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數字囤積症”引發熱議:勿做“數字倉鼠”越囤越焦慮

發佈時間:2024-11-26 16:34:1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雨馨

“深度好文”“必備金句”“趕緊收藏”……上網沖浪,每每看到這樣的標題,你是否總有“一鍵碼住”的衝動,但收藏之後再未打開?近日,有網友發起了“數字囤積症”的討論,引發不少人共鳴。

“數字囤積症”,簡言之,是指熱衷收藏數字文件資訊,以為“某天可能會用得上”。對於有類似症狀的個體,還有一個可愛的名字——“數字倉鼠”。他們樂此不疲地在賽博空間囤積精神食糧。

説起來,囤積症也不是什麼新現象。過去,“50後”們愛收藏舊紙袋、塑膠瓶,甚至專門辟出空間予以儲存;不少“80後”,也曾將糖紙、卡牌、奶茶袋、快遞箱列入收藏榜。如今,網路原住民又把囤積習慣延伸到數字空間,所囤之物從實體物品變成了電子內容,本質上並無二致。

為什麼大家忍不住“囤囤囤”?有人搬出心理學,認為囤積是動物的求生本能,人類也不例外,畢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人立足情緒價值,直言捨不得刪除的電子物件,承載著人們的依戀情緒。

除此之外,許多研究還指出,電子囤物也是社會節奏加快、時間碎片化的産物。這不難理解:有點價值的資訊、暫時來不及學習的知識,都可能一轉眼就消失在數字海洋裏,“碼住”就保住了主動權;又因為資訊獲取和存儲的便利,渾然不覺間就過度積累了。只不過,採擷日復一日,網盤空間越塞越滿,幹貨琳瑯滿目卻壓根兒來不及“消化”。

資訊的汪洋裏,“電子水滴”永遠不嫌多。20世紀70年代,作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在《過於喧囂的孤獨》中,曾以主人公內心獨白的形式,傳達出工業化給傳統社會帶來的知識碾壓。而今的資訊社會,短短一天之內,大部分人接收到的資訊量幾乎相當於100年前的人在10年時間所接收到的總和。數字世界如此浩瀚,我們的時間總顯短缺,害怕落伍的焦慮因此彌散。加之隨著新技術迭代,知識付費走熱,焦慮被做成了生意,行銷狂轟濫炸、不斷撩撥,引得越來越多的人化身“收藏家”,把“隨手碼住”當成了消融不安的“慰藉茶”。

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如何在爆炸的資訊中,多一分掌控,少一分盲從;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捆綁,或許是數字時代的必修課。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夾不再吃灰,有些網友當起了“吹灰人”,打卡督促自己定期整理幹貨帖;還有人建議大家從“倉鼠”轉型為“思考者”,通過深度學習讓知識真正為我所用。總之,要成為獨立的個體,而非資訊的奴隸。

如果你的“數字倉庫”也滿了,來一場“斷舍離”吧。精簡心緒、輕裝前行,或許能把握更輕鬆豐盈的生活。(北京日報客戶端 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