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中國論壇 | 預防青少年自殺,父母該做些什麼
發佈時間:2024-11-04 14:35:03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童永勝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2010年到2021年間,中國5至14歲兒童少年自殺率平均每年上升近10%。大量的研究都證實了心理健康問題和自殺的關係極為密切。
但需要注意的是,自殺行為並不能完全歸因于精神疾病,很多疾病範圍之外的社會與心理因素,都與自殺行為的發生有關。預防自殺也要充分重視這些因素。
及早識別孩子的求助信號
青少年在實施自殺之前,都曾發出過強烈的求助信號。他們可能會經常説“活著沒意思”“我不想活了”。有的孩子可能會以用刀片劃手,或者是撞墻、掐自己、扯頭髮等這一類傷害自己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問題。這些自殘行為一方面可以平緩孩子們自己情緒上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在給父母發出強烈的信號:我再也忍受不了了!但大多數父母只當孩子不懂事、亂説話、鬧脾氣、嚇唬家人,完全不當一回事。
有些孩子已經瀕臨自殺邊緣了,他們爬到天臺上、陽臺上,想著縱身一躍,但因為內心還有恐懼而沒有付諸行動。而父母依然不在意,認為只不過又是一次“狼來了”而已,還在不斷督促孩子“努力學習”。更多的父母還會認為這是孩子“偷懶”的表現,更加嚴厲地斥責孩子,希望他/她能夠“悔改”,能夠“儘快回到學校去”,因為“升學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有一些父母一開始被嚇壞了,趕緊把孩子救下來。但隨後他們並不重視孩子的精神心理問題,反而指責孩子不珍惜生命。少數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就“徹底投降”,對孩子的要求“全面滿足”,唯獨不考慮如何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表面問題雖然暫時“解決”了,但根本的問題依然存在,孩子依然感受不到快樂,更多的是痛苦體驗。如果不斷發展,孩子自殺的念頭越來越強烈時,所採取的自傷措施致命性越來越高,就會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當悲劇發生時,父母腸子都悔青了,但於事無補。如果這部分父母能重視孩子一開始發出的信號,有意識地了解孩子想自殺的心理活動過程,解決孩子精神心理方面的困擾,這樣的悲劇就有可能避免。怎麼識別孩子發出的信號呢?
第一,要識別情緒困擾。青春期的叛逆和情緒波動比較普遍,不一定都是“抑鬱症”,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從情緒問題到抑鬱症,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家長怎麼判斷這些孩子的情緒問題是不是嚴重,甚至是抑鬱症呢?主要從負性情緒的持續時間、波動的程度及對生活和學習狀況的影響程度等方面來判斷。
其一,從持續時間來看,孩子是否一整天都處於情緒低落?是否連續好幾天都悶悶不樂(持續三四天甚至兩周以上)?如果是,就要引起家長的重視。其二,情緒波動程度是否過大?如果孩子情緒低落到經常思考“生和死”的問題,或者經常會因為極小的事情喜怒無常,或者無法對身邊任何事物提起興趣時,家長要想辦法進一步了解情況,甚至陪伴孩子尋求專業的評估和幫助。其三,對孩子生活和學習的影響程度。比如,孩子強烈地抗拒上學甚至多日無法到校學習,不願意起床甚至個人衛生也不願打理,這就是生活和學習受到了明顯的影響,説明問題已經比較嚴重,必須要到專業機構診治。
在青少年心理門診中發現,家長的病恥感比孩子重得多,好像只要不看醫生就可以當作沒有疾病。跟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起來,很多家長更重視孩子的“功能”,只要能上學,學習好,一切都好。只有當孩子無法上學時,才會真正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有的家長帶孩子來找醫生並不是為了給孩子治病,而是希望醫生宣佈孩子沒病。這樣他們就可以告訴孩子,專家都説你沒病,就是手機玩多了,你要好好學習,不要瞎想。即便醫生告訴家長:您的孩子出現了情緒問題,有些家長也會反覆質疑,似乎承認孩子軀體有疾病比承認孩子心理有疾病容易得多。家長對孩子情緒問題的認識和態度,是首要的問題。
第二,出現自殺念頭的孩子往往都會出現四種巨大改變和三種託付徵兆,一定要及早識別立即處理。
改變是指性情、行為、花錢、言語的改變。
性情改變,常見的是原來陽光開朗的人變得孤獨和害羞。
行為改變,常見的是一反常態,處理一些之前都沒有處理的事情,比如分發自己心愛的物品,趕緊安排一些相關的人和事。
花錢改變,常見的是用錢來交代和這個世界、和某些人的關係。
言語改變分四個方面:第一,討論生和死的理由,找不到活著的意義就心灰意冷;第二,尋找自殺的理由,死亡的價值、儀式、費用和程式;第三,詢問自殺的方法,比如在網上檢索吃什麼藥、吃多少顆,跳樓致死需要多高等;第四,動輒提到“死”字,比如過馬路不看紅綠燈,認為“被撞死好了”,稍不如意就説“乾脆死了算了”。
託付是指託人、托事、托物。託人,指突然向親友囑咐、要求或委託,加強對某人的照顧;托事,指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件,要求或委託他人代為執行或完成;托物,指突然將身邊重要的物件或寵物,要求或委託他人代為照顧或保護。
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自傷或自殺行為,應該怎麼辦?
