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為“情緒價值”買單,不如為“心靈韌性”投資
發佈時間:2024-11-21 14:09:0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黎姝婧近年來,“情緒消費”作為一種新興的服務形式,在年輕群體中迅速流行起來。電商平臺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情緒消費服務,如傾訴、哄睡、安慰、叫醒等,這些服務的銷量十分驚人。許多網店的銷售額達到了數萬元,有的甚至超過了30萬單。
“情緒消費”當真能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精神慰藉”嗎?我們不妨先探討一下這些服務為什麼受到這麼高的“吹捧”。一方面,現代社會的高壓力和快節奏生活下,年輕人較難有合適的時間和空間去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當代社會人際關係的疏離和情感的缺失。在物質“豐富”而精神“空虛”的情況下,一段溫柔的安慰、一次溫柔的叫醒或許就能緩解年輕人的孤獨感與無助感。“情緒消費”在某種程度上就成為了一種“替代品”,確實能帶來一些“精神慰藉”。
但若長期使用這種“替代品”,當“情緒消費”變成一種“精神依賴”時,我們就應該引起警惕了。畢竟,所謂“情緒消費”服務所能提供的,只是短暫而表面的情感支援。它們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年輕個體所面臨的問題,更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深度的情感交流和真實的情感連接。這些服務在給予年輕群體短暫的滿足後,卻可能讓他們變得更加脆弱:若長期沉浸在這種虛擬的“精神慰藉”中,是否會導致他們更加遠離真實的人際關係和情感交流?是否會逐漸失去與現實世界建立聯繫的能力,甚至陷入一種“情感逃避”的惡性迴圈?我們不得而知。
電商平臺上的這些服務往往以盈利為目的,通過滿足消費者的即時需求來獲取利潤。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可能被過度商業化,甚至被扭曲和誤讀。我們不禁要問,當情感被當作商品來交易時,它的純粹性和真實性還能得到保障嗎?
因此,與其為“情緒價值”買單,不如超越“情緒消費”的層面,為“心靈韌性”投資,通過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升專業技能、參與社交活動等方式,從自我成長中獲得內心真正的慰藉與滿足。在這種“心靈韌性”鍛造的過程中,我們會學會情感獨立,學會自我調適,從而勇往直前,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紅網 黎姝婧)
世界兒童日*百科|兒童心理健康的誤區與真相2024-11-21
聚焦兒童心理健康 2024年世界兒童日主題活動舉行2024-11-21
走進心理諮詢室後:一個女生的最後六年 | 熱點透視2024-11-19
廣東12355小程式上線 全年無休為青少年提供免費專業心理服務2024-11-19
心理諮詢室丨“不配別人對自己好”的高職女生2024-11-19
當代都市人心理問題備受關注 如何學會拆解情緒未爆彈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