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潘魯生:我們到民間去

發佈時間:2022-04-19 09:29:02 | 來源:中國政協報 | 作者:謝穎 | 責任編輯:姜一平

編者按:為期近3個月的“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近日在國家博物館落下了帷幕。展覽把民藝藏品與民藝元素作品、民藝研究成果系統性地呈現出來,傳播了民藝的文化理念,生動展現了當代民藝工作者紮根民間、傳承匠心的價值追求。到民間去,是方向,也是實踐,本報記者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院院長潘魯生,講述在田野中行走,致力於中國民間藝術收藏、研究和創作,並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經歷和思考。

潘魯生

我從事民藝研究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那時候,假期到外地寫生,常常用自己的畫作與當地老百姓交換剪紙、刺繡等具有樸素之美的民藝物件。透過這些物件,在斑斕的色彩裏,我仿佛看見源自鄉土那樸素的、和大地相親的文化情感,我對民藝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現場

“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現場

“到民間去”,在田野與鄉村,民眾為生活而創造的美的造物常常令人目不暇接。在這次展覽中,展廳形象墻上的門神年畫原稿,是我上世紀80年代從山東濰坊楊家埠收集到的。民間習俗農曆新年貼門神于門上,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門神是民間祈福納祥情感願望的表達。“門神”是本次展覽著意突出的文化符號,《拓福納靈》展示單元置放了一件《門神》裝置作品。這件作品為傳統木構門扇雙面鑲嵌門神織繡,它所傳遞的觀念是透過民藝之門,美化當代生活。門神裝置曾多次出現在我的展覽中,呈現形式不斷創作迭代。門扇上的門神畫像由最初的木版年畫替換為手繡圖像。楊家埠門神年畫呈現的是年畫的原真性之美,那麼門神裝置則承載了“創造性轉化”的意圖,把傳統再次帶入了當代人的審美視野。

《拓福納靈》

《大匠絲路》是我創作的一件手繡作品,畫面內容匯集了民間社會的百工匠作。在我的理解中,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之路,還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傳播之路,是工匠造物文化發展的集中脈絡。《大匠絲路》以絲路“百工匠作”為主題,運用長卷形式描繪了在南北絲綢之路上的傳統工匠技藝場景,其中包括手工藝製作、貿易通商及風俗文化的生活畫卷,同時描繪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採珠、貿易經商及造船工藝等,展現了人們在各種海上漕船、海舟等運輸工具上運載絲綢、陶瓷、香料的情景。該作品通過表現絲路大匠勞作的場面、技藝傳承、風俗習慣等諸多與工匠勞作有關的圖像,突出絲路百工匠作的傳播歷程,表現了絲綢之路上的傳統工藝發展與變遷。

《大匠絲路》

田野調研是追尋傳統民間藝術蹤跡的重要途徑。在快節奏的生活和紛繁嘈雜的語境裏,只有腳踏實地“到民間去”,才能觸摸到傳統民間藝術最原始、最真實、最親和的面貌,感受到傳統民間藝術的生命與潛力,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脈動。在這個過程中,將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的收藏、研究和創作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傳統工藝的當代性轉換,進而助力當代鄉村振興與文化弘揚,是我一直孜孜以求的課題。

在鄉村調研,我最關注的是民藝的傳承問題。鄉土手藝具有文化、經濟、倫理等多重價值屬性,令人惋惜的是那些瀕危鄉土手藝“人亡藝絕”的現象仍在重復上演,隱含在物件中的文化資訊也因人的離去而無從考證。在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疊加影響,社會快速轉型的當下,搶救發掘散落於民間的優秀民間工藝,記錄其文化內涵、工藝流程、功能結構,盡可能多做一些民間工藝民族志的記錄,仍然十分迫切。這些年來,我們走遍全國各地的鄉村,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民藝作品,走訪民間藝人,整理口述檔案,記錄工藝流程,留存影像資料,通過這些措施來搶救整理民間手工技藝。唯其如此,我們文化傳承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才能有所依託,才能更好地賡續造物文脈。

