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大遺址見證大變局:從良渚到殷墟、三星堆

發佈時間:2022-09-13 11:06:44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許宏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二里頭銅爵


  仰韶花瓣紋彩陶


  石峁石雕

◎主題:大遺址見證大變局——從良渚到殷墟、三星堆

◎時間:2022年8月29日

◎地點:中信讀書會直播

◎嘉賓:許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主辦:中信出版集團

我是考古人許宏,《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説上下五千年》共有15位作者,從十幾個遺址講解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變化過程。我是其中之一。

我個人是做早期中國考古研究的。所謂“早期中國”,大體上是指秦始皇以前或者漢代以前的中國歷史,基本限于從新石器時代到戰國或者秦漢。書中與我研究相關的有六大遺址,我想通過這六大遺址、從五大方面,給大家串連起中國古代早期文明史中,東亞大陸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究竟發生了怎樣的大變局。

從史前時代到歷史時代

中國王朝的開頭並不是特別清晰的

如何區分“史前”和“歷史”這兩個概念?

狹義的人類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300萬年前後;而廣義的人類起源,是從距今700多萬年到600多萬年人猿的出現開始的。

作為一個大的歷史節點,在大約距今25萬年到20萬年的時候,智人也就是現代人的直系祖先,開始出現;到了大概距今10萬年前後,出現了第一個大的潮流——人類潮(人類出非洲)。這是分子人類學為我們勾畫出的一個大致的發展脈絡。世界上現有的人類基本都來自共同的祖先——他們生活在非洲,距今10萬年前後他們多次出非洲,完全因為氣候變化。因為非洲有火山噴發,可以使智人度過難挨的冰期,適合人類生存。隨著氣候轉暖,人類的足跡在幾萬年的時間內幾乎遍佈全球。

到了距今10000年前後出現了第二個大潮流——農業潮。那時全球一些主要地點開始出現農業和定居。人類發展到現在,一切基礎都起源於農業,沒有農業就根本沒有我們當代人類。

第三個大的節點是大約距今5000年前後開始出現的青銅潮。這是人類第一次開始利用金屬並且生産出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的物質——青銅是合金。

第四個節點,距今500年前後,大航海時代開始。在這之後人類歷史進一步加速,到了大約距今260年前後,遍佈全球的工業潮開始到來。

第五個節點,距今約70多年前,資訊化大潮出現,一直到現在我們仍然處於這個大潮之中。

可以看到,從5000年前的青銅潮到現在的資訊化大潮有一個很明顯的大提速。整個幾百萬年的人類發展歷程裏,考古學家的“地盤”佔了絕大部分。如果將這幾百萬年人類歷史比喻為24小時,那麼只是到了晚上11:57左右,才有了文字和文書。之前的歷史主要靠考古學來還原,所以我説那是考古學的地盤。

因為人類發展史有一個大提速的狀態,所以史前時代是悠長的。什麼叫“史前”?現在約定俗成的定義是,文字産生之前的歷史叫“史前”。我們常説的“歷史”是狹義的歷史——有文字的歷史。實際上沒有文字的歷史也是歷史,但是我們的前輩管沒有文字的歷史叫“史前史”。所以歷史時期是非常短暫的。

從學理上可以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對文字産生以前的歷史不太清楚且時間框架也比較粗獷?因為沒有當時的文獻記載,所以好多東西説不清楚。

中國是在什麼時候進入有文獻記載的歷史時期呢?我個人認為應該是起始於距今3300年的殷墟時代。那個時期成系統的甲骨文開始出現,甲骨文可以自證歷史。甲骨文背後的人群族屬和王朝歸屬是殷商,商代晚期再往前就撲朔迷離了,因為沒有文字。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靠考古學家來建構歷史的框架。考古人有長處也有短處。考古人擅長宜粗不宜細地對歷史文化發展進程進行長時段觀察,不擅長具體歷史年代、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把握。

