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及其治療的十問十答:心理上的“病”,吃藥能好嗎?
發佈時間:2024-10-18 08:5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梁玉蘭小星(化名)是一名花季少女,可是原本活潑開朗的她笑容越來越少。這幾個月她經常莫名地情緒低落,懶言少動,食欲不振,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夜深人靜時她輾轉反側、默默流淚,並且越來越清晰地感到生不如死。小星意識到自己不對勁兒了,猶豫再三後她來到精神心理科就診。當被醫生告知自己患上了抑鬱症並且需要服藥治療的時候,她內心十分糾結:
“我真的抑鬱了嗎?”
“已經到了需要吃藥的地步了嗎?”
“心理的疾病,吃藥能好嗎?”
“網上説副作用特別大,而且吃上就停不了!”
……
從業二十來年,工作中我經常遇到類似情況,患者對服用抗抑鬱藥物有諸多擔心,反覆研讀説明書,上網查詢相關資訊,在治療過程中也會反覆跟醫生商討能否停藥,甚至不顧醫生的建議,覺得自己好多了就自行停藥。
抗抑鬱藥物果真如此可怕嗎?怎樣才能順利達成治療目標並最終順利停藥?
今天我們就聊聊抑鬱症及在藥物治療過程中您需要了解的一些事兒。
什麼是抑鬱症?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臨床表現包括情感症狀(如持續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失、無價值感、自責、悲觀、厭世等)、生物學症狀(如食欲減退、睡眠紊亂,難以緩解的疲乏感等)及認知症狀(如集中注意力困難、反應遲鈍、記憶減退等),此外還常伴有焦慮、煩躁、擔憂等情緒體驗及醫學檢查難以明確原因的身體不適感。
單次發作持續至少兩周,常病程遷延,反覆發作,大多數可緩解,部分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病程,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學習及人際交往等,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感。
目前抑鬱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早發現、早診斷、及時規範的治療,有助於提高臨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病殘率及自殺率,防止疾病的反覆。選擇安全性高、療效好的抗抑鬱藥物進行系統的治療是中重度抑鬱症的主要治療方法。
非藥物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及物理治療(例如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等)。此外,光照療法、適當的運動鍛鍊、均衡營養、規律作息、保持社交活動,以及結合中醫養生療法(例如針灸、八段錦等)也有助於患者進行自我心理狀態調節。
心理上的“病”,吃藥能好嗎?
抑鬱症是由生物、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發生的一類心理疾病。雖然確切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現有的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的中樞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出現異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快樂因子少了”。臨床上通過給予抗抑鬱藥物調整上述神經元的功能,通常可顯著改善大部分患者的抑鬱症狀。同時,積極的自我調整也十分有必要。
什麼情況下需要服藥進行抗抑鬱治療?
雖然藥物治療是抑鬱症的主要治療手段,但也不是只要抑鬱了就得吃藥治療。一些持續時間比較短且病情比較輕的患者可以考慮心理治療,特別是認知行為治療進行調整。但是,對於病情比較重、持續時間久、自我調節或心理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來説,藥物治療仍是主要且有效的治療手段,尤其當患者出現自殺風險、食欲明顯下降甚至拒絕飲食、伴有嚴重的失眠及無法緩解的軀體痛苦時,及時給予足劑量、足療程的抗抑鬱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抗抑鬱藥有哪些?
臨床上根據抗抑鬱藥物的作用原理進行分類。最常用的一大類藥物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也就是我們常説的“五朵金花”,包括鹽酸氟西汀、鹽酸帕羅西汀、鹽酸舍曲林、馬來酸氟伏沙明、氫溴酸西酞普蘭及其升級版的草酸艾司西酞普蘭。選擇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包括鹽酸文拉法辛、鹽酸度洛西汀、鹽酸米那普侖)、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鬱藥(米氮平)、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能再攝取抑製劑(安非他酮)、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和5-羥色胺2c受體拮抗劑(阿戈美拉汀)也是目前常用的抗抑鬱藥物。氫溴酸伏硫西汀是一種非經典藥理機制的多模式抗抑鬱藥物,也被越來越多地用於臨床治療中。第一代抗抑鬱藥物,包括三環類、四環類抗抑鬱藥及單胺氧化酶抑製劑等由於副作用相對較大,臨床已較少使用。
抗抑鬱藥物需要吃多久?
