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文化産業新年論壇:文化基因與中國道路

發佈時間:2022-01-11 15:48:07 |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王諍 | 責任編輯:蘇向東

2022年1月8日,第十九屆中國文化産業新年論壇揭幕,本次論壇以“文化基因與中國道路”為主題,聚焦“百年征程”與“當代使命”,共同探討文化基因與中國道路的發展議題。

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為主論壇開幕式致辭,並在致辭中強調,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深層的文化基因是新時代我國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議題,期待參與本屆論壇的專家學者為更好地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提供真知灼見。來自文化産業領域的十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文化基因在文脈傳承、非遺轉化、區域發展、國際傳播、技術轉化、IP打造等方面的應用發展發表了精彩演講。


  “打造‘派’型強勁動力帶,加強中國文化空間的新佈局”

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向民發表題為《文脈傳承與産業創新》的主旨演講,強調文脈傳承的根本任務在於文化基因的活化和物化,倡議文化産業工作者們挖掘並講好故事、開發並延伸故事、把故事帶回家,將創意和産業進行有機結合,形成新型文化業態,推動中華文化的創新與傳承。

李向民在發言時介紹説,按照美國人類學家克拉柯亨的定義,“文脈”被定義成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的式樣系統。“因為英文Context這個詞本身是一個上下文的意思,由於是講了上下文,所以它在前後文連接當中其實是有一種文化的脈絡。文脈不僅僅是一個文字的成果,或者文本的呈現,還包括所有的生活方式和生産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講,它也可以看成是文明和文化變動的一個軌跡。”在他看來,對於文脈的整理和開發,一方面可以彰顯城市個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對接産業創新。“文脈的重點是故事和符號,文脈傳承的一個根本的任務就是文化基因的活化和物化。這又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挖掘並講好故事;其次就是當把故事挖掘出來後,如何把這樣的故事講好,並且讓它能夠延續?最後還要落實在,如何講把故事‘帶’回家,傳播出去。”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花建是新年論壇的老朋友,他從第一屆就是參與發起的重要學者之一。今次花建的演講題目是“依託節點城市,深化一帶一路文創産業與文化貿易合作”。“從十五世紀開始的第一次地理大發現,逐步形成了一個世界大市場。這次地理大發現帶來了人類文明的巨大跨越,在綿延幾百年的過程中也逐漸寄生了一些弊端——讓東方逐漸從屬於西方,讓南方逐步從屬於北方,讓發展中經濟體更多來依附於發達經濟體。因此僅僅停止在第一次地理大發現這樣一種認識模式和建構的方式上是不夠的,更多的國家需要對現有世界秩序進行優化,這就使得中國首創‘一帶一路’具有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地理大發現的深遠意義。”

在花建看來,絲路城市或者説“一帶一路城市”已經形成了三大圈層,“第一個圈層是中國境內一帶一路的沿線節點城市,包括長江經濟帶城市群,沿海經濟帶城市群,亞歐大陸橋城市群;第二個圈層就是中國境外傳統意義上的一帶一路沿線節點城市,比如馬尼拉、金邊、馬德里、布達佩斯、安卡拉等等;另外還包括非傳統意義上的一帶一路域外對接城市,包括奧克蘭、巴拿馬城、拉巴斯、聖地亞哥、西班牙港等等,可以説正在形成一個以一帶一路倡議為金線,以更多的城市群共同參與的一帶一路城市的體系。”

結合節點城市探討中國文化基因如何在一帶一路進行更好的傳播和發展,花建在發言中強調以內輻外,打造“派”型強勁動力帶,進一步加強中國文化空間的新佈局,發揮創新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推動一帶一路國際文化産業合作與文化貿易盛開更加璀璨的花朵,“目前來説,與一帶一路的跨國網路和連結相對應,國內從文化産業意義上講,從開展國際合作和貿易意義上講,正在形成三大動力帶:第一長江經濟帶動力帶;第二歐亞大陸橋經濟帶;第三沿海經濟帶動力帶,還包括一些經濟走廊。它們就像一個巨大的‘派’型,覆蓋中國領土和境外通道相銜接。”

