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新時代呼喚深入人心的文藝形象

發佈時間:2022-01-13 08:58:27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柳楊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熱點觀察】

2021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學藝術以形象取勝,經典文藝形象會成為一個時代文藝的重要標識。一切有追求、有本領的文藝工作者要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不斷發掘更多代表時代精神的新現象新人物,以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創造,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美學風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的藝術形象,為時代留下令人難忘的藝術經典”。

從古至今,無論是文學名著還是戲劇經典,無論是影視精品還是舞臺力作,總是以令人難忘的經典藝術形象征服讀者、觀眾,並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2022年已經拉開帷幕,回顧經典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刻畫、形象塑造有利於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出更多文藝精品,為時代塑造更多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

經典形象匯成中國古代文學史

説到經典文藝形象,自然繞不開燦若星辰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無數經典文學形象不僅匯成了中國文學史長河,更成為各個時代的重要標識,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的成長。

回顧中國文學史,大量傳世經典之作往往與經典人物形象合而為一、彼此成就,小説、戲劇尤為突出。大約在金元之際,元雜劇形成並逐漸流行起來,而關漢卿等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專業編劇隊伍的出現,為劇本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人物刻畫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與提高。關漢卿代表作之一《竇娥冤》對主人公竇娥的塑造可謂登峰造極。王國維認為,將《竇娥冤》放在世界偉大的悲劇中也毫不遜色。可以説,作家成功塑造了“竇娥”,而“竇娥”成就了《竇娥冤》和作家。這樣一個經典人物形象之所以流傳至今,原因在於,作者借“竇娥”之經歷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問題,抨擊了封建社會對貧苦老百姓的殘酷壓迫,表達了廣大民眾對公平秩序和安寧生活的嚮往。除了《竇娥冤》,同時期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更是塑造了張生、崔鶯鶯、紅娘等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以精妙的人物塑造和跌宕起伏的戲劇衝突,展現一段突破封建禮教枷鎖的美好愛情故事。兩部作品在形象刻畫方面的突破與成功也是元雜劇在中國文學史上留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古代小説作品莫過於四大名著,它們被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於豐富的人物圖譜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比如在《三國演義》中,智慧多謀的諸葛亮、寬厚仁愛的劉備、雄豪奸詐的曹操、勇武忠義的關羽、勇猛暴烈的張飛……這些“臉譜化”“類型化”的極致刻畫使得大量經典藝術形象成為某種典型形象的代名詞,一直為後世傳頌。而《水滸傳》在塑造人物方面又有新的突破。金聖嘆評價《水滸傳》中“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無論是108位梁山好漢,還是高俅等大小人物形象,其身份、經歷、説話習慣等各有特點,人物的豐富性也有明顯體現,比如魯智深雖暴烈,卻常常粗中有細、機智過人。到了明清,《西遊記》《紅樓夢》等作品掀起了白話小説流行新高潮,尤其在神魔刻畫、人物的成長描寫等方面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學史,對後世創作産生了深遠影響。

經典人物呈現百年黨史

中國古典文學的繁榮發展為各類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厚滋養,反過來,各類文藝形式對古典文學富礦的挖掘和再創造,又不斷將古典文學的當下詮釋推向新的高度,推動經典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比如,四大名著被改編成影視劇、搬上舞臺等,尤其是央視推出的電視劇版四大名著,成功將文學經典形象搬上熒屏,具象化、立體化的熒屏形象深深烙印在一代代中國人的記憶中。正如很多觀眾所言:“看完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從此這就是我心中的孫悟空。”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在梳理總結百年文藝成就的過程中,大量經典藝術形象成為回顧百年黨史的重要依託,也成為表現時代精神的重要標識。

早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初,早期共産黨人就對文藝工作格外重視。尤其到了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之後,廣大文藝工作者更是掀起了創作高潮,推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一大批廣為流傳的經典作品。作為民族歌劇的開山之作,《白毛女》不僅在藝術形式上進行了全新嘗試,更是用一個個精彩唱段塑造出全新的白毛女形象,唱出“舊社會將人變成鬼,新社會將鬼變成人”的全新主題,唱出一個全新中國。70多年來,《白毛女》被改編成京劇、芭蕾舞、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喜兒、楊白勞、黃世仁等正反面經典角色也持續散發著藝術魅力。

100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通過一個個經典藝術形象吹響時代前進的號角。“共産主義教科書”《紅岩》中用生命詮釋信仰與忠誠的江姐;電影《黨的女兒》中具有民族品質、有血有肉的革命女性形象李玉梅;電影《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中的少年英雄嘎子和潘冬子;各種文藝形式展現的雷鋒形象、焦裕祿形象等,激勵受剝削受壓迫的勞苦大眾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激勵站起來的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激勵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億萬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激勵新時代的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為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經典形象既有中國共産黨人的優秀代表,又有廣大人民群眾優良品質的縮影,他們記錄了黨史、國史,又在不同時期持續散發出時代魅力。

新藝術形象描繪新時代氣象

2021年12月8日,《咬文嚼字》編輯部發佈2021年度十大流行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居榜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尤其是2021年,這一年,我們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征程;隆重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努力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的當代中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如何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的藝術形象,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為時代留下令人難忘的藝術經典,這將成為新的挑戰。近年來,一批典型人物被搬上舞臺和熒屏,鮮活的藝術形象傳遞著新的時代精神,如滬劇《敦煌女兒》展現以樊錦詩為代表的敦煌人的“莫高精神”;話劇《深海》展現“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國家事業隱姓埋名的默默無聞;電影《守島人》展現“人民楷模”王繼才32年為國守島的愛國奉獻精神等。還有一些文藝作品回應時代,塑造出屬於新時代的平凡英雄,如電視劇《山海情》中的脫貧攻堅基層幹部馬得福、電影《中國醫生》中的抗疫英雄張競予等。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經典藝術形象。新時代,新征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既需要像《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那樣“類型化”“臉譜化”、直擊人心的典型形象,更需要豐滿的、真實的、接地氣的平凡英雄。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當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明確文化和文藝的使命責任,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鬥的征程中,把更多經典藝術形象留在人民心中。

(作者:柳楊,係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