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聽習近平向世界講述文物裏的中國故事

發佈時間:2022-05-18 11:57:46 | 來源:國際線上 | 作者:侯佳琦、鄧雪梅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國際線上報道: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文物,不僅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燦爛文化,也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強調新時代的文物工作要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多渠道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近年來,習近平在多個國際場合,通過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提出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曾向世界推介這一中華文化珍品。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秦俑,人們稱之為‘地下的軍團’。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之後説:‘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7年,這一塵封了2000多年的中華文化珍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秦兵馬俑曾出訪五大洲的約50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多個城市舉辦過數百場展覽。2016年11月,在秘魯舉辦的“天涯若比鄰——華夏瑰寶展”上,就有四件兵馬俑展品。當時,習近平在同時任秘魯總統庫琴斯基共同參觀展覽時,親自對兵馬俑進行了講解。

2016年是中國和秘魯建交45週年,也是中拉文化交流年,那次展覽作為中拉文化交流年的重要項目之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秘魯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創始人、前院長魯文·鄧表示,能在秘魯看到兵馬俑令他感到十分驚喜,“習近平主席和秘魯時任總統庫琴斯基當時指出,兩國都擁有幾千年的文化,而這悠久的歷史讓雙方文化交往更加密切。我曾在中國西安親眼看到過兵馬俑,但是在秘魯利馬看到兵馬俑真的太驚喜了,我相信去參觀展覽的公眾都非常喜歡。展覽非常有意義,對增進秘魯公眾了解中國文化至關重要,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在陜西寶雞的法門寺博物館內,珍藏著20件具有異域風情的唐代琉璃器,其中一件伊斯蘭早期風格的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通身晶瑩剔透,花紋裝飾繁複,保存得非常完整,十分罕見。在一千多年前,這些琉璃器如何跨越萬里來到長安,又見證了怎樣一段文明交融史?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講述了這些琉璃器背後的故事。

“1987年,在中國陜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於欣賞它們産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聽習近平向世界講述文物裏的中國故事_fororder_2


  法門寺博物館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來源:央視網)

千百年來,散落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大量精美文物,猶如一顆顆珍珠串起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記憶。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併發表主旨演講,開篇就提到了兩件歷史物證——“鎏金銅蠶”和“黑石號”千年沉船。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

“鎏金銅蠶”為西漢的文物,1984年在陜西石泉縣池河鎮出土,現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它不僅是漢代絲綢業和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徵和實物見證,也體現了絲綢在古代中西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展現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前開闢古絲綢之路、打開中外友好交往新窗口的壯舉。

聽習近平向世界講述文物裏的中國故事_fororder_4


  “黑石號”復原模型。(來源:上海博物館)

聽習近平向世界講述文物裏的中國故事_fororder_5


  “黑石號”上打撈起的唐代白釉綠彩魚底吸杯。(來源:上海博物館)

而千年沉船“黑石號”,則講述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中國與多國交往的歷史。西元9世紀上半葉,從中國駛出的“黑石號”商船在印尼附近海域觸礁沉沒。直至1998年被發現打撈,在海底已沉寂千年之久。船上載有6萬多件珍貴文物,其中90%以上為陶瓷物品,還有銅鏡、金銀器和銀錠等,堪稱是一次千年前“中國製造”的集中展示。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館長陳威仁表示,正是“黑石號”這樣的珍貴文物,讓人們領略到亞洲文化的彼此交融和互鑒發展,“世界文明、亞洲文明一直在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觸動,文明是需要交流才會豐富、才會更堅強。我覺得交流對我們博物館來説,對新加坡來説,對中國來説,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講好文物裏的中國故事?習近平身體力行作答。

2014年10月,“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在法國巴黎開幕。習近平和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分別為展覽題寫序言,並共同擔任監護人。

2018年4月,習近平同印度總理莫迪在武漢舉行非正式會晤期間,一同參觀湖北博物館精品文物展。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回憶,“在參觀曾侯乙編鐘時,總書記特別談到編鐘蘊含的禮樂文化和禮樂制度,有教化民眾的作用,簡明扼要指出了編鐘的深刻內涵”。

2019年5月,由習近平倡導舉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行。在同期舉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上,中國“曾侯乙”銅尊盤、沙特石雕人像、印度豐收陶……來自49個國家的400多件珍貴文物匯聚一堂。

習近平曾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秘魯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創始人、前院長魯文·鄧非常贊同這一觀點,他認為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應基於對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我認為總體而言,文化有助於接受差異,讓我們更加緊密並共同展望未來,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説的‘和諧’,在中國叫做‘合’,這是和諧社會,在這個社會裏我們可以相互理解,並知道如何快速應對某些可能出現的問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廣播

策劃:苑聽雷

撰稿:王鑫

記者:侯佳琦、鄧雪梅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