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旗袍大師李侃:傳統服飾不該只出現在影視劇和博物館裏

發佈時間:2022-01-14 13:27:37 | 來源:北京週報 | 作者:尹康 | 責任編輯:謝榮宇

在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一幢古樸的小紅樓裏,旗袍大師李侃正拿著皮尺為客戶進行定制旗袍做最後的修正工作。在工作室的一角,立式衣架上挂滿了裁剪好的成品旗袍。“這裡有典型的京式旗袍、也有改良款旗袍,各式各樣的旗袍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女性穿著。”李侃介紹道。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被稱為“韓裁縫”的韓俊峰創立了“雙順京式旗袍”,由此,以“端莊、古樸、大氣”著稱的京式旗袍聞名於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2007年,京式旗袍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而李侃則是其第四代傳承人。

李侃並不經常看電影,但是王家衛導演拍攝的《花樣年華》她卻反反覆復看了好多次。李侃説,影片中旗袍給女性帶來的柔美韻味值得反覆品味。“旗袍是中國人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服裝文化的代表之一,不管今天的服裝市場怎樣被國際大牌佔據,不管年輕人再怎麼喜歡另類新潮的款式,這些服裝都不應該被遺忘。它們代表著中國服裝文化不可磨滅的傳統,不該只出現在影視劇和博物館裏。”李侃説。

李侃為記者介紹各式各樣的旗袍款式(《北京週報》記者尹康攝)

從服裝廠學徒到旗袍大師

1978年,21歲的李侃被分配到當時的北京市人民服裝廠(現在的紅都集團)做女紅學徒。“那個時候我們一起分配到紅都集團的有180多人,從那天起,我一直在這裡工作到了今天。”李侃説。學徒師滿後,她轉入生産車間,成為製衣工。由於李侃製衣功底紮實、心細手巧,在一次公司的技能考核中,她脫穎而出,得到了職業上的晉陞。1992年,李侃離開了生産車間,拜旗袍大師楊淮芝為師,正式學習京式旗袍的手工製作技藝。

京式旗袍凝練端莊,矜持大方,看上去線條簡單的衣服,製作技藝卻是相當講究。以旗袍上的盤扣為例,盤扣的花樣就多達上百種。製作工藝從盤、繡、滾、鑲、拼、鏤均是手工完成,一點都將就不得。李侃一邊展示成品旗袍一邊給《北京週報》記者講解:“定制旗袍實行一人一版、一人一款的製作過程,全身上下要求量體36處,細緻到鎖骨、肘部。量體裁衣之後還要經過兩到三次的試衣、修正肥瘦、長短等。一件手工製作的旗袍,最快也得半個月才能完成。” 

伴隨新中國走過70多年的紅都集團(尹康攝)

由於定制旗袍時間久、價格高,曾經在市場上遭到過“冷遇”。但是,隨著近年來老百姓收入的增高和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的看中,加上紅都集團緊隨時代、進行企業改革,大力發展百年高級成衣定制業務,李侃的京式旗袍製作揚名在外,各類訂單紛至遝來。2009年她獲得了北京市商業服務業中華傳統技藝技能大師稱號,被譽為中國“最會做旗袍的高級技師”之一,曾為多位國內外政要夫人和社會名流量身定制旗袍。回望過去的40多年,李侃説:“是熱愛與執著讓我堅持到了今天,我很享受精心設計、用心裁剪,最後製作出客戶滿意的成品,這整個過程。”

旗袍大師的“守正”與“創新”

雖然繼承的是一項傳統技藝,但在技藝創新和用料突破方面,這位傳統技藝大師卻一點兒都不保守。她突破了旗袍的直線裁剪方法,在不失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吸納了當季時尚界流行的裁剪方法,對旗袍進行設計和裁剪的研發。

在用料方面,她不拘泥于傳統布料,選材創新大膽:選用棉素花布製作,穿著樸素大方;選用絲綢、織錦緞一類製作,可作迎賓、赴宴的華貴服裝;選用深色的羊絨或絲絨製作,不僅能表顯現出女性身材的優美,展現莊重、雅致的風度,還能兼顧保暖。

此外,她還在旗袍的盤扣製作技藝上進行了創新:她結合國畫中工筆花卉與寫意的技法,設計出多種花形,搭配在旗袍上,使之增添光彩。李侃説:“現在我們的顧客越來越年輕化。例如,很多人會選擇定制旗袍,在婚禮上穿著。所以,我們也要與年輕人積極地溝通,參考他們的想法,製作也要迎合他們的需求。”

各式各樣的盤扣(尹康攝)

期待下一個旗袍大師的誕生

      對李侃而言,她不僅希望在工作中接到很多年輕顧客的委託,更希望年輕人可以加入到旗袍製作技藝的學習與傳承之中。

“前些年,好多我們的老師傅相繼退休,真正了解和掌握傳統旗袍製作手藝的人越來越少,這項技藝面臨失傳的危機。有一些年輕人幹了兩年覺得枯燥,收入不理想,就改行去其他品牌做設計、做銷售,有的甚至都不在服裝行業幹了。”她有些遺憾地説道,“不過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大力倡導‘工匠精神’,傳統技藝再次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其中,很高興他們能為傳承中華文化盡一份力。” 

自2008年來,李侃一直堅持帶徒,她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和實際工作需要,分別為他們制定培養計劃。她還把自己從業以來年所遇到過的人體體型系統地分類,總結特點,並根據實際情況,將旗袍各種款式的裁剪方法逐一對徒弟進行傳授。“做了一輩子的旗袍,我的責任是傳承下去。”李侃眼中滿是堅定。


責任編輯:拾貝
設計排版:盧一凡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