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連接現代生活,把非遺的奇妙展現出來

發佈時間:2022-06-06 09:12:46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石川 | 責任編輯:謝榮宇

剛告別國際博物館日,又迎來“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儘管距離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尚有時日,但有關部門已開始預熱,各種宣傳展示活動先聲奪人,漸次揭開面紗。據統計,全國各省(區、市)在今年遺産日期間將舉辦62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其中線上活動2400多項。

“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這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活動主題,很時尚,也富有動感,特別是跟現代生活相連接,也多了一份親和力。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種類多、數量多,共劃分為十大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可以説,涵蓋了方方面面,也覆蓋了全國各個省份,但在一些人眼裏,不知道非遺究竟“離我是近還是遠”?説遠吧,幾乎觸目皆是;説近吧,卻不知其奇妙所在。

多年前筆者曾參觀某個“非遺之鄉”,當地的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項目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走近它們,儘管心生敬畏,有一種悠久文化穿越時光展現在眼前的感覺,但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僅憑肉眼是無法知其妙處的,只能默默感慨。後經專家介紹,並經傳承人現場演繹,方對它們的不同凡響知曉一二。

都説非遺好、傳承非遺有意義,但是,好在哪、怎麼個好法,其價值所在,都應詳細告訴大眾。一定程度上説,非遺的生命力,既取決於它自帶的光環,以及歲月賦予它的滄桑,還取決於它能不能被人們接納。而要為人接納,就要展現其獨特的精妙之處。很多非遺的神奇是看不出來的,再加上它們長久地生存在某個區域,更不具備廣泛性,也就更需要走出深閨,走向更為熱氣騰騰的人間。

由此聯繫到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活動主題,非遺當然是有迷人色彩的,但是只有“近人”,才能“迷人”,只有更緊密地連接現代生活,才能綻放更大的光彩。這種連接,不是簡單地生貼硬湊,也不是為了凸顯生活氣息而胡亂改造,而是為了找到跟現實相對話的接洽點,挖掘它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交集。如果非遺孤芳自賞,就很難活起來,即便經過“輸血”救治也難有持續性生命力。

據介紹,今年一些網路平臺將推出“賞中國精彩技藝”“非遺藏品季”“煥新非遺計劃”“非遺奇遇記”等主題活動,向大眾展示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傳統音樂等豐富非遺資源,讓更多人關注、了解生活中豐富多彩的非遺和生動的非遺保護實踐。可以想像,這些活動本身是有意義的,但是光有意義還不夠,應儘量有趣有意思一些,儘量轉變文本、轉換表達方式,以期在新的話語表達和形態創新中,帶給受眾不一樣的感覺,讓大眾看後嘖嘖稱道,不知不覺中生發出擁抱非遺、熱愛非遺的念想。

進而言之,無論政府活動還是民間活動,主打非遺牌都不能老氣橫秋,更不能唱唱高調走過場,瞄準大眾興趣點,越走心就越有效果,讓受眾參與性越強就越能提升人氣。

作家馮驥才説過,非遺是一種生活文化、活著的文化遺産。其實,非遺本身就來自民間,融入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它們是屬於人民的,沒有理由不回歸大眾。更何況一些非遺還承擔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使命,也就更需要接地氣。接地氣不會掉價,變得大眾化不會變得庸俗,找到更多連接現代生活的好辦法,只會讓非遺更有活力。

(作者:王石川,係媒體評論員)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