抑鬱症的藥物治療講究足劑量、足療程的治療,但並不意味著一旦吃上就不能停藥,也不像網上説的那樣“會成癮”。抑鬱症的全病程治療策略分為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治療三個階段。一般患者連續用藥1~2周左右逐漸起效,足量治療8~12周效果明顯,症狀完全緩解後,還應進行鞏固治療4~9個月,以防止病情反彈,此後還需進行維持治療以預防復發,然後才能逐漸減藥、停藥,維持治療時間尚無統一定論。對於復發的患者,療程要適當延長,只有那些反覆發作的患者,才建議終生服藥。因此第一次發病後進行系統規範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不要覺得吃了幾天、幾週效果不好就自行停藥或換藥,有可能是因為藥物效果還未充分顯現。
抗抑鬱藥物副作用真的很大嗎?
俗話説“是藥三分毒”,像其他藥物一樣,抗抑鬱藥確實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例如常見的頭痛、頭暈、出汗、噁心、口乾、腹部不適等,但這些反應往往是輕微的、一過性的,隨著治療的進行多數可自行緩解。用藥前建議進行血液及心電圖等客觀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無明顯異常,則服藥安全性更高;如果部分指標異常,在選擇治療藥物時要注意規避加重損傷。此後還需定期復查,以期儘早發現相應不良反應、及時處理,經對症處理或者減藥、換藥後,基本能恢復如常。也有極少數案例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藥物副作用,往往與用藥不當有關。因此,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抑鬱藥,患者不得擅自調整,如果在治療後出現任何不適或者變化,要及時告知醫生,並與醫生共同商議接下來的治療方案。當然,也沒有必要杯弓蛇影,需要知道很多所謂的不良反應,可能與患者對治療的過度擔心相關。
哪些情況會影響抗抑鬱藥物的選擇?
抗抑鬱藥物治療有非常強的個體化原則,很多因素會影響醫生對藥物的選擇以及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所以就診時,請將以下情況告知醫生,並與醫生共同商定治療計劃。(1)基礎疾病,如青光眼、癲癇、帕金森氏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前列腺增生、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腦梗等;(2)目前用藥,如正在使用的精神類藥物、華法林、地高辛、環孢素、茶鹼、免疫抑製劑、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抗心律失常的藥物等;(3)煙、酒、濃茶、咖啡等的使用情況;(4)年輕女性患者還應告知醫生目前是否備孕、有孕及處於哺乳期等;(5)希望通過治療獲得的療效、希望規避的不良事件,例如想改善食欲、避免增加體重等。
一種抗抑鬱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怎麼辦?
在臨床中,有部分患者因為無法耐受藥物的副作用,沒有辦法進行充分的治療而影響療效。此時,我們可以考慮換用另外一種抗抑鬱藥再次進行系統的治療,並注意定期監測藥物不良反應。一般常用的換藥方法是交叉換藥,即原有藥物逐漸減量,新的藥物逐漸加量。還有一些患者雖然經過系統的、規範的治療,療效並不好,此時可以根據病情特點選擇以下聯合治療方案:(1)聯用另外一種作用機制不同的抗抑鬱藥物;(2)加用鋰鹽、甲狀腺素、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抗驚厥藥物、抗焦慮藥或鎮靜催眠藥等;(3)聯合心理治療;(4)聯合物理治療。另外,我們要仔細評估患者的病情,確定我們的診斷和治療方向是否存在問題。
如何停用抗抑鬱藥物?
抑鬱症患者經過系統的抗抑鬱治療,身體會適應藥物的存在,如果停藥不當,例如驟然停藥或撤藥過快,就會産生撤藥反應,主要表現為原有症狀的反跳,導致患者誤以為對藥物産生了依賴或原有疾病的加重或復發。要想順利停藥,應採取正確的停藥方式,逐步緩慢減量,並且一邊減藥、一邊觀察病情變化,一般經過數周的時間是可以將藥物逐漸停掉的,然而也有些患者需要更久的減藥期。有時出於某些原因,如嚴重的藥物副作用,經過醫生的權衡,就需要較為快速地停藥了。
説到這兒不知您心中的疑惑是否獲得解答。綜上所述,規範正確地應用抗抑鬱藥物能使大多數患者受益,但沒有一種藥物是絕對安全的,因此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正確停藥,才能順利地走出抑鬱的陰霾。(梁玉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 )
戀愛交友需謹慎 心理專家教你如何應對自戀型人格障礙者2024-10-23
心理中國10月19日20:00回放:中小學生心理問題識別與解決方案2024-10-18
抑鬱症及其治療的十問十答:吃藥能好嗎?2024-10-18
心理諮詢室 | 特殊的訪客 一場充滿挑戰和奇跡的心靈之旅2024-10-18
學會“課題分離” 厘清大部分人際關係煩惱2024-10-18
有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叫反向形成 或許你也有這類表現!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