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位於長江上游,有長江幹流和嘉陵江流過,三面環水,風景別致。尤其是朝天門碼頭的洪崖洞建築,讓人嘆服重慶人的生存智慧。重慶在古代被稱為“巴”,這座城市的往事,要從古老而神秘的巴國説起。
東漢許慎的《説文解字》,對“巴”字有這樣一個解釋:“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意思是,巴是蟲——長蟲,也就是蛇。“巴”字是一個象形字,像一條盤曲起來的蛇,正在張開大口吞吃東西。這種蛇還是“食象蛇”,能吞吃大象。《山海經》裏記載,西南地區有個巴國,這個地方有一種黑蛇,身長千尋,能吞吃大象。但因為象太大了,很難消化,所以,三年之後,蛇才把無法消化的象的骨頭從嘴裏吐出來。
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説的背後,告訴人們這樣一些事實:
首先,古代重慶地區氣候溫濕、水網密布、林密山多,很適合蛇的生存繁衍。古代重慶地區被稱為“巴”地,而生活在那裏的人就被稱為“巴人”。其次,重慶地區以高山大川為主,盆地和平原很少,巴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空間,靠漁獵為生,逐漸形成的巴文化應該是一種典型的山地文化、漁獵文化。這深刻影響了巴人的個性特點,並使其最終與蜀文化有較大差別。
後來,巴人和巴國繼承了這種特殊的文化傳統。西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雙方在牧野決戰。武王率領的八百諸侯中,就包括了巴人和蜀人組成的軍隊。
當時,蜀師和巴師都被武王當作先鋒部隊來使用,但巴師發揮的作用更突出一些。《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巴人作戰的方式很獨特,士兵們手拿武器,邊歌邊舞,一路衝鋒。商的部隊從來沒見過這樣的陣勢,一些膽小的就臨陣倒戈,向後敗退。
這種歌舞是什麼樣的,史書沒有記載。但可以推想,巴人長期生活在高山大川之間,要與嚴酷的自然環境作鬥爭,他們的歌舞應該是在狩獵、祭祀過程中逐漸形成,鏗鏘有力、具有強大的威懾力。
周朝建立後,實行分封制,按照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分封諸侯,分封巴地為子國,並把周朝的一個姬姓宗室封到了那裏,歷史上稱為巴子國,簡稱巴國。都城設在江州,即今重慶的渝中區。江州處於嘉陵江與長江幹流交匯處,三面環水,好似江中之洲,故名。
從這個時間算起,重慶有著超過3000年的建城史。巴國一直存在了700多年,直到西元前316年,被秦國所滅。最鼎盛的時候,其疆域包括今重慶全境,還有四川東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以及貴州北部等地。
巴國都城時有遷徙,曾遷至今重慶合川、豐都以及四川閬中等地,但在這些地方建都的時間都不長,絕大部分時間都以江州為都城。從對古江州城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當時的城市已初具規模,有固定的宮殿區和商業區。這都證明,在700多年的歲月中,江州都是巴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戰國晚期,巴國西和北與蜀國、秦國相接,東與楚國相鄰,隨著秦、楚等戰國七雄日漸強大,巴國面臨生存危機,內部統治也開始走下坡路。西元前4世紀,巴國發生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叛亂,巴國國力衰弱,一時無法平息,連都城江州都危在旦夕。
這時,巴國有一位巴蔓子將軍(生卒年不詳)向巴王建議,請求楚國出兵幫助平叛。巴王同意了,派巴蔓子沿長江而下,到楚國求援。當時,借助於長江便利的水上交通,巴與楚之間的交往比較密切。據史料記載,巴與楚還長期結為姻親之好,以此對抗蜀國和秦國。
巴蔓子抵達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荊州)時,卻遇到了大麻煩。當時的諸侯國都以各自利益為重,楚懷王説,出兵可以,但事成之後,巴國要割讓三座城邑給楚國作為回報。不答應,巴國危在旦夕;答應,則意味著背叛巴國,況且臨行前巴王也沒有授予巴蔓子這個權力。然而,當時的交通和通訊都極為不便,事出緊急,巴蔓子略一思索,便爽快地答應了楚王的條件。楚國也馬上出兵,跟隨巴蔓子進入巴國,很快平定了內亂。
不久,楚王派出使者到巴國,索要三城。巴王一聽,一頭霧水,因為巴蔓子並沒有將此事報告給他。這時候,巴蔓子站了出來,陳述了事情原委。君臣聽後,一片沉寂。關於巴蔓子答應割讓的三城,有一種説法是大致都位於重慶東部的三峽一帶,臨近楚國。從地理位置看,這是巴國向東防禦的屏障,如果把這三座城割讓給了楚國,等於門戶大開。
對此,巴蔓子早已打定主意,沒等巴王回話,便站出來對楚國使臣説,“大丈夫應遵守承諾,但巴國國土不可分割,我一個將軍怎麼有權私自割讓?我寧可一死來謝食言之罪”。説罷,巴蔓子拔出寶劍,自刎而亡。
楚國使臣只好帶著巴蔓子的頭顱返回郢都,把詳情向楚王作了彙報。楚懷王感嘆,如果楚國能得到巴蔓子這樣的將軍,又怎麼會在乎幾座城池呢!於是,楚懷王以上將軍之禮厚葬了巴蔓子的頭顱;而巴國則以上卿之禮隆重埋葬了巴蔓子的軀體。
今天重慶的七星崗,有巴蔓子將軍的墓,據説就是埋葬巴蔓子軀體的地方,也有説巴蔓子的身軀葬在了湖北利川或重慶忠縣。後世人都敬仰巴蔓子,還修了巴王廟敬奉他。
到了三國時期,老將嚴顏説的“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斷頭將軍”就指的是巴國英雄巴蔓子。唐貞觀八年(634),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巴蔓子,下詔把巴蔓子的祖籍臨江城改名為忠州,也就是今天重慶的忠縣,讓巴蔓子的英雄事跡世代銘記。
(作者係河南大學教授,《百家講壇》“六大古都”“黃河上的古都”“絲路上的古城”主講人)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