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讓博物館的力量充分釋放

發佈時間:2022-05-18 10:21:54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黃洋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當前,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文化多樣化趨勢,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的力量,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力量。

博物館是收藏、展示、傳播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既是歷史遺産的“投影機”,也是當代文化的“發生器”。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這讓我們思考,博物館蘊藏著哪些力量?

博物館能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寶庫。博物館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歷史文化瑰寶走進大眾生活,煥發時代光彩。2021年“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節目,將“展櫃中的文物”變為“節目中的活演員”,讓傳統文化成功“破圈”。考古盲盒、文創口紅、文物冰激淩等博物館文創産品備受歡迎,讓文物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館還運用數字化手段,將展覽和教育活動搬上“雲”,拓展傳播維度,延續文物的生命力。

博物館能激發社會公眾的創造力。博物館不是“知識灌輸器”,而是“心靈發電機”,是激發創造的溫床。博物館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互動項目,讓參與者在體驗和實踐中鍛鍊創造力。廣東省博物館“鞋盒裏的博物館”項目,讓孩子們以鞋盒為載體,創造自己心目中的博物館。雲南民族博物館“藝術家與小朋友·一個面具的表演——雲南民族博物館館藏面具再創展”,讓藝術家與小朋友根據館藏面具進行再創作。這些繽紛絢麗的面具不再是靜止的文物,而是藝術再創造的源泉。

博物館能增強多元群體的凝聚力。文博行業通過各種方式為殘障人士、老年人等服務,積極打造“有愛無礙”的博物館。2022年3月,北京市文物局發佈《關於進一步提高博物館適老化服務水準的通知》,提出進一步為老年人參觀博物館創造條件,以高品質文化供給和精細化分眾服務,提升老年觀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疫情下博物館實行網上預約參觀制度,一些老年觀眾不知如何操作,不少博物館在現場安排工作人員幫助操作,消除“數字鴻溝”。多家博物館致力於打造“無障礙博物館”,如上海博物館出版《無障礙探索手冊》,並以線上視頻的方式提供手語導覽服務。

近年來,全國博物館數量增長迅速,免費開放比例穩步上升。博物館日益成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並越來越多地走進鄉村,服務基層。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應當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力量,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為公眾提供豐厚滋養和精神動力。

博物館要守護文化遺産,用好文物資源。文物藏品是博物館的核心資源,博物館要聚焦主責主業,做好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闡釋,深入挖掘文物價值,策劃推出優秀展覽,開發實用美觀的文創産品,為公眾提供文化盛宴。

博物館要緊跟時代潮流,助力社會發展。上海科技館通過“命運與共 攜手抗疫——科技與健康同行”向觀眾科普病毒知識。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舉辦“桂繡”培訓班,將農村婦女的刺繡産品作為博物館文創售賣,助力鄉村振興。湖南省博物館的“閒來弄風雅——宋朝人慢生活鏡像”展,引導觀眾緩解快節奏的生活壓力。

博物館要運用先進技術,創新服務形式。5G、VR、AI等新技術的發展,為博物館創新展示和傳播手段提供了無限可能。“智慧博物館”帶給觀眾新穎生動的體驗,視頻直播、雲展覽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欣賞文物珍品,數字藏品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入坑”。借助科技的力量,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能以更多更新的方式“活起來”,為大眾生活增色添彩。

(作者黃洋為上海大學文化遺産與資訊管理學院副教授)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05月17日第07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