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他在村裏辦起鄉村戲劇節

發佈時間:2022-10-18 08:57:30 | 來源:齊魯晚報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他在村裏辦起鄉村戲劇節 只為讓城裏人和農村人互相看見

思索

85後牟昌非形容自己的學生生涯,用了一個詞:頑劣。“小時候經常被老師攆回家。”即便如此,在“放養”的家庭環境中,他逐漸摸索出自己的愛好,“我挺愛寫字的,寫毛筆字。”書法是牟昌非藝術審美啟蒙的開端,此後他的學習和工作都與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大學畢業後,他前往北京學習書畫裝裱。

2013年,牟昌非在美術館工作期間,一件小事讓他對人與藝術的關係産生了思考。“我在美術館的工作主要是布展、講解、發發新聞,偶爾也去園子裏拔拔草。”美術館的工作繁雜忙亂,展覽一場接著一場,雖然牟昌非每天跟藝術品的距離很近,卻沒有欣賞的時間。“有時候第二天就開展了,畫卻還沒到,大半夜運過來了,館裏沒有人,只能自己一個人佈置,根本沒有時間看畫,光顧著幹活了。”牟昌非説,自己看似是在美術館上班,其實很難像遊客那樣去看一個藝術品。

“有一次,一位大叔來館裏找小孫子,説是之前從沒進來過。”在與大叔的交流中,牟昌非得知,大叔就住在美術館旁邊,但是11年來從沒踏進過美術館,問其原因時,大叔回答稱“這個地方太高大上了”。

在牟昌非看來,藝術館本該是做美育的地方,不應該設置門檻,如今反而給人留下了“有門檻”的印象。此外,“事務性的活兒使人與藝術品的關係變了。”牟昌非開始另謀出路。

“是否只有所謂的職業藝術家才能做展覽?”他拋出疑問並創辦了自己的見山工作室。“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牟昌非説,這是自己工作室名字的來源。“而且自己的性格也是開門見山的類型。”開工作室的嘗試並沒有那麼順利,為了維持生計,他把自己寫毛筆字的手藝轉移到了篆刻上,以此獲得一份經濟收入。

回村

2020年因為疫情原因,牟昌非選擇回村。

牟昌非回村前,就在村莊舉辦過戲劇節。那是2015年,牟昌非還在濰坊開工作室。每到農忙時,牟昌非總要聽從父母的呼喚,回到村裏騎上三輪車,在周邊村子裏轉悠著賣果樹。他從2016年開始辦戲劇節,召集認識的會唱戲的朋友回村唱戲,目的就是增進城鄉居民的交流,讓城裏人和農村人互相看見。戲劇節的舞臺一開始在梨園,後來慢慢擴展到整個村子,演出內容包括本土傳統戲曲、實驗話劇、紀錄片等。“戲劇節一年舉辦兩回,分別在春種秋收時節舉辦,也是希望能跟村子的頻率同步,希望它能在村子裏慢慢落地、生長。”

除了因為疫情原因斷了一回,截至2022年秋天,牟家院村的鄉村戲劇節已經舉辦了13回。今年國慶節期間,牟家院村第十三回鄉村戲劇節採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本次戲劇節的主題圍繞遊戲展開,包含賞地方戲、玩鄉村劇本殺、一起玩遊戲、觀看紀錄片等十三項活動。其中,劇本殺單元中,《歸來可“見”鄉?》主題聚焦在農村發展,參與的隊員分為三個陣營:一個支援農村教育;一個支援發展農業技術;一個支援建立5G網路。玩家們根據給出的地圖,在村內不同場景尋找真實村民,給出不同的意見,然後進行討論投票,決定資金流向。“從春天開始,臺大的一個研究生就跟我一起討論,如何在鄉村做一個劇本殺的遊戲,通過了解村子的故事,設計一個劇本殺遊戲,讓村民和城市裏來的人參與進來。”一場劇本殺,既了解了村裏的故事,又看到了村裏的公共生活,牟昌非介紹,劇本殺設置的初衷在於以一種更輕鬆的方式來了解村子,了解城市和鄉村的關係,增進城鄉之間的交流。

對於未來,牟昌非不做設想。“我覺得自己沒有掙錢的頭腦。”牟昌非認為,愛好是不能職業化的,自己不能靠愛好來獲得物質的充盈。

現在的牟昌非,經濟來源來自篆刻收入,每月有幾千元左右,足以滿足自己和父母的一日三餐。與他相伴的,還有一屋子的書籍以及他的見山經濟公眾號。

“回村”是時下的熱搜詞,城市與鄉村的人口交流從不曾停下。來自濰坊的牟昌非也在2020年回到了自己長大的牟家院村。在這個玉米鋪滿大街小巷的村子裏,他已經辦了13次戲劇節。

“如果我一開始去看了烏鎮戲劇節,那麼我可能不會開始,感覺自己跟專業人士的差距太大了。”牟昌非説,不過他認為,做戲劇是自我突圍的一種方式,如果做成了,傳遞出有人在做這麼一件事的信號,這件事比戲劇節本身更有意義。

《齊魯晚報》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