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佳節又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更多有趣的風俗

發佈時間:2022-06-03 08: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宋逸民 | 責任編輯:蘇向東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榴花盛開的仲夏時節,南北各地都已經感受到太陽的“熱情”了,隨著“陽氣”的不斷擴張,氣溫也隨之持續升高,“夏天”的感受越來越強烈。此時,我們就迎來了“五月節”——端午佳節。

端午節,與春節、中秋、清明並稱“四大傳統節日”。端午吃粽子,這是我作為一個北方人對於端午的第一印象。稍長之後,知道之所以此日吃粽子,原來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再後來見聞日廣,才發現端午節內涵之豐富,不遜於其他傳統節日。

端午風俗有多麼豐富?且看蘇東坡在《六幺令·天中節》中所咏:“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你看,其中所涉及的端午風俗就有:虎符纏臂,門挂艾蒲,放風箏,包粽子,把酒豪飲,賽龍舟,吊屈原等。作家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鴨蛋》一文裏記述端午風俗,則有“係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其實,除此之外,還有浴蘭湯、挂香囊、驅五毒、躲端午等各種有趣的習俗,足見端午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眾所週知,中國有很多節慶日,每個節慶的習俗幾乎各不相同。為何會出現端午節?為何端午有如此這般的習俗?

“節”意味著某種狀態的臨界點或關鍵點。我國的傳統節日與西方的節日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節日要麼來自宗教,要麼是某種紀念日,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是自然與人文的“二重奏”。我們傳統的節日,是自然節律的體現,同時又有深厚的人文意蘊。如果説過年關乎“追遠”,清明關乎“慎終”,中秋關乎“團圓”,那麼端午則關乎“健康”。可以説,中國人的節日,實際上與生老病死等密不可分。中國文化所推崇的“究天人之際”,通過傳統節日便可以見其精神了。

端午,雖然不是節氣,但是卻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節日,它與節令有關,又緣起于某種民族信仰,加上因緣湊泊,被注入更多更豐富的內涵。

從天道的角度來看,有學者考證端午可能與古夏至有關。《禮記·月令》説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欲,定心氣。”端午,時近仲夏,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瘴癘之氣升騰,易致病,故此時須注意養生;而且自然界的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等“五毒”日漸活躍,威脅人們的健康。所以,古人把“五月”稱之為“惡月”,又稱“毒月”。《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這些所謂禁忌的由來,我們已經難以明瞭。但是,想必在興起時,定有針對性。其實,關鍵還在於這個時令的特徵。確實,我們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天氣的變化帶給人的“惡”感。春天與初夏那種陰陽平衡、氣溫平和的狀態一去不返,酷暑難耐的日子迫在眉睫,所謂“苦夏”馬上要來啦。

再從人文的角度來看,端午的內涵更是豐富得多。首先是反映了人對健康的關注。歐陽修詞中説端午:“菖蒲酒美清尊共。”陸游詩中説此日:“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皆良有以也。家家戶戶門口懸挂艾草和菖蒲,就是因為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具有殺菌作用。如果進而有艾灸,其發揮的作用就更大。人們身上佩戴香囊荷包,內裝香草、硃砂、雄黃,外飾五毒圖案,既有裝飾功能,更具實用價值。根據中醫的説法,這樣的香囊可以起到清心、醒腦、提神的作用,還能驅瘴疫,祛瘟邪。對於飲雄黃酒,小時候看《新白娘子傳奇》就了解,可以讓蟲蛇“現原形”,這就是古人認為蟲蛇懼怕雄黃的緣故。清人《燕京歲時記》記載:“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其實,任何一種民俗在其誕生之時,都有其現實的背景、針對性的問題。端午節的如此種種風俗,皆是古人養生防疫的實用措施,是古人對五毒之類威脅的“破解”之法,這些破解之術,往往與古人的認識水準有關,因而有的非常科學,有的則近乎迷信。比如,據趙珩先生的考證,過去端午節從皇宮到民間,要唱一些特殊的劇目如《白蛇傳》《斬五毒》,通過演戲來鎮邪驅魔。但凡此種種,一旦形成風俗、傳統,便具有了人文的意蘊,審美的趣味,其科學與否反而沒有人深究了。

其次端午也代表著某種精神。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可能源自吳越人的“龍”的圖騰崇拜。而我的學友孔維釗則考證認為,以擊鼓吶喊、競速競技等內容為主的龍舟文化活動可能源自《周禮·秋官》中所記載的“壺涿氏”所掌管的官方治理水域、驅離毒蟲的活動。當然,以上兩種考證,都含有很大的推測成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端午節的賽龍舟、吃粽子,並非一開始便與三閭大夫有關。紀念屈原,甚或包括有學者認為的紀念伍子胥、曹娥等等,都是端午節俗被不斷附益、不斷層累的結果。紀念屈原之所以成為端午的主色調,也與古代文人士大夫對屈原精神的高度張揚、不斷鼓吹有關係。然而,即便如此,端午紀念屈原,乃是反映了中國人對屈原愛國精神的讚美,對其高潔人格的推崇。宋人劉克莊的“靈均標致高如許”的讚許,蘇軾的“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的悲憤,元人舒頔的“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的慨嘆等,共同繪就了這一精神圖譜,濡染著中國人的生命底色。

其實,除了這種或實際、或高邈的價值與意義,端午風俗之中,也有一些純粹的娛樂。比如鬥草。“鬥草”有“文鬥”和“武鬥”。“文鬥”就是對花草名,女孩們採來百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採的草種多,對仗的水準高,堅持到最後,誰便贏。“武鬥”可能是更原始的鬥草形式,就是兩手各捏住草徑的兩端,與對方的草交叉,各自向後使勁牽拉,誰的先斷誰就輸。宋代詩人范成大“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的詩句,便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鬥草之後那種花草遍地狼藉的情狀。

如今,現代生活的快節奏、高強度打亂了天道的節律,也造成了現代人的緊張與焦慮。人只要還是天地中人,就不能違逆天道,而應該追求過一種“合乎天道的生活”,否則就難有健康與幸福可言。同時,人也應該懂得“節日”的意義,“過節”當然可以放假旅遊、享受美食、休閒放鬆,但那還只是表面的價值,更關鍵的是,親身參與某種積澱千百年的傳統儀式之中,能夠讓我們庸俗的日常,在某個時刻變得超凡脫俗、莊嚴神聖、非同尋常,意義感瞬間降臨,身心靈獲得超拔。

朋友,請記住,人生需要儀式感,生活離不開節日!端午佳節,不止吃粽子,還有更多有趣的風俗,等著你的體驗!

(作者宋立林,字逸民。泰山學者、青年專家、教授,曲阜師範大學中華禮樂文明研究所所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網所刊載資訊,不代表中國網立場。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