2011年,潘調研臨沂柳編技藝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傳統工藝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發揮重要作用。傳統工藝獨特的思想價值、技術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在今天依然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後,這些年,傳統工藝和鄉村發展一直是我履職建言關注的重點。在今年的兩會上,我就“推進民族地區傳統工藝振興與特色産業發展”進一步提出建議:一方面固本培元,切實做好民族地區傳統工藝基礎性的保護工作,在文化守護、文化傳承的意義上,全面系統地做好民族地區傳統工藝的研究整理、檔案留存、展示宣傳等,留存和發展多樣化的民族傳統工藝,為後續發展打好基礎,留足動力;另一方面,改變以往存在的“手藝貼牌”“手藝代工”等處於産業鏈末端的局面,使民族地區的手藝人、工藝家、傳統工藝的傳習者創作者真正成為相關産業效益的擁有者、受益者,從而進一步促進地方發展。發展發揮好傳統工藝的賦能作用,全面充分地實現傳統工藝價值,能夠進一步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推動鄉村振興,造福人民生活建設美好生活。

傳統工藝創意設計工作營

幾天前,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明確了創意設計、演出産業、音樂産業、美術産業、手工藝、數字文化、其他文化産業、文旅融合等8個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傳統工藝等鄉村文化産業發展的根本,在於培養對接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多元人才。首先需完善學校教育,培養真正符合鄉村文化産業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其次,舉辦鄉村文創講習班。鼓勵公益機構辦學助教,開展職業培訓,培養鄉村傳統工藝等人才,舉辦有關工藝講習班、行銷講習班、文化講習班等,只要農民有需要,都可免費參加學習,培育壯大鄉土人才隊伍,提高文化和經營能力。具體而言,可以從建設鄉村文創孵化器、實施“鄉村創客”獎勵計劃、實施鄉村文化産業“國培計劃”等具體措施入手,推動加快鄉村全産業鏈、全價值鏈建設,實現“以鏈聚人”“以鏈育人”的人才振興新格局。

2020年7月,我們曾在國家博物館舉辦“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展現了1500余件(套)來自山東的民藝藏品,工藝類別豐富多彩。通過這些展品,觀眾們可以了解到山東地區傳統鄉村社會的生産生活面貌,也能充分領略在樸素生活中的審美意趣。一年多後,又舉辦了這次“到民間去”的民藝主題展。這兩次展覽中有共同的特點,通過民藝藏品和民藝創作來呈現民藝的大美,併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探索路徑。比如中國傳統彩印花布,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民間藝術符號,它兼具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印花布用色飽和大方,圖案寓意美好,從龍鳳呈祥到花團錦簇,皆可傳達出人們對生活的樸素熱情。現在,傳統的印花布有了更多的藝術可能性,在創新材質、現代設計的碰撞和融合下,産生了奇妙而美好的反應,比如印花元素的絲綢製品、印花瓷板,無不是傳統與現代的智慧結晶。

“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現場

“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現場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為我們傳承發展民間文藝指明瞭方向。我們既要重視保護和傳承,也要致力於與時代同行創新創造,優秀的民間文藝不只是歷史的遺産,更要有今天的生活氣象和文化創造,要回應時代關切,唱響時代旋律,體現時代的脈動與心聲。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説,美育也是應當肩負的重要責任。我特別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小學生參觀民藝展覽,通過展覽把中華美學精神傳達給孩子們。舉個例子,兒童美術和民間美術其實是一體的,都具有樸素的大美,我們給孩子閱讀的繪本就可以從神話傳説、民間美術造型中獲得靈感和素材,讓孩子們易於接受、喜歡,更能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民間藝術進課堂

中華美育傳統講究真善美的統一,傳承和發展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能夠從中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體會工匠精神的境界,理解團圓吉祥的願景,傳承勤勞刻苦、自強不息的力量,不斷增強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美育應該從傳統的、民間的藝術汲取力量,積極探索通過民間文藝來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認知,幫助他們從小堅定文化自信,成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

(轉載自中國政協報;口述:潘魯生;採訪整理:中國政協報記者謝穎)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