如此,我們就把整個大歷史分成“史前”和“歷史”兩大階段。有學者在這中間又加了一個概念,叫“原史時代”。

“原史時代”是指已經出現文字但又不足以解明當時歷史發展狀況,或者當時沒有文字但是後人有追述性記載的時代。之所以提到這一概念,因為這恰好與中國歷史大變局有著密切關係。根據具有中國特色的時代劃分方案,我們可以看到從新石器時代末期到青銅時代早期大體上處於原史時代,或者説是從原史時代往歷史時代的過渡時期。“史前”“原史”和“歷史”這三個階段的劃分,是跟當時文字的有無及使用狀況相關聯的。

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文獻資源特別豐富的國度,在比較早的時候我們就有文獻記載。文獻記載中告訴我們有夏商周,所以“史前”之後就是夏商周等具體朝代。考古學家通過物質遺存把歷史分成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通過有沒有當時的文字文書,分為史前時代、原史時代和歷史時代。

要意識到,中國王朝的開頭並不是特別清晰的。因為當時還沒有文字記載,到殷墟及以後記載才開始出現並且越來越豐富。撲朔迷離的夏商王朝,就是在司馬遷的《史記》裏最初被整合的。

從玉帛古國到青銅王國

人類社會的大變革都與高科技相關聯

説了文字和文書,現在從物質文化的角度來看大變局。

“帛”指絲綢,中國是絲綢大國,絲綢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從玉帛古國到青銅王國,古人所採用的奢侈品質料變了,國家形態也跟著變了。根據物質文化上的大變革,這六大遺址可以這樣劃分——

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仰韶文化在距今7000年開始到距今5000年或稍後的這段時間裏,屬於新石器時代的農耕村落。良渚是東亞大陸新石器時代玉帛古國的典範,玉器非常發達。絲綢在良渚時期也已經有了。良渚是非常典型的、完全不知道金屬文明和青銅器為何物的、分佈于東南地區的一個古國。後來又有了陜北地區的石峁古國,它們三個屬於新石器時代。

從二里頭文化開始,古代中國進入青銅時代。青銅開始從外面傳入。也大致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國家狀態開始複雜起來。二里頭成為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開始擺脫之前仰韶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的小國寡民狀態,進入以中原為中心的王朝時代,長達2000年之久。後來中原成了整個中國古代王朝文明的主流。二里頭文化之後,在考古學上有二里崗文化,我們一般管它叫商代早期文化。再後來就是殷墟,它是興盛發達的中國青銅禮樂文明的典範;還有和殷墟同時期的三星堆文化晚期,它呈現出了另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青銅文明樣貌。早期中國大體走過了這樣一段歷程。

良渚文化貴族王墓裏的陪葬品以玉器為主,還有其他一些精緻的陶器、漆木器等奢侈品。因此甚至有考古學家認為中國青銅時代以前有一個玉器時代。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石器時代現在又説是玉器時代?實際上,石器時代是指主要用石頭來做生産工具和農具的那段時期。當然也有的工具是用骨頭和蚌殼等做的,但因為石頭保存得特別好,我們看到的以石器為多。其實玉也是一種石頭,中國古人講“玉者,美石也”,但玉通常是作為貴族奢侈品使用的。甚至在中國古代禮樂文明使用的禮器中,玉器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後來的青銅器也是禮器,而早于青銅器的禮器以玉器為主。所以有學者稱為玉器時代,也是合理的。

青銅器出現之前,早期中國玉器獨霸天下。之後便進入了青銅時代。從二里頭時期醜小鴨式的中國最早的青銅鼎、青銅爵,到後來殷墟燦爛的青銅文化,再到西周時期進入巔峰的青銅文明。到了春秋甚至戰國初期依然有興盛發達的青銅文明。一般認為戰國時期開始進入鐵器時代,早期中國也就接近尾聲了。

青銅技術是從外面傳進來的。人類出非洲之後的第一個大十字路口是地中海東岸,也就是現在的西亞地區。在那個地方最早出現了青銅,之後一點點向外輻射。那個地方青銅時代出現比我們要早1000多年,所以我們一般認為青銅在當時是作為一種高科技向外輻射,逐漸傳到了東亞地區的。

