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兒童心理學實驗 | 孩子總愛找藉口,竟是這種心理在作祟

發佈時間:2025-01-06 08:0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 張宏濤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原本成績還不錯,但越臨近考試越心不在焉,或者裝病,或者抱著手機玩兒個不停,刻意不做足準備。這是什麼原因呢?

實驗內容

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伯格拉斯和愛德華·瓊斯做了一個藥丸與智力的實驗。他們隨機找來一些大學生,將其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的題目難度會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調整,方便他們答對大多數問題;另一組則是難度極高的題目,甚至根本無法解出,學生很難回答上來。隨後,兩組大學生都被告知,他們得到了“目前為止最高的分數之一”。

當學生們還在對自己的幸運感到難以置信時,研究人員進一步告知他們,接下來會進行第二次測試,這一次會比上一次更加嚴格。同時,在第二次測試開始之前,可以選擇一種藥丸,一種可以提高智力,另一種則會干擾智力。結果,低難度組中有13%的人選擇服用抑製表現的藥丸,高難度組中有70%的人也選擇了這種藥丸,以便為接下來可能出現的糟糕成績找藉口。

實驗揭示了人們有時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自覺地給自己設置障礙,從而可以在失敗時將原因歸咎於外部因素,保護內心的自我價值,維護聰明的自我形象。

分析與對策

根據實驗,伯格拉斯和瓊斯提出了“自我妨礙”的概念,也叫自我設障、自我設限,即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表現不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行動和選擇,這些行動和選擇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的機會。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為了保護聰明的自我形象不受破壞,很多孩子不僅不會全力以赴地挑戰難題,反而在面對難題時,不自覺地作出相反的決策,讓自己處於明顯不利的條件。比如讓自己生病,或者在賽跑時穿一雙明顯不合適的鞋。這樣,失敗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辯解説:我沒準備好/我感冒了/我的裝備出了問題/我昨天沒睡好/對手的運氣太好了……其實,想表達的只有一句話:“不是我不聰明,不是我不行。”

看完這個實驗,有不少人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不要誇孩子聰明,要誇孩子努力。實際上,這樣做的效果也不好。有一個孩子經常考第一,老師總誇他努力,沒有誇過他聰明。這讓他非常痛苦,因為老師把他樹立為勤能補拙的典型了,好像他是笨拙的烏龜,全靠聰明人做懶兔子,才獲得了成功。結果,這個孩子不願意再努力了,一心想著擺脫靠勤“補拙”的標簽,後來成績大幅下降。

我們應該如何激勵孩子好好學習,挑戰有難度的任務呢

第一,明白孩子會自我設障的心理現象。並非孩子總是找藉口故意欺騙,而是他們在面對挫折時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第二,適當誇獎孩子。孩子都渴望自己的優秀被認可,所以要順應和滿足孩子的需求,適當誇一誇孩子聰明。

第三,培養孩子承擔失敗的勇氣。不因為孩子成績不好,就批評孩子。同樣,也不能因為孩子成績好,就認為他做什麼都是對的。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掌握得比較好或者不夠好,這樣孩子才不會害怕失敗。

第四,重新定義“聰明”。我們可以告訴孩子:

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無論是試卷上的錯題,還是完成任務過程中的某些表現),這就是“聰明”;

面對不足的地方,敢於去面對,不會就去學,通過學習彌補不足,這就是“更聰明”,也是智慧的表現;

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或看到自己的不足但不敢面對,選擇逃避,這是“不聰明”。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了解並順應孩子渴望被認可“聰明”的天性,幫他們剷除成長路上的“自我妨礙”,陪伴他們健康、自信地成長。

(文 | 張宏濤 心理諮詢師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