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趙豐:為何説絲綢之路是“世界一個最大文化公約數”?
中新社杭州6月1日電 題:為何説絲綢之路是“世界一個最大文化公約數”?
——專訪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
作者 嚴格 謝盼盼 童笑雨
2013年,中國發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近十年來,以絲綢之路命名的“一帶一路”從理念到實踐,已成為當今世界範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回溯本源,“一帶一路”緣何以絲綢之路命名?絲綢之路的由來是什麼?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國際絲路之綢研究聯盟(IASSRT)主席趙豐日前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示,絲綢之路是連結亞歐大陸的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路,是“世界一個最大文化公約數”。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絲綢之路的由來是什麼?絲綢在歷史上有哪些特殊的地位?
趙豐:“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100多年前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發明”的。1868年他第一次到中國進行地質系統考察。回國後,他先後寫出併發表五卷帶有附圖的《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的研究》,在這一著作中首次提出絲綢之路。
1936年,李希霍芬的得意門生,探險家斯文·赫定出版書籍——《絲綢之路》。隨著斯文·赫定聲名鵲起以及這本書在歐洲暢銷,絲綢之路之名迅速傳播開來。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果沒有絲綢,而是香料、陶瓷之類的物品,東西方交流會不會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但卻不會像絲綢一樣,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
為什麼?因為絲綢是中國獨一無二的産品。大量考古發現證明,在距今約5000年前,中國人就已開始養蠶並用蠶絲紡織了。在西元前四世紀,歐洲人還不知絲綢為何物,直到西元二世紀中葉,歐洲人才知道蠶絲的來歷。
到羅馬帝國時期,皇室、官員都穿絲綢。為什麼絲綢受西方國家追捧?這是因為當地只有羊毛製品,絲綢不僅精緻,色彩也很鮮艷,屬於奢侈品。可以説,絲綢之路開闢了一條商貿之路,也開啟了古代東西方交流的新時代。
後來,絲綢的屬性逐漸變化。
在絲綢之路上,絲綢可用於交易,如買駱駝、車等,唐代絹馬互市興盛,以良馬換絲綢是官方絲綢貿易的主要內容。
絲綢也是戰爭期間重要的軍費支出。唐代安史之亂安祿山進攻洛陽時,名將封常清就打開洛陽國庫,將裏面的錦帛作為軍費,散發給六萬市井之徒,倉促組織軍力防禦叛軍。
絲綢在那時也可用於借貸。如吐魯番出土的一個唐代官司文件,記錄了漢商李紹謹曾向胡商曹祿山借275匹“練”的經過。“練”是最高級的絲綢。李紹謹借絲綢,不是為了拿去賣錢,而是當作本金去買其他的東西,再在當地賣掉,賺差價。最後他要還的不是錢,而是“練”。而且李紹謹借的是“高利貸”,利息10%左右。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初唐時期獅子紋刺繡。中國絲綢博物館 供圖
中新社記者:絲綢之路見證和推動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如何影響了西方?
