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死亡遊戲”再現校園 心理專家揭秘為何孩子容易效倣?

發佈時間:2024-11-05 09:24:4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賴芳傑

按壓心臟、閉氣窒息,就能産生幻覺,重溫“前世記憶”?近日,一種通過特定動作讓體驗者快速達到窒息缺氧狀態的“死亡遊戲”,風靡校園。封面新聞關注到,在成都部分家校群,家長表達了焦慮。

早在2004年,已被教育部明文禁止的低俗遊戲,為何能“捲土重來”?學齡兒童為何容易效倣這類遊戲?11月4日,四川省第五人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郭世剛對背後成因進行了分析。

“入侵”校園的“死亡遊戲”

嚴重可致窒息死亡

“兒子的命算是撿回來的”“侄子的同班同學因玩該遊戲休克住院”……據長沙電視臺政法頻道報道,湖南益陽一名家長稱,孩子在該遊戲後迅速暈倒,發出尖叫、滿臉冷汗,直到第二天還感覺頭痛頭暈。這名家長的感慨與經歷,給所有孩子及家長敲響警鐘。

“你們聽説了死亡遊戲嗎?”“刷視頻看到了,今天老師也強調了,要跟孩子教育一下”,11月4日,在成都部分家校群和社交平臺,通過網路獲悉的家長們對這股“妖風”表達了擔憂和焦慮。

成都家校群,家長對死亡遊戲表示擔憂

事實上,“死亡遊戲”其實並不新鮮。公開資料顯示,“死亡遊戲”又叫“心跳遊戲”或“閉氣窒息遊戲”,最早源於東南亞及我國港臺地區青少年當中。在20世紀90年代末,這種遊戲就已經在內地和沿海城市傳播,並迅速被未成年人模倣,風行于很多校園。2004年,教育部提醒,“死亡遊戲”極易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應堅決制止此類遊戲在學生中傳播、蔓延;相關省市採取有效措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揭露此類遊戲的危害,嚴令禁止學生嘗試這種遊戲。2005年,教育部再次發文,要求國內所有網站刪除有關“死亡遊戲”的介紹。

2004年,教育部提醒,“死亡遊戲”極易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應堅決制止此類遊戲在學生中傳播、蔓延

2014年,石家莊一名中學生玩“死亡遊戲”後,全身抽搐並意識模糊,經醫院搶救後整整吸氧三天才恢復正常;2017年,長沙一名大學生玩“死亡遊戲”後昏迷倒地,導致重型顱腦損傷。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主任劉少波介紹,“死亡遊戲”壓迫心臟、抑制呼吸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大腦的血液和氧氣相應減少。嚴重者導致意識喪失、全身臟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

專家剖析:

“死亡遊戲”利用了孩子渴望被人接納的心理

為何這類不良遊戲能“卷土再來”?為何校園裏的青少年容易效倣?四川省第五人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郭世剛認為,“死亡遊戲”利用了孩子渴望被人接納的心理,以極端的方式來吸引同齡人注意力。“學齡期兒童正處於探索自我和尋求他人認同的階段,外在原因是想要融入‘大眾’,也想要獲得別人的讚賞與認同。內在原因是其心理走向獨立的過程,他們渴望被別人接納,常常願意嘗試各種新奇的事物。”在“死亡遊戲”的神秘感和新鮮感刺激下,就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同伴之間相互分享、模倣、鼓勵、影響,也加劇了其危害,而且是群體性危害。

郭世剛指出,兒童的審辨能力相對較弱。在遊戲時他們可能缺乏判斷力,不能意識到潛在的危險性,容易受到傷害。且兒童對生命的概念還不夠清晰,有時候難以區分虛擬的遊戲和真實的世界。遊戲中的主人公,死了之後還可以復活,但真實世界裏的生命非常脆弱且只有一次。如果學校未能及時發現並制止這類危險行為,家長對孩子的日常行為和心理狀態關注不夠,就容易出現追悔莫及的事發生。

郭世剛認為,除了學校、家庭在口頭上的“明令禁止”,還應重視對孩子的生命教育,讓他們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只有敬畏生命,有足夠的安全意識,孩子才能甄別此類不良遊戲的偽裝,遠離危害。(封面新聞記者賴芳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