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安大簡”最新研究成果發佈或發現目前最早《論語》文本

發佈時間:2022-08-22 08:49:4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常河 丁一鳴 | 責任編輯:姜一平

8月19日,安徽大學舉辦《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新書發佈會,“安大簡”最新研究成果發佈。此次發佈的“安大簡”第二輯包括兩篇重要文獻,分別為《仲尼曰》和《曹沫之陳》。其中,《仲尼曰》或為截至目前發現的最早《論語》文本。“安大簡”《曹沫之陳》與“上博簡”《曹沫之陳》互校,可基本恢復該文本原貌。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簡稱“安大簡”,是2015年入藏該校的一批珍貴楚簡材料,時代為戰國早中期,保存狀況良好,內容全是古書,堪稱“國之瑰寶”。2019年,“安大簡”第一輯《詩經》問世,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仲尼曰》或為最早的《論語》文本

《仲尼曰》共有整簡13支,簡長43釐米、寬0.6釐米,兩道編繩。沒有篇題,不分章。簡文頂格書寫,首尾不留白。1至7號簡背面存有編號,特別有意思的是,有3支簡的背面有字跡,其中第12簡簡背抄有17字,與正文內容無關,很可能是習字所致。

簡文所記孔子的言論共25條,見於今本《論語》者有8條,另有一些可與《禮記》《大戴禮記》《孔叢子》等傳世文獻對照,但文字不盡相同。因此,簡本《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論語》在戰國時的編定本,或為截至目前發現的最早《論語》文本。簡本的發現,對於研究《論語》的成書、流傳、文本的發展變化以及孔子思想等問題都有著非同平常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簡本與今本文字存在差異,足見今本明顯是經過後人潤色修飾過的。今本《論語·雍也》作:“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簡本作:“仲尼曰:‘一簞食,一勺漿,人不勝其憂,己不勝其樂,吾不如回也。’”與簡本相比,今本以“賢哉回也”開頭,並通過首尾呼應的設計達到文氣貫通、強調主旨的表達效果。今本“一瓢飲”與簡本“一勺漿”所指是有所差異的,“瓢”比“勺”要簡陋,“飲”比“漿”更普通,再加上“在陃巷”,可謂極盡描寫物質生活之貧乏,反襯出顏回精神世界的富有。仔細品讀“回也不改其樂”與“己不勝其樂”,其意味大不相同:“不改變自己的快樂”重在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不能承受別人的快樂”則是強調對別人價值觀的不認同。

其次,簡本所記的一些孔子言論在後代傳世文獻中被誤記為他人的言論。如《大戴禮記·曾子疾病》“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説苑·敬慎》第九章“大華多實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都記作出自曾子之口。這句話也見於“安大簡”,明確是“仲尼曰”,只是前半句內容與傳世文獻所記相反,作“華繁而實厚”。可見,後代不僅改了名言的出處,而且改了名言的內容。

最後,奪人眼球的是簡文文末記有“仲尼之耑語”。“耑語”可能就讀作“論語”,如果此説成立,那麼《論語》之名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這就顛覆了《論語》之名始定於漢代的主流觀點。

“‘安大簡’《仲尼曰》是戰國時期與《論語》相關材料的首次發現,雖然篇幅不大,只有8條見於今本《論語》,但對《論語》的文獻學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概括説來,主要有四個方面。”本書主編、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説,一是從編撰體例來看,《仲尼曰》已具備《論語》基本的文體特徵。二是從編撰者來看,“仲尼”之稱是孔門弟子尊稱孔子的習慣,由此可推測,《仲尼曰》是孔子門人所輯錄編撰的孔子語錄。三是從收錄條目分佈和內容看,《仲尼曰》輯錄的孔子言論三分之二以上不見於今本《論語》,稱謂也與《論語》多稱“子”或“孔子”不同,見於《論語》的8條在文字上也有所不同。可見《仲尼曰》與今本《論語》雖有聯繫,但不大可能是《論語》的戰國摘抄本。四是從《論語》的成書和定名來看,《仲尼曰》為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仲尼曰》的發現,有助於推進《論語》成書、定名和傳承等問題的探討。”黃德寬表示。

兩篇《曹沫之陳》互校可基本恢復文本原貌

“安大簡”《曹沫之陳》記載魯莊公與曹沫的對話,內容涉及當時的軍事、政治觀念,是一篇十分重要的兵學文獻。

原有46支簡,實存44支,缺2支。簡長48.5釐米、寬0.6釐米,三道編繩。簡首尾留白,只有15號簡頂格書寫,很可能是因脫文而後補寫造成的。簡背有劃痕和文字,或存一字或存多字,多與正面簡文內容相關,可能是正面簡文某字的註釋,抑或是簡文主旨的概括。

早在2004年公佈的“上博簡”第四輯中也收錄有一篇《曹沫之陳》,根據“安大簡”的內容正好可以解決“上博簡”相關簡文的編連問題,將兩篇簡文相互參照,基本可以復原出一篇完整文獻。

“安大簡”《曹沫之陳》與“上博簡”是同一篇文獻的不同抄本,兩個抄本之間存在很多異文和用詞上的差異,為一些楚簡疑難字的釋讀提供了重要參考線索。比如簡15的“角”可解決上博簡“[~符號~]”的誤釋問題。

特別有趣的是,“上博簡”的“天下丌志,者寡矣”,在安大簡中作“天下起之心,者侯寡矣”。“上博簡”脫“侯”字,“志”字可能是應作“之心”二字來用的,其下有可能是漏寫了“合文”符號。由此可見,脫文字、漏符號等在傳抄古書的過程中是很常見的現象。

黃德寬總結,以“安大簡”《曹沫之陳》為參照,兩篇簡文互校,上博簡《曹沫》編連的錯誤可得以糾正,殘缺的簡文可得以補足,可解決一些疑難字詞的釋讀;兩篇簡文大概來源於同一母本,兩種抄本異文的互校互勘,可解決一些疑難字詞的訓釋;兩種《曹沫之陳》簡本互校,可以糾正抄本的文字失誤,有助於簡文的正確理解。

“‘安大簡’第二輯報告的公佈,為古文字學、漢語史、思想史和古文獻學等相關學科提供了新材料,隨著多學科學者的參與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相信,這兩篇文獻的價值將會得到更加全面的揭示。”黃德寬表示。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20日 04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