趙豐:絲綢之路從來不是“販賣絲綢的路”這一明面上的意思。可以説,它通過沿途的商人、牧民、貴族,將亞洲、東非和南歐的許多不同文明連接起來。
如張騫出使西域後,傳播了中國的絲綢織造技術。這個技術包含兩方面。
一是生命科學意義上的。在人類歷史上,被馴化從而為人類服務的昆蟲只有兩種——蜜蜂和蠶,而蠶最早是被中國人馴化的。印度雖然也有絲綢,但都是野蠶絲織的,不精細。西方國家一直想獲得養蠶和繅絲技術,但在古代中國,這些都屬於保密範疇。直到西元六世紀,歐洲才獲得中國養蠶技術。
第二項技術是紡織技術。一開始,古代中國壟斷了紡織技術。絲綢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為西方國家的紡織技術帶來革命。以前西方國家的挂毯,是用編織或刺繡的方法製作,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使用提花織機。後來,提花織機傳到國外,與西方國家的紡織技術發生深刻交流。中世紀早期,歐洲擁有了自己的天鵝絨織金錦。
提花織機的影響不僅在於紡織業,甚至電子電腦的發明也與中國漢代的提花機相關。十九世紀,法國里昂的賈卡將漢代的提花織機改造成現代的提花機。之後,一位統計學家沿襲著賈卡提花機資訊運算和存儲的原理,研製出一種統計用的製表機器,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首批卡片式電腦。雖然現在的卡片式電腦被電子電腦取代,但都是來自提花程式0101的二進位存儲概念。
當然,中國的茶葉、瓷器等“國粹”和文化也從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
中國絲綢博物館復原的漢代織機。中國絲綢博物館 供圖
中新社記者: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趙豐:對古代中國而言,絲綢之路的影響在衣、食、行、娛樂等各方面。如駱駝,到了唐代成為軍隊後勤運輸、中亞與中原民間商貿的主力;牛等中原和長江流域地區原有的牲畜,也由於西域或北方草原傳入不同的優良品種,推動了當地生産力進一步開發。中亞與西亞一帶的農作物品種也傳入中國,如石榴、葡萄、菠菜、番茄、番薯等果蔬以及各類香料,若沒有絲綢之路,它們不會出現在當時中國人的餐桌上。
同時,絲綢之路也給中國帶來了文化、宗教。來自天竺(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中西亞的薩珊波斯文化等,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樂器,如琵琶、鑼、鈸、腰鼓等也是通過絲綢之路,由西域各國傳至中原。
絲綢之路也帶動了中國貿易體系的建立。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路,之所以能延綿千年,靠的是誠實、守信這兩點,也就是契約精神,這也催生了古代中國的保險業、抵押貸款。
絲綢之路上的文物見證了佛教的傳播。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社記者:“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已近十年。為什麼它會以絲綢之路命名?
趙豐:絲綢之路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用以解釋人們是如何交換商品、時尚、語言、思想、信仰的。
歷史也證明,數千年來遊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有西漢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等。
正是被絲綢之路魅力折服,才有了李希霍芬和斯文·赫定的傳播,但他們的影響還是在學界。絲綢之路真正為全人類共賞,得益於1990年至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的五次國際性絲綢之路考察。考察從中國西安開始,旨在推動東西方全方位的對話和交流。教科文組織認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中國,它不僅是歷史上的經貿大動脈,也是探尋沿線國家文化的重要線路。
2014年6月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這條廊道由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共同申報,涉及三國共33處絲綢之路遺跡。
絲綢之路遺跡布拉納遺址又稱巴拉沙袞城,位於吉爾吉斯斯坦第三大城市托克馬克城,建於西元10世紀,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貿中心。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在廊道的價值評判裏有這樣一句話:絲綢之路是全世界一個最大的文化公約數。它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是這條路上所有國家的貢獻。
所以,“一帶一路”倡議以絲綢之路來命名,體現的就是沿線國家的共同參與,就像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一樣,在這片綿延千萬公里的土地上擁有著非常活躍的貿易往來和人文交流。
如今我們也能看到,“一帶一路”從倡議變為實踐,已成為當今世界範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有的國家建起了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條現代化鐵路,有的國家第一次發展起了自己的汽車製造業,有的國家解決了困擾多年的電力緊缺問題。它突破了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突破了文化的差異,突破了各種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障礙,讓開放合作發展成果造福各國人民,讓沿線國家得到了發展機遇,各國人民有了實實在在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完)
受訪者簡介:
趙豐,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東華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 國際絲路之綢研究聯盟主席。長期從事紡織科技史、絲綢之路美術考古、紡織品文物保護等研究。發表中英文論文百餘篇,獨著《中國絲綢藝術史》《唐代絲綢與絲綢之路》《織繡珍品:圖説中國絲綢藝術史》《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等約20種圖書,主編《中國絲綢通史》和“敦煌絲綢藝術全集”“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係”“中國歷代絲綢藝術叢書”等叢書。作品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多次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中國好書”等。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