一是及時發現並制止,保持冷靜並提供支援。要穩住自己情緒,不恐懼,不“過分關心”,也不忽略或回避,更不能採用粗暴的方式應對。如果孩子存在強烈的自殺意圖或已經實施了自殺行為,家長需要做到有效陪伴。“有效陪伴”是如影隨形地陪同,絕不讓當事人離開自己的視線。不要過多打聽或了解孩子這麼做的原因。多傾聽,少評價。鼓勵孩子説出自傷或自殺的感受,重視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表示自己願意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對。切忌胡亂指揮,要求孩子這樣那樣,以為這就能“解決”問題。
二是積極解決存在的問題。自傷行為往往也是孩子求助的信號,家長需要正確理解孩子的問題與需求。需要反思的是:孩子到底遭遇了什麼困境?為什麼選擇用自傷來解決問題(因為找不到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了嗎)?想用自傷來表達什麼?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以及教養方式存在什麼問題?注意不要把自己在事業、生活、人際交往中不順心而産生的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不要因孩子的自殺行為而“暴跳如雷”,要為孩子創造被理解、被接納、安全的環境。家長需要提高親子溝通技巧,增強洞察和理解孩子情緒心理問題的能力。
三是擺正心態積極面對,切莫諱疾忌醫。孩子出現自傷行為,家長不應推卸責任,也不要過分自責,更不能出於愧疚而無條件遷就和退讓。青少年自傷行為常與其心理健康水準有關。家長要在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重視孩子的情緒並做出正確引導的同時,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精神心理門診就診諮詢,接受必要的治療。如確診孩子患有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還需遵醫囑住院接受藥物、物理及心理等系統的綜合治療。
四是面對實施了自殺行為的孩子,家長還應注意“六不要”。不要規勸,如反覆嘮叨人生有多美好;不要規過,要求別再做錯事;不要哀求或道德綁架,説孩子的行為讓你傷心難過;不要埋怨、辱罵孩子;不要抱怨或責怪孩子引起大家生活的不便與困擾;不要反覆追問孩子事件發生的原委。
注重生命教育,幫助孩子構建堅固的“拉力系統”
自殺行為的發生不只是危險因素作用的結果,還有“保護”因素是否充分的問題。很多人對“自殺”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誤區,認為自殺的孩子都太脆弱、個人挫折容忍度低、經不起打擊、太“玻璃心”了,因為一點點小事就要死要活。有的人甚至會從道德角度評判青少年自殺者“你連死都不怕,你還怕活著嗎?”“父母辛辛苦苦養育了你,你卻想拋下父母,真是白眼狼”……但,這些能解決問題嗎?
有些因素可能會預防或阻止自殺行為的發生,這就是“拉力系統”。何為“拉力系統”?當一個人在想到自殺時,都會有一個力量在“阻止”自殺行為的實施,好比有個念頭在提醒“不要!”。拉力最重要的來源之一是情感上的幸福感和自我的成就感,由親人、朋友、職業價值、個人價值等一切可以提供存在感的正向的人、事、物組成,是可以讓一個人幸福生活的正面力量,也是我們面臨創傷時,可以安然度過的基礎。
與之相反的就是“推力”,即負性事件帶來的痛苦感,由學業不成功、親人疏離、失戀、失業等一切可以讓人感到受挫的負向的人、事、物組成。它會讓人感覺低落、失望,甚至絕望,從而讓人産生輕生的念頭,甚至實施自殺行為。
如何構建孩子的“拉力系統”?家長在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日常行為的同時,也應該著重關注他們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培養孩子健康成長、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命教育包括了解生命的來源、死亡的意義、每個生命都有價值,尊重生命,了解生命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關愛他人,面對生命挑戰保持樂觀和勇氣。
生命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家長需要重視幾個方面:
第一,尊重生命價值: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養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第二,教導安全和健康:培養孩子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習慣,讓他們了解如何保護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第三,培養責任感:可以通過養寵物、參與植物的照料,教育孩子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負責,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決定和行為對生命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四,倡導生命的多樣性:引導孩子認識生命的多樣性,包括不同物種、人類的多樣性,以及尊重每個人獨特的生命經歷。
生命教育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一場遠行。其最終目的在於使孩子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社會,以博大的胸襟和堅韌的毅力去實現個體的生命價值。家長需要關注和關心青少年,給予他們心理支援,促進人際互動,建立起自我成就的幸福感,承載友情、愛情、親情的幸福感,維護好堅固的“拉力系統”。
作者簡介:
童永勝,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WHO心理危機預防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國際自殺預防協會(IASP)擔任理事會成員(中國代表)、熱線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危機干預專委會常委,WHO自殺預防顧問專家。(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 )
大咖談“心療” | 靈活又高效的短程心理治療2024-11-06
抑鬱症治療手段持續“上新” 中醫治療有獨特表現2024-11-05
七國數據調查: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鬱風險更高2024-11-05
世界説 | 調查報告:手機令英國青少年變得孤獨且焦慮2024-11-05
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論壇舉辦 數智心理健康實驗室同步揭牌2024-11-05
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 共同推動中國社會心理學繁榮發展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