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今天如何看待年畫? 讓失落的文化重新融入生活

發佈時間:2022-01-11 17:04:22 | 來源:新京報 | 作者:周懷宗 | 責任編輯:蘇向東

  高巍,北京民俗協會會長、民俗文化專家。

李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

福祿壽、虎鶴鹿、金魚蓮花、神話歷史……傳統的年畫中,濃縮著農耕社會千百年的生活經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年畫裏的中國,離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遠。新京報記者對話兩位專家,探討是重建傳統,讓失落的文化再一次融入生活,還是讓它陳列在櫥窗裏,或許是一個永遠都沒有答案的問題。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高巍 需要保護的不僅是技術

年畫是特定的文化記憶

新京報:在今天,傳統的年畫離生活越來越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高巍:傳統的年畫,大多都是木版畫,也就是雕版印刷的産品,這也是歷史上最初的複製、印刷技術的體現。所以,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傳統木版畫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的節奏,也是自然的趨勢。實際上,不僅僅是今天,在歷史上,從最初興起的宋代,到明清時代,年畫也一直在變化。

新京報:幾張年畫貼在家裏,一下子就讓人感覺到過年的味道了,為什麼年畫有這樣的效果?

高巍:年畫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一套文化儀式,人們過年的時候貼年畫、貼對聯、挂燈籠……這些事情平時是不做的,只有過年才會做,長期的重復之下,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套春節獨有的節日文化和節日傳統。在人們的意識中,過年就是要做這些事情,反過來説,做這些事情,就是過年了,所以一下子就感覺到年味兒了。因為它代表的,是特定年代留存的一種文化記憶,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接受過相關教育的人,都能夠從中感受到文化的意蘊。

技術背後的文化內涵需要持續闡釋

新京報:許多傳統的年畫都被列入非遺項目,加以保護,能否讓這些傳統的文化和現代社會結合起來呢?

高巍:確實,有一些傳統的手藝人很願意創新,比如楊柳青鎮,也有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的大娃娃,再如桃花塢,那裏的一些題材常用常新,現代人也很喜歡。還有人把傳統的年畫做得非常精緻,可以當做禮品,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讓傳統的年畫被現代人接受,可以説是既傳統又現代。不僅是題材,包括技術,也在不斷更新,比如有些地方用新的材料代替傳統的材料,紙質更好、顏色更豐富、更現代,包括可以用機器做雕刻,刻出來的版更細膩、精美,這些都是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新京報:但總體而言,大部分列入非遺的年畫,都遇到了傳承的問題,是否有解決的辦法?

高巍:首先,不是所有的非遺都一定要重新活化,我們現在有非常多的保存手段,從實物到技術,從文字到影像,都可以很完善地把傳統的文化保留下來,供後來者了解和考證。其次,做非遺保護,不僅僅是保護技術,更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和闡釋。當前,一些非遺保護的方法,更看重對技術的保護,很少去深入研究技術背後的文化內涵,更不用説把它闡釋給大眾了。事實上,做挖掘和闡釋,僅靠傳統的手藝人是不行的,手藝人會做,但未必了解背後的文化,這就需要更多的專業學者與傳播力量去參與其中,真正把傳統文化闡釋出來。

李河 明天很近 昨天很遠

年味兒是一種價值

新京報:年畫為什麼能夠成為過年重要的儀式?

李河:在週而复始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會設置一些重要的時刻,去做某些特定的重要事情。節日的節,本身就有節點的意思。這些節點讓人在平淡而忙碌的生活中停頓下來,休息一下,宣泄一下。比如在過年的時候,人們張貼年畫、祭祖、團聚等,每一年的這個時候,都要做這些事情,通過無數次重復的儀式,強化內心中意義世界的存在。所以,看似每次過年都貼幾乎一樣的年畫,但它絕不是簡單的重復行為。

新京報:它的重要性並非來自形式,而是意義?

李河:在傳統社會中,或者在年畫還是一個普遍習俗的時代,人們生活在一個信以為真的意義世界中,在過年這個特定的節點,通過許多儀式來聯絡親情、涵養友情、修養身心。人們相信所做的一切,都能夠達到想要的效果。所以不憚繁瑣、不嫌勞累地重復同樣的儀式,且樂此不疲。更重要的是,在一年又一年的重復中,人們內心的意義世界得以維繫和傳承,塑造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如何在現代生活中保護傳統年畫

新京報:從何時起,這些儀式、習俗所代表的意義淡化了?

李河:當陌生人社會建成後,熟人社會何去何從?尤其是中國,擺脫農耕社會、轉型到現代社會的速度是空前的,這樣的問題也就更加突出。

新京報:兩者不能共存嗎?

李河:當現代性來臨,傳統時代人們構建的那個意義世界,就一直在快速地空殼化,內在的價值消失,只剩下外在的形式。從節日的角度來看,節日中許多原本吸引人的東西不復存在了。節日那種間歇的稀缺性也消失了。

新京報:保留外在的形式可以嗎?

李河:傳統消失的第一個階段,是意義消失了,習俗、禮俗等空殼化。第二個階段,是空殼被取代。今天怎樣才能更有年味兒,恐怕很難判斷,但恢復傳統的儀式和符號,也同樣很難重新找回年味兒。比如年畫,很多題材是從戲曲中來的,但現在連戲曲本身都岌岌可危了,更不用説戲曲題材的年畫了。當然,現代社會也是多元的,如果有人喜歡,按照傳統的方式過年,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新京報: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李河:現代社會是一個離明天很近、離昨天很遠的社會。過去説三代人記憶,一個人從小到老經歷過的事情當中,依舊還能看到上輩人曾經歷過的印跡。但現在,兩代人之間都不一樣,甚至一個人幾十年的生活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年畫這樣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想在現代生活中全面恢復,恐怕不太現實,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産去保護、保留下來,仍是很好的事情。

本版圖片/受訪者供圖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