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博物館要做好文化育人大文章(新論)

發佈時間:2022-08-22 09:31: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梁紅 | 責任編輯:謝榮宇

發揮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的作用,是文化惠民的初心體現,也是文化育人的使命所在

今年暑期,許多博物館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孩子們走近歷史、感受文化、體悟精神。“雙減”背景下的第二個暑假,博物館為青少年公共教育提供了優質的場所和平臺,充分體現了博物館在收藏、展示功能之外,作為社會文化教育機構的重要作用。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博物館工作,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指出“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後人”,要求“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産活起來”。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建立在館藏文物、標本等基礎上,並按一定的形式分不同主題開展,具有鮮明、直觀的特點,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博物館應當主動而為,做好文化育人這篇大文章。

文化育人要做出特色。2021年,我國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很多博物館都有自己的主題、特色,其專門館藏是做好社會教育的寶貴資源。在傳統文化、美育啟蒙、科普教育等常態活動基礎上,各個博物館可以設計出各具特色的社會教育內容。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是以婦女兒童為主題的博物館,以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婦女兒童和家庭為主旨,相關社會教育活動集中在愛國主義、家庭親子、傳統文化、特殊群體關注等主題,開發了《成長之約》系列動漫以及民族精神大講堂、家庭親子科普周等多個品牌活動。實踐證明,只有把握好自身特點,把社會教育活動與博物館特色、主題結合起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育人要做好創新。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5G、虛擬現實、區塊鏈……新一代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打開了新的想像空間。在虛擬現實中營造高沉浸感的學習場景,在“數字教師”的導引下進行一對一的互動,利用大數據分析社會教育過程和效果並不斷進行優化……乘著數字化、智慧化的“東風”,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拓寬文化觸達觀眾的途徑,更好地激活文物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文化資訊、精神基因。當博物館的展品和科技深度融合,社會教育工作就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感染力。

文化育人要做成長效。博物館作為公益機構、文化機構,做社會教育不是一陣子的事,而應該是貫穿博物館發展始終的使命。這也進一步要求,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要找到抓手、形成載體,追求長期效果。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重點聚焦家庭文明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打造博物館“親子+”家庭活動品牌。進行“家風故事匯”展演,出版圖書《我的家風第一課》,創編“我愛我家”全國家庭情景劇……融合展覽、演藝、圖書、音頻、動畫的“家風”産品,累計受眾超3億人次。我們在探索中發現,錨定一個主題進行深度開掘,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才能更好打造品牌,産生廣泛、持久、深入的影響力。

發揮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的作用,是文化惠民的初心體現,也是文化育人的使命所在。讓更多人與優質文化資源相遇,讓傳統文化更好地浸潤當代生活,博物館必將在文化長河、時代脈動中保持不斷向上的強大生命力。

(作者為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社會教育部部長)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