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2000多年前,存錢罐為啥成了王公貴族圈裏的“尖貨”

發佈時間:2022-05-18 15:12:09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陳冬書、王安浩維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新華社昆明5月18日電 題:2000多年前,存錢罐為啥成了王公貴族圈裏的“尖貨”?

新華社記者陳冬書、王安浩維

對於很多人來説,存錢罐是童年時的美好回憶:幾枚硬幣“當啷”一聲“喂”給陶瓷小罐;遇到了心愛的玩具,摔碎才能取出錢來……然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滇國,存錢罐卻是財富、地位和權力的象徵。

那時的存錢罐叫作貯貝器,用來貯藏來自印度洋的珍貴海貝。貯貝器由青銅打造,本身就價值不菲。因此在古滇國,只有王公貴族才有可能使用。

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研究證實,彼時雲南大部分地區仍處在以物易物階段,貝殼貨幣並不是很通行。貯貝器多是作為一種禮器,隨葬于規格較高的貴族大墓中。

貯貝器代表著當時先進的生産力和審美水準。貯貝器最獨特的部分莫過於精美的器蓋。蓋上的立體浮雕再現了古滇國社會生活的鮮活場景,包括祭祀、戰爭、納貢、狩獵、紡織等。比如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器蓋上的滇族騎士椎髻跣足、佩劍騎馬、通體鎏金,四週環繞著四頭巨角隆脊、雄健剛強的封牛。又如“詛盟貯貝器”器蓋上的人物竟多達127人……經歷了2000多年的風雨變遷,雕飾中的攻伐交戰、集市買賣、騎馬狩獵、虎豹搏殺依然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曾經熱鬧鮮活的場景。

雲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樊海濤介紹,由於古滇人沒有系統成型的文字來記錄歷史,貯貝器便成了研究古滇國文明最真實、最直觀的材料,堪稱一部“無聲的史書”。

如今,一件件精美完整的貯貝器在雲南省博物館展陳,觀眾們可以近距離地欣賞感受其中蘊含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然而,當它們出土時,卻是殘缺破碎、銹跡斑斑的模樣。

從事青銅器修復20餘年的文物修復師陸靜傑説,青銅器出土多有破碎、殘、缺、銹、裂等病害,修復時要進行清土、除銹、粘接、補配、補色、做舊等多個步驟,修復工作十分精細,多數時候要用到牙科器械。

“我們對它們如此上心,是為了延長文物的壽命,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他説。

文物修好後,如何長期妥善保存是更大的課題。雲南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潘嬌介紹説,為了對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2017年起,博物館在珍貴文物的展櫃裏置放了一個白色小盒子——無線傳感環境監測終端,用來監測環境的溫濕度、有機揮發物和紫外線等指標。此外,博物館還為易損文物安裝了隔震臺。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並喜愛古滇國青銅文化,雲南省博物館2020年起對現有線上線下活動進行整合,推出了“雲博學堂”等科普體驗活動。雲南省博物館資訊影像部副主任葉之聲介紹,即便是在疫情期間,博物館也堅持每週發佈“雲手工”課堂,用短視頻教小朋友們親手製作貯貝器上的動物、鴛鴦銅鎮、牛虎銅案收納盒等,目前總播放量約109萬次。

“注重孩子們對文物和歷史的興趣培養,是我們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文物保護觀念需要代代相傳。”潘嬌説。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