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潘魯生:守護民間藝術 傳承文化根脈

發佈時間:2022-01-11 15:47:58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鄒雅婷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開幕 中國網記者 姜壹平 攝影
展覽現場 中國網記者 姜壹平 攝影


精美的展品  中國網記者 姜壹平 攝影


色彩艷麗的刺繡枕頂,活潑可愛的布偶虎玩具,栩栩如生的年畫、皮影,充滿想像力的社火面具……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現場,參觀者都會被這些熱情、質樸、飽含生活氣息的民間藝術品所打動。展覽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教授的民藝收藏、民藝研究與藝術創作為主體,展出500余件(套)傳統民藝作品和當代藝術創作,通過跬步千里、採珠擷絲、拓福納靈、追光逐彩、匠心傳承5個部分,系統展示民間藝術珍藏、研究及其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轉化與發展,生動反映當代民藝工作者紮根民間、傳承匠心的價值追求。

圍繞此次展覽,本報記者專訪了潘魯生,聽他講述“到民間去”的初心和感悟,講述傳統民間藝術在當代的傳承及其為藝術家創作提供的滋養。

搶救保護民間藝術

是我們的使命

記者:您最早開始田野調查是什麼時候,有什麼感觸?後來為何一直堅持,是什麼驅動著您不斷到民間去?

潘魯生:上世紀80年代初我開始到民間去調查采風。記得1981年暑假到山東煙臺的石島、大漁島寫生時,看到當地漁民貼在窗戶上的窗花特別生動鮮活,還有日常生活用的大魚盤,十分喜歡,收集了一些回去作為創作素材。後來,我利用寒暑假時間陸續考察了山東菏澤、濟寧、濱州、高密還有安徽亳州、河南商丘等地的年畫、剪紙、面塑、玩具、泥塑等民間工藝品。那時候的民間手藝活兒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商品化,充滿了鄉土氣息和樸素的生活情感。工作以後,在張仃、王朝聞、張道一、孫長林等師長的鼓勵下,我進一步走上了民間藝術調查研究和搶救保護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民間藝術是生活之美的創造,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只要走進田野,就會被那種剛健、質樸、熱烈、美好的情感所感染。沉浸其中,我于1990年完成了第一部專著《論中國民間美術》。延安魯藝出身的老一輩文藝家王朝聞在序言中寫道,該書的出版“有利於消除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消極影響”。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自那時起,自發的田野考察逐漸轉化為守護民族民間文化的自覺行動,調查采風的範圍也逐漸由山東擴展到全國。民間藝術向善向美的理想和老一輩文藝家的鼓勵都給予了我堅定的力量。

記者:您在田野調查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故事?您感覺時代的變化對民間藝術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潘魯生:田野考察直接面對民間藝人和他們的作品,帶給我豐富的感受和啟發。這次展覽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有難忘的記憶和故事。學生時代沒有收入,收集藏品的主要方式是用習作交換。早期藏品中的膠東剪紙、年畫等,就是給農民朋友畫像換來的。還有一些物件看似沒有貴重的價值,是被人丟棄後撿回來的。民藝收集不似古董收藏,收集的是日常生活用品,重要的是用心用情去發現,找到其中的價值。

時代變遷、社會轉型,帶給民間藝術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搶救保護民間藝術,賡續民族生活文脈,是文化學人的歷史使命。

