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誕生於上海的爾多兒童劇團用五年證明——中國兒童音樂劇已開啟大小觀眾復刷模式

發佈時間:2022-01-13 08:45:18 | 來源:文匯報 | 作者:童薇菁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兒童音樂劇只能演《歌舞青春》《獅子王》這些“海外本”?誕生於上海的爾多兒童劇團,五年來用《尋找聲音的耳朵》《阿兔醬紫》《復活吧!胡蘿蔔》等一系列兼具票房與口碑的原創作品作答:“我們中國自己的兒童音樂劇,也能夠吸引大小觀眾不斷復刷。”

日前,《尋找聲音的耳朵》在上海大劇院完成了第八輪演出,謝幕時,全劇二十多位小演員一齊回到舞臺上唱起主題曲《Do You Hear Me》:“你聽見了嗎?我開始相信,失敗並不可怕……”澄澈純真的歌,熱情飛揚的舞,讓觀眾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情緒和能量,全場沸騰了。

記者了解到,《尋找聲音的耳朵》《阿兔醬紫》將在今年迎來新一輪演出,《復活吧!胡蘿蔔》也將在上海大劇院打造一個全新駐場版。

沒有劇本,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出故事

説起爾多兒童劇團,網路評語裏出現最多的字眼是“專業”。這是一個創造性劇團,積累的本土題材劇目,都是在平日的互動、遊戲和唱跳訓練中誕生的。演員清一色都是少年兒童,讓他們走上真正的商演舞臺,營造人生更寬廣的舞臺,是劇團不同於其他藝術教育機構之處。

“張導,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排練新戲呢?”這幾天,爾多兒童劇團創始人張忱婷被孩子們纏著發問。從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係畢業後,張忱婷去少年宮做了老師,當時很多人認為她“大材小用”了。但這個相對空白的領域,給了她很大的發展空間。投身兒童戲劇創作20多年,她和孩子們一起“玩”出了30多部原創作品,音樂劇《尋找聲音的耳朵》就是其中一部。

在音樂劇《尋找聲音的耳朵》的故事中,男孩小聃帶著自己的“魔法”瓶子和一雙純真空靈的耳朵轉學到重點小學。競爭、攀比和環境的反差,讓他無比懷念鄉下的生活。現實世界的衝突與無奈、老家的拆遷使他漸漸失去了對聲音的渴望,最終瓶子“碎了”,耳朵“飛了”……對於小觀眾而言,這是與他們深度共情的作品,上演的就是他們自己每一天在經歷的生活,劇中貼近校園生活的笑點緊跟時下熱點,每一輪都由小演員們頭腦風暴集體創作,真實、鮮活又熱氣騰騰。

不只演員,孩子們身兼多職參與到戲劇創作中

“在我們的劇團裏從來沒有劇本,玩著玩著就玩出了戲,到最後戲演完了再總結齣劇本。”張忱婷説,大家每演一遍,都跟第一次不一樣。

多年來,爾多兒童劇團的作品一直帶著孩子們關注一個主題——做自己,這是現代社會每一個人無法躲避的命題。從《尋找聲音的耳朵》到《阿兔醬紫》,都是孩子們在這個當下正在經歷的成長“陣痛”。

以闔家歡類型的《阿兔醬紫》為例,它聚焦的是家庭中孩子和父母如何面對各自生活的變化。這不僅是寫給青春期的“通關密語”,也是寫給中年父母的一封共情函。現實生活中,張忱婷與孩子相處的日常被融入音樂劇中,為作品帶來真實質感。

“很多小演員和小觀眾,對音樂劇、尤其是西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會唱會跳也會演,但是他們仍然覺得,我們自己的作品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張忱婷透露,精彩的戲劇世界,讓孩子們很上“癮”。他們常常在排練場一待就是一整天,心心唸唸演出的到來,願意為此放棄玩的時間。

而在爾多兒童劇團,孩子們不只是演員,還會參與到製作的過程中,排練規劃、舞臺監督、道具準備都由他們自己完成,讓他們有機會從多個視角來熟悉和審視戲劇舞臺。孩子們把作品中的一首首好聽的歌曲做成別出心裁的短視頻,在抖音、B站等社交網站上迅速走紅。

“通過戲劇釋放孩子的天性,是我們的美好願望。”張忱婷告訴記者,仍有許許多多的中國孩子,還沒有走進過劇場。孩子們沒時間,她就自己到府去,和他們面對面交流。截至目前,張忱婷已經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做過近40場講座,和一萬多個孩子一起做即興戲劇遊戲,一起探討怎樣才能“讓戲劇改變生活”。她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孩子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戲劇時間。(記者 童薇菁)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