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熱搜話題令人感嘆! 別把壞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發佈時間:2022-06-23 09:50:04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上官雲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對陌生人和顏悅色,卻容易對親近的人心生不滿;明明是關心,話説出口卻成了指責……“為什麼對越親密的人脾氣越大?”不久前,這個話題一度登上熱搜,很多人感嘆,自己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曾有觀點認為:深到骨子裏的教養,是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終其一生,我們都要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別把生氣的臉擺給家人看,也別總是把壞脾氣展現給最親近的人。

伴侶之間的壞情緒

《非暴力溝通·兩性篇》中曾提到一個觀點:“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要學會如何堅定而且自信地説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但也要懂得很好的説話技巧。”

  《非暴力溝通·兩性篇》。華夏出版社出版

但對於一些夫妻來説,做到這點或許沒那麼容易。

小方供職于某企業,在別人眼中性情溫和,但卻時常被老公扣上“不講道理”的帽子,“吵架都是因為一些小事,比如東西買貴了,沒用優惠券等等。”

一旦開啟爭執模式,小方就開始評論另一半做得有多不好、自己有多失望,“他也特別倔,不會有什麼解釋,兩個人吵得人仰馬翻也沒解決問題。”

她經常會反省自己是否對另一半不夠包容,溝通方式是否存在問題,“吵到最後,不知道最初是為了什麼在吵。”

心理諮詢師楊琳瓊分析,潛意識中,我們知道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會遭遇什麼,這個風險是可以接受的,並且這種親密關係不會因此而摧毀。

所以,正是因為安全,我們在親近的人面前也最容易不戴面具,卸下偽裝。然而,越親近的人之間情緒的擾動會更大,也越容易激發固有的互動模式,火氣一點就著。

情緒怎麼産生的?

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二級心理諮詢師王葵表示,人們往往認為,情緒是對於當下事件或者情境的直接反應,實情未必如此。

  圖片來源:微網志截圖

她舉例道,“你很容易記得自己等車時著急的樣子,但仔細想想,並不是每次等車都那麼著急。也許還有幾次,你在等車時很愜意地欣賞車站的風景,車來了都覺得還沒有看夠。”

“等車時著急,往往是腦子裏出現‘如果我遲到了,就會……’這樣的內容。因此,等車和‘著急’的情緒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讓我們著急的,不是等車本身,而是對等車的看法。”王葵解釋。

也就是説,很多時候我們對親近的人所發的脾氣,更多不是取決於對方做了什麼説了什麼,而是我們怎麼來解釋對方的言行。

如果意識不到這點,我們可能會一味地指責對方,這種指責很容易激起對方的反擊,關係就容易陷入惡性迴圈。

為何容易對親近的人更挑剔?

不只是伴侶、親子關係,不少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我們習慣性的對陌生人好脾氣,但卻很容易對親近的人挑剔。

分析原因,王葵認為,大致有三點:首先對於親密的人,我們容易有某種期待,期待落空後的失望和受挫感會導致“不耐煩”;對陌生人,我們往往沒什麼期待,自然也難以失望。

  圖片來源:網友評論截圖

其次,我們應當意識到,親密關係尤其是婚姻關係,本質上是一種合作,而合作本身是一件很難的事。

“合作為什麼難?有個原因就是,人們往往認為自己對成功的事情的貢獻很多,而對於失敗的事情則沒有多少責任。對於陌生人,我們可能很少有深入合作的時候。”她解釋。

再次,王葵覺得,事實上人們在家裏家外往往是兩個樣:在家外,人們大多會“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行舉止相對謹慎;在家裏時通常隨意得多,“缺點”也容易暴露出來。

顯然,作為身邊人,我們也最容易受到家裏人這些“缺點”的影響。

耐心多一點,脾氣好一些

對很多人來説,家應該是一個溫暖而包容的地方,批評很少能夠導致良好的關係。王葵建議,要鍛鍊自己發現對方優點的能力,學會真心實意地讚美對方。

  資料圖:圖為荷花盛開。(圖文無關) 淩楠 攝

“在婚姻關係中,要認識到對方和你一樣是獨立的個體,不太可能和自己有完全相同的想法和觀念,也沒必要把對方變得和自己一樣。”王葵表示。

她提到,如果發現“不耐煩”的情緒造成較大負面影響,可以積極向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

楊琳瓊認為,首先要對自己的情緒有察覺,對“壞脾氣”及時喊停,比如可以來點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

接下來,審視自己和對方的關係中存在的“爆發點”有哪些,進而探尋自己的內心需求,積極溝通,找到更好的相處方式,也就是重塑關係模式。

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對家人、關係親近的朋友,我們要學會珍惜對方給予的包容,同時學會自省和溝通,督促自己成長。(應受訪者要求,小方為化名)(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