距今3700年左右的二里頭時代,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到了殷墟和西周時期,青銅文明進入鼎盛時期。最初從外面傳入的青銅冶鑄技術是非常簡單的,到了中原之後就被本土化並有了創新。古人開始用複雜的模範來鑄造青銅器。“模範”這個詞是一個很中國的概念,把銅水澆在內范和外范的縫隙裏定型,最後脫范打磨,形成非常精美的青銅器。這套複雜的製作流程是古代中國人自己琢磨出來的,這是非常大的一個成就。因此中國古代的青銅文明開始生根開花,到後來甚至屹立於世界青銅文明之林,青銅冶鑄技術遠超出世界其他地區。

各個時段總有一些高科技參與到人類生活中,使得我們的社會結構和文明越來越發達。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家都是定居和農業,都是一般的聚落也即村落。那個時候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聚落與聚落之間的關係,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但是後來隨著人口的膨脹,人與人之間為了爭奪資源就開始出現摩擦和衝突。隨著社會開始複雜化,就出現了人上人,小聚落之上出現大聚落。社會從氏族發展到部落,從部落再到酋邦,然後開始出現早期國家和更複雜的廣域王權國家,之後出現帝國這種龐大的政治體。

社會組織的變化與青銅冶鑄技術的出現、禮器的出現以及它所代表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係都是緊密相關的。所以人類社會的任何一個大變革,都是與高科技相關聯的。

從城邑林立到大都無城

王朝誕生傳説地,並無王朝大氣象

從最初沒有城市到後來城市出現,它是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呢?中國是一直就有的嗎?幾千年來它是毫無改變的嗎?非也。任何歷史事物,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國家也不例外。

在距今4000多年到距今3000多年中原王朝誕生之前,甚至一直上溯到良渚時代、仰韶文化晚期,整個東亞大陸都呈現群龍無首、小國寡民的狀態,我把它稱為均質小共同體的共存競爭。這個時代根本沒有核心可言。那個時期東亞大陸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歐洲;國際關係、政治局勢也跟現在的歐洲一樣,是一個個小國,沒有一個龐大的政治體。我稱之為“王朝誕生傳説地,並無王朝大氣象”。在文獻記載中,夏王朝在距今4000年以前就出來了,而在4000多年以前,是否已有一個能夠被稱為王朝都城的遺址出現呢,我個人認為還沒有。

傳世文獻中的“王朝誕生傳説地”是中原一帶,而中國的“中”應該是中央之城和中央之邦。但當時從山東一直到中原腹地這一片都是小國寡民,並沒有出現一個能被稱為王朝的大的政治實體。距今4000多年以前,當時的人們為避免外敵傷害開始建築城墻,但他們建築的城區都非常小,面積多為十幾萬平方米,甚至幾萬平方米。

到了二里頭時代,才有像二里頭遺址這樣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出來,這時候才初具王朝氣象。距今3700前後,中國進入青銅時代。青銅文明散發出巨大能量,都邑也開始龐大化。我管它叫“史上空前大提速”——在短短幾百年時間裏,從二里頭都邑的3平方公里發展到鄭州商城的約13平方公里,再到殷墟的36平方公里。

青銅時代到來,結束了幾千年以來悠長緩慢的以小國寡民為主的新石器時代。在青銅時代都邑也開始龐大化。基於對早期中國都城狀況的梳理,我自己提出了一個明確的觀點,叫“大都無城”。從距今3700年的二里頭開始,一直到東漢這將近2000年的時間裏,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大都無城——龐大的都邑都是不設防、沒有外郭城的。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我甚至説這可能顯現了當時華夏族群處於上升期的一種文化自信。因為這些不築外郭城的時間段都是國力強盛時期。越是國力強盛,越不築城,“講信修睦”,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沒有必要把自己圍起來。

但是從漢代之後一直到明清北京城,一直都是城郭齊備。這整個歷史時期都有外郭城的存在,我稱之為“後大都無城時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北大的歷史地理學教授李孝聰先生説,恰好從這個時間段開始,北方少數族群紛紛入主中原定居,統治廣大的華夏族群和漢族人,於是他們進行了壁壘森嚴的城市規劃。從北魏的鮮卑族到元代的蒙古族,再到清代的滿族一直是這樣一種狀況。我們很難説,這是不是少數族群入主中原之後的文化不自信呢?