北京師範大學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于丹以《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城市文化生態》為題進行發言,圍繞如何讓非遺活在當下的主題,從見人、見物、見生活三個命題闡釋非遺文創與城市文化生態的關係,並從創造力、資源力、傳播力三個層面探討如何推動非遺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最後我想説,我們還是要回到陽明心學,王陽明在《別諸生》一詩中寫道,‘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他的傳承人、泰州學派王艮也提到,‘百姓日用即道’。所以説非遺不是一種遺産,它是一種活著的靈魂,在今天生活方式下能夠真正改善我們的生態,提升我們內心的成長。”于丹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管理委員會前主席、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高等商學院終身教授弗朗索瓦·科爾伯特圍繞藝術、藝術家和文化産業對於塑造國家身份、建構民族認同的意義展開精彩演講。他指出無論何種藝術都離不開文化傳承和價值觀發展,強調市場、家庭、學校等不同主體手段的作用,並對文化藝術助力建設中國國家身份的未來表達了期待。

  主論壇嘉賓

聚焦元宇宙,展現構建數字世界的可能性

2021年10月,“臉書”(Facebook)公司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發表了一封《創始人的信:2021》,宣佈臉書公司更名為“Meta”。在本屆中國文化産業新年論壇上,不少與會學者也紛紛就“元宇宙”發表各自的看法。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創院院長李鳳亮發表了以《元宇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為題的演講,提出應當結合最新的技術手段來創造高品質的文化內容,探討數字藏品、虛擬偶像、數字演藝等新型業態,從傳承、創意、創新三個方面展望元宇宙和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未來。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黃昌勇以《元宇宙:重新審視藝術與科技》為題“壓軸”發言。他認為元宇宙這個概念應當説現在學界總體上關注度是不夠的,“我覺得我們必須正視它。在當下的語境下,元宇宙內涵吸納了資訊革命、網際網路革命、人工智慧、VR、ER、AR、MR、遊戲引擎、數字區塊鏈等虛擬現實技術革命成果,向人類展現出構建與傳統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數字世界的可能性。”

黃昌勇介紹説目前很多平臺企業都在佈局元宇宙,“微軟就不用説了。去年年底,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印發《上海市電子資訊産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提到,聚焦前沿領域,前瞻佈局關鍵技術研發,夯實共性基礎技術發展能力。加強元宇宙底層核心技術基礎能力的前瞻研發,推進深化感知交互的新型終端研製和系統化的虛擬內容建設,探索行業應用。這在國內領先的,很多別的省市可能還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上海已經系統地研究元宇宙可能對未來産業的影響。”

在黃昌勇看來,面對元宇宙,我們還是要回到一個古老的命題,就是技術與藝術到底什麼關係?“我覺得藝術從誕生之日起從來沒有脫離技術,人類發展史跟藝術密不可分的……元宇宙可能打向了一個極限,也就是通過技術打破了真假界限,時空界限,呈現出一個多維世界。”他還以去年11月初,中國首部科幻歌劇《七日》在滬首演為例,“詩意地棲居,這是一種不可否定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態度。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技術仍然在一往無前地發展。如果沒有技術,在茹毛飲血的時代,詩意將無處尋找。藝術上一直有種思潮,對機器、工業、城市、基因、網路、人工智慧等持批判態度,但悖論的是,藝術家都是運用技術的發展來批判技術帶來的世界。如果沒有技術上的變化,這種批判其實也就沒有存在的可能。”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向勇最後強調,當今世界的生活形態、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新冠疫情的起伏變化也加速了人們的感知方式、話語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需求,我們不僅要把握歷史的主動精神,更需要以創新創意為抓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産生活各方面,為中華文化基因的更好傳承與我國文化産業的更高品質發展探索精神源泉和創新動能。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