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穀雨:雨生百谷 牡丹花開(解碼二十四節氣)

發佈時間:2022-04-19 09:21:04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蕭放 | 責任編輯:鄭偉

4月11日,在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夾河村村民刁親民家的庭院內,一株牡丹花開得正艷。

據84歲的刁親民介紹,這株牡丹已有百年曆史,每年穀雨前後開花。

顧繼紅 攝(人民圖片)


穀雨,意為谷之喜雨,古語雲:“雨生百谷”“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稻作農業對雨水的期待,猶如古時候讀書人期盼功名,所以有“穀雨前後一場雨,勝似秀才中了舉”之説。播種秧苗的時節,雨水被稱為甘霖、時雨,穀雨節氣由此得名。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更是農時農事與物候結合最緊密的節氣之一。交節氣的時間在西曆4月19日至21日之間,今年穀雨節氣是4月20日。穀雨是暮春的節氣,此時氣溫逐漸升高且穩定,所以有“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的俗諺。穀雨之後,寒潮天氣基本結束,大地溫潤。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將於桑。”意思是穀雨時節,浮萍開始生長,鳩鳥鳴叫,戴勝鳥落在桑樹枝頭,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穀雨是春種的大忙時節。在長江流域稻作區,人們在布穀鳥“家家撒谷”的鳴叫提示下,將清明浸好的谷種均勻地撒到平整如鏡的育秧田裏。傳説布穀鳥是古蜀國望帝的化身。望帝是一位賢明的帝王,他關心農人和農事,死後依然如此。每年春天,他都化身子規鳥(布穀鳥)提醒勸導百姓務農。在華北平原,人們進行冬小麥田間管理的同時,開始種瓜點豆。

江南此時正值蠶月。“穀雨親蠶近”。從穀雨開始,家家採桑育蠶忙。蠶農人家有專門的蠶室,還有蠶娘負責春蠶飼養。她們對春蠶的看護十分用心。舊時養蠶沒有相應的監測設備和技術,給蠶寶寶喂葉、取暖,都要以蠶娘的身體感受為標準:蠶娘餓了,便給蠶寶寶喂葉;蠶娘覺得天涼,蠶室內就生火取暖。江南蠶鄉還有“關蠶門”的習俗,穀雨一到,家家戶戶大門緊閉,官員不下鄉,親友不往來,連做生意的也歇業。正如茅盾在《春蠶》中所説:“一個‘戒嚴令’也在無形中頒布了。”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嬌嫩的蠶寶寶的安全。蠶農精心衛護著春蠶,形成江南蠶鄉特有的穀雨習俗。

穀雨不僅是稻作農業的重要節氣,也是從事海上捕撈業的漁民的“開洋節”。沿海漁民在穀雨到來時要舉行祭海儀式,集體祭祀海神,唱戲助興,宴飲歡呼。穀雨祭海之後,下海捕魚的生産活動就啟動了。

穀雨還是花事繁盛的時節。“穀雨三朝看牡丹”,穀雨節氣有三番花信,即牡丹、荼靡與楝花。這三番花信後,從小寒開始的二十四番花信風告終。穀雨時節,牡丹盛開,牡丹因其國色天香,得到中國人的特別喜愛,被稱為“穀雨花”。牡丹原本生長在中國黃河、長江流域等地,人工栽培牡丹大約在漢代已經開始。隋唐時期,牡丹作為園藝花卉進入城市生活並獲得顯著地位。隋唐帝王都酷愛花卉,隋煬帝在洛陽開闢西苑種花,其中就有易州進貢的多種花色的牡丹。唐代初年,雖有武則天貶斥牡丹的傳説,但隨著唐代國運昌盛,大氣華貴的牡丹越來越受到喜愛。唐人劉禹錫詩云:“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可見唐人對牡丹的深摯情感。宋代時,牡丹走出皇家宮苑,進入尋常百姓家,在中國大面積種植。明清時期,穀雨看牡丹是城鎮居民的風尚。《清嘉錄》記載,當時無論是豪家名族之家還是文人雅士的庭院,不論是寺院道觀還是會館義局,“植之無間,即小小書齋,亦必栽種一二墩,以為玩賞”。牡丹花還傳播至日本、南韓、義大利、法國等國家,香飄天下。

雨前茶是品茶人的珍愛。明代茶學研究者許次紓在《茶疏》中説:“清明穀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如《桐廬竹枝詞》所唱:“穀雨村村摘嫩芽,紛紛香氣出籬笆。”穀雨茶較之清明茶,品質更優,香味更濃,而且易於收藏。碧螺春是清代蘇州的貢茶,據説産于吳縣洞庭東山碧螺峰。康熙年間的一個穀雨時節,人們採茶於此,但採茶人茶筐已滿,有人就將茶葉置於胸前衣襟之內,“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人爭呼嚇煞人香”。康熙南巡時,地方官以此茶進用,皇帝為其題名“碧螺春”。穀雨茶是養生茶,不僅有清心明目之功效,而且可用於化痰祛濕的茶療。

穀雨之後,氣溫逐漸升高,害蟲開始活躍。在北方地區,人們以穀雨日作為除蝎的重要時機。在山東、山西、陜西等地,人們于穀雨日在墻上貼禁蝎帖,帖子上有圖有文,咒語曰:“穀雨日,穀雨晨,茶三盞酒三巡,逆蝎千里化為塵。”雖然只是一種巫術,但表達了人們趨利避害的意願。

中國很早就發明瞭文字。有一種傳説認為穀雨的起源與倉頡造字有關。上古時代,倉頡奉黃帝之命,創設了象形文字。人類的這一舉動引發了巨大反應:“天雨粟,鬼夜哭。”也就是出現了天降粟谷、谷如雨下的奇觀。後來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為穀雨節,作為紀念倉頡的日子。至今陜西白水倉頡廟在穀雨節氣仍要舉行傳統廟會,祭祀倉頡,感念他發明文字的偉大功績。

穀雨是節氣,也是體現農業文明的節日。穀雨時節,讓我們在享受傳統節氣文明的歡愉中,迎候絢爛的夏天到來。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4月19日   第 07 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