剛才已經提到,從二里頭到秦漢一直都沒有外郭城;從曹魏到明清則是城郭齊備,且有縱貫全城的大中軸線和嚴格意義上的裏坊制,這些都是為了加強管理,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都城建設中注重禮制的特點。

從因地制宜到都邑規劃

二里頭開啟諸多制度甚至整個政治文明的先河

在悠長的史前時代,東亞大陸這些帶城墻的早期城址中,有一些是中心聚落。這其中有些比較大的中心聚落可能就是最早的都城。這些城址都是因地制宜的産物,不求方正。我將它們分成了三個類型:最南面的長江流域江南水鄉,是水城;中間黃河中下游一帶的黃土高原區域,為土城;北面的內蒙古中南部到晉陜高原,是石城。

首先是水城的典範——良渚遺址群,它位於現在的浙江杭州郊區,那時已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壩。因為良渚遺址是稻作農業,居民主要以種水稻吃大米為生,所以對水特別敏感。因此他們建立水壩來保衛自身安全,有利於水稻生産。良渚屬於史前時代,沒有文字發現,是完全靠考古人的努力成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一處重要遺址。

接下來是最北的石城代表——陜北地區的神木石峁城址,它是當時面積最大的城址,有400多萬平方米。石峁城址山巒起伏且空間寬闊,可以用來養牛羊。陜北地區和鄂爾多斯地區本身就是半農半牧地區,養殖牛羊在石峁文化時期就很興盛了。

最後是中間的土城——中原地區,這是後來“最早的中國”——廣域王權國家出現的地方。當地的先民夯土築城,利用兩條木板中間隔出來的空間放土,再用夯具一夯,便形成了土墻。這種建築方法一直保留到現在,像福建土樓就是用夯土築的,這其實是客家人從中原帶過去的城墻建築技術。

除了夯土築城之外,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土城都建得方方正正。剛才提到的水城良渚是接近圓形的,石峁遺址屬於不規則形,而這些土城方正而規矩。中國人往往講究“方正”代表規矩和禮法。圓形是從自然界來,比如樹木是圓形,好多東西是圓形,方形的東西顯然是人工的,它代表人為的考量,具有一定的方位觀念。後來的廣域王權在這個地區出現並非偶然。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原地區就已經出現了方正的城池和一定的規劃考慮,這與中原地區地形平坦和版築技術的使用有關,從總體上來看還是因地制宜的産物。

在二里頭文化時期,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出現了。這裡有中國最早的、與紫禁城一脈相承的宮城,我們甚至可以説它是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方正規矩、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封閉式建築、土木結構……縱貫整個中國古代文明史的這些要素開始出現,也就是我們所説的都邑規劃。二里頭是中國最早的、有明確規劃的都城。二里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些“中國之最”前無古人,且往後開啟了諸多制度甚至整個政治文明的先河,包括禮樂制度、都邑制度、宮室制度等等。

關於建築軸線,可以上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時代,那個時候只有單體建築軸線;到3000多年以前的二里頭時代,出現了宮室建築群軸線;再到曹魏時期,出現了縱貫整個都邑的中軸線。這是一個中國軸線不斷放大的過程。

從多元並起到中心形成

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皓月淩空”

