作為女性導演,我們很自覺地在做這種觀察和表達。《紅粉》1995年在柏林電影節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之後我自覺地在影片創作中採用女性視角,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這也形成了我自己的創作特色。

馬可·穆勒:每幾年,中國電影中就會出現一兩部女性題材影片,真實地為中國女性發聲。如從淩子到黃蜀芹、李少紅等第四代、第五代有代表性的女導演,以及最新一代的李玉導演作品,都讓外國觀眾深入了解中國女性的世界觀,以及她們對社會的觀察和探討。

中新社記者:在女性題材電影中,歐美影片與中國影片有什麼異同?

馬可·穆勒:我認為二者差異不大,但中國女性題材電影,不僅是女導演拍,也有男導演拍。例如張藝謀導演作品《秋菊打官司》就塑造了一個為爭取自身權益而奮鬥的女性角色,這部電影獲得了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曾獲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聖馬可獎的田壯壯導演作品《小城之春》,也是由男導演拍攝的中國女性題材電影。中國香港導演杜琪峰,大家都覺得他擅長執導動作片、偵探片,但是他每拍三四部影片,也會考慮拍一部女性題材影片。

中新社記者:當今的女性觀眾與30年前有什麼不同?如何看待女性意識的覺醒?

馬可·穆勒:在中國電影市場(作品)多樣化之下,現在中國女性觀眾可以看到多種類的電影。以前,特別是西方和日本的女導演拍攝的電影受眾是三四十歲的女性。現在的導演無論男女,他們電影的目標受眾更年輕,觀眾也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樣的電影。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成就之一,就是女導演也開始拍類型片。

李少紅:從個人經歷看,我的女性意識的形成經歷了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以前我們有句口號“婦女能頂半邊天”,是説婦女也有平等工作的機會和權利,同時也降低了性別差異意識。改革開放後,女性更加關注和思考自己的存在價值,爭取在社會上的獨立性。現在我和很多年輕女導演交流的時候發現,她們都非常自信地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知道在自己想創作的題材中,從女性的視角出發應該堅持什麼。

中新社記者:《世間有她》這部電影如何表現當今女性的生存狀態?

李少紅:這部影片三位導演都是女性,我們從女性的角度出發,以女性的視角觀察生活,觀察女性在困難中如何面對情感和家庭問題。另外,從不同地域表現來説,張艾嘉導演在中國香港,反映了與內地不同的情況,陳衝導演反映的是一對分離在兩地的情侶的情感。影片多元表現了最普通的婦女在家庭中承擔的責任。

馬可·穆勒:《世間有她》特別展現了在困難時期家庭中出現的很多矛盾。三位女導演很清楚如何真實展現這些問題和主人公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世間有她》在內的許多中國電影都具有跨越語言、文化障礙的突破力,能夠引起國外觀眾對中國女導演作品、中國女性題材影片的重視。

以電影促進中外對話任重道遠

中新社記者:在促進以電影為媒介的中外對話中,電影人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馬可·穆勒:我認為需要考慮中國電影在國外可能會遇到的文化差異。這方面可以通過對中國文化的翻譯、釋義幫助國外觀眾理解中國電影,進而引起他們的共情。

李少紅:東西方文化確實存在差異,需要更多宣傳和推廣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從創作上,可以多關注包括女性題材在內的現實題材電影交流。性別的表達是世界的語言,不存在障礙,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個體,無論男人女人,都能感同身受,這樣的作品應該多一點。我們在電影節或電影展映上看到這方面題材的影片,也會非常感興趣,雖然講述的是其他國家的人遇到問題是怎樣應對的,但其實和我們沒有什麼差別。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