從鄉土器物中

汲取溫情和靈感

記者:這次展覽中展示了大量民藝收藏品,包括傳統刺繡、紡織、木刻、印染、年畫、泥塑、剪紙、瓷繪、皮影等工藝門類。請您介紹一兩組重要藏品及其背後的故事。

潘魯生:民藝物件作為手工之物,源自生活情感溝通與表達的需要。展覽中有一組陶塑小孩模,在我的家鄉菏澤是兒童用於玩泥巴的陶范。它們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鬥孩模”是孩子們娛樂生活的一部分。一個孩子擁有孩模之後,便總想在同齡人中比試一番,比誰的孩模故事多,比誰講得好,比誰做得多。孩子們在交換或交流中自然地增長了見識,了解了歷史典故或神話傳説,也把仁義禮智信的道德理念、吉祥圖案的寓意、美好的期待以及鄉土生活中的人之常情都內化於心,成為他們長大成人後個人價值觀念的基石。我想,這就是記憶,就是鄉愁,是生活在鄉土器物中的綿延。如果沒有了它們,這种家鄉的、生活的情感怎樣維繫、何以寄託呢?我們需要民間藝術,它們是紐帶和橋梁,可以通向歲月和心靈更廣、更遠的境界。

記者:展覽中還有您的藝術創作品,請介紹幾件代表性作品,它們源於什麼創作靈感,從民間藝術中汲取了什麼養分?

潘魯生:藝術就像生活長河中泛起的浪花。從人民的生活和實踐中汲取創作營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路徑。“到民間去”民藝展中《魯班線》《中行有距》等系列作品,就是受民間木工工具墨鬥的啟發創作的,與這些作品並列展示的還有我收藏的墨鬥。墨鬥是中國傳統木工匠作的重要工具,不同於西方標準化的計量工具,線的延展富有彈性,包含人與物、物與物關聯融匯的創造力。通過墨鬥彈線的縱橫交織與無限延伸、交匯,轉化為一種當代構成意味的圖式錶現,隱含傳統價值的當代啟示意義。

作品《大匠絲路》以絲路“百工匠作”為主題,運用長卷形式描繪了絲綢之路上的傳統工匠技藝場景,其中包括手工藝製作、貿易通商及風俗文化的生活畫卷,同時描繪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採珠、貿易經商及造船工藝等,展現了人們在漕船、海舟等運輸工具上運載絲綢、陶瓷、香料的情景。絲綢之路不僅是連接東西方的商貿之路,也是中華傳統工藝文化的傳播之路,這件作品通過表現絲路大匠勞作場面、技藝傳承、風俗習慣等,突出絲路百工匠作的傳播歷程,展現絲綢之路上的傳統工藝發展與變遷。

創新傳播激起

更廣泛的精神共鳴

記者:展覽現場播放的視頻提到了您參加的海外交流活動。在交流過程中,海外觀眾如何看待和評價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及在此基礎上創作出的當代藝術品?

潘魯生:好的藝術作品,能夠激起觀者精神情感的共鳴。此次展覽中的絲綢、陶瓷、金屬媒材繪畫作品曾于2014年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展出。海外觀眾對充滿中國美學觀念的作品表現出極為濃厚的興趣,驚嘆于深邃的中華文化所迸發出的創造活力。義大利威尼斯大學安娜·瑪麗亞教授説:“晶瑩剔透的魯班線,在如大腦構造般的迷宮地圖裏尋找方向和道路,沉默地、無休止地奔跑,時而斷裂,時而延續,跳躍著旋繞在巨大的瓷瓶上,在無盡的延續中盛開了鮮活生命之花。”從民間藝術出發,回歸生命本源,探尋藝術的表現空間,也為東西方藝術在精神層面上的對話提供了可能。

記者:以民間藝術為主題的展覽,對於年輕人有吸引力嗎?怎樣讓更多青少年認識和感受我們民族文化的根脈?

潘魯生:鄉土民間藝術裏,有中華文化的根脈,具有天然的親和力。現在,中小學鄉土教材吸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孩子們從小接受愛鄉愛土的教育,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文化自覺。這個展覽中比較受年輕人歡迎的是由年畫轉化的《門神》裝置和《天地》系列纖維作品,他們在這兩組作品前停留併合影留念。我們的文化藝術有根基有傳統,也在不斷演化和發展,生活的腳步、時間的流動不停歇,一代代新人在成長,我們要傳遞的就是一種行之久遠的精神力量,親切綿長。(記者 鄒雅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1月11日   第 07 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