古代中國從一開始的滿天星斗、沒有核心,到後來核心出現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最初廣袤的東亞大陸是沒有一個可以被稱為“中國”的政治實體的。位於東南方向的良渚以及淩家灘等這幾個早期遺址都屬於玉器文化,他們都不知道青銅為何物;隨著時間偏晚,地理位置也偏向西北,黃土高原上的陶寺遺址和石峁遺址受到歐亞大陸青銅文化的影響,也開始有冶銅技術。但那時候都是小國寡民,我們稱之為古國時代。

從二里頭開始,到二里崗、殷墟,中原地區大的核心文化開始出現,但是三星堆不屬於中原王朝文明。這也顯現出了整個華夏族群和華夏文明的多元一體。三星堆所處的“月明星稀”時代我們稱之為有中心的多元。那時的中原雖已有中心,但周圍地區的狀態還沒有形成一個大中國。

“多元一體”在龍形象上也有所呈現。中國是龍的國度,我們是龍的傳人。最初仰韶、良渚、龍山時期的龍形象各不相同,但是到了二里頭時期,龍形象開始逐漸地整合化、規範化,開始形成獸面紋,這就是廣義的龍形象,並且影響到後來商周青銅器上獸面紋的母題。因此,從龍形象上看也有一個從多元到一體的演化脈絡。

關於中原中心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從二里頭開始,到鄭州商城和安陽殷墟所代表的商王朝,再到西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及宋代的開封汴梁,都是在中原建都的。只有到宋代之後的元明清,整個中國古代都城才移出了中原,定都在中國東部,在北京、南京、臨安(杭州)這一帶南北搖擺。這就構成了整個中國文明史的大脈絡,中原中心時代從二里頭一直到北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時間。

如果把中國古代文明分成三大階段的話,第一階段(從仰韶到龍山時代)是邦國(古國)時代或者酋邦時代,指的就是小國寡民的時代。第二階段是王國時代,也叫邑制國家時代,指的是夏商週三代王朝。如果説前面的小國寡民是無中心的多元,是滿天星斗的時代,從二里頭開始便是進入了有中心的多元,進入到一個“月明星稀”的時代。第三階段是以秦漢王朝為契機,進入了帝國時代,我們稱之為一體一統化的時代。

這裡有兩大節點,第一大節點是二里頭,第二大節點是秦王朝。二里頭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三大發展階段中的第一大節點,

最後提一下作為“多元一體”中“多元”的一個代表——三星堆。很多人説三星堆的青銅器奇奇怪怪,好像有些不可思議,為什麼它會出現這些好像跟我們理解的中國古代文明不太一樣的東西呢?實際上,三星堆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只不過那時候遠沒有達到統一的狀態。

從二里頭開始到二里崗時期,那時候中原地區獨佔高精尖的高科技複合範鑄造技術,但是到了殷墟時期,技術流出,中原地區已經無法獨立佔有如此高度發達的青銅製造技術。一旦技術流出,廣袤的東亞大陸有多個區域(包括三星堆在內)都能鑄造青銅器,從此改變了東亞大陸的政治局勢,中原無法一家獨大,青銅文明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三星堆就是多元化其中的一個點,所以並不奇怪。

三星堆文化之前,是龍山時代的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只有到了殷墟時期和西周時期,才有了青銅文明。在二里頭和二里崗時期,它儘管受到中原影響,但是它還沒有掌握青銅冶鑄技術,因此那時它還沒有進入青銅時代。一直到殷墟時代,三星堆才開始掌握了青銅鑄造技術。

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主要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家能看懂的,比如具有殷墟文化風格的尊、罍;另一部分,是一些我們不認識的物品,像神樹、青銅立像、權杖、金面具、青銅面具等。我們並不知道這種青銅藝術是從哪來的,也有可能是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但無法講清楚具體是受到了誰的影響。

至於三星堆青銅文化的最新發現,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大家看得很過癮又覺得不可思議。有一些是將我們知道的青銅器要素與我們不認識的青銅器要素合在一起,比如人像上面頂一個尊。眾所週知尊屬於殷商文化,但人像又具有當地或是外來文化的特色……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探究。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