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幸福是一種能力 請給孩子的行囊放入這五件寶物

發佈時間:2024-01-03 09:45:5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楊瀾

原題:給孩子準備的幸福行囊

作為父母,都有過為孩子準備書包或行囊的經歷。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送孩子踏上幸福人生的旅程,該在他們的背包裏裝上點兒什麼?

第一件放在行囊中的寶物就是讓孩子有存在感。

除了孩子錶面上説了什麼、做了什麼,你還需要“看見”和“聽見”他沒有説出來的話,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深層的心理需要。當女兒問媽媽“我穿這件衣服好不好看”“我的大腿粗嗎”,大部分情況下,她並不是想得到就事論事的反饋,而是在尋求認可和接納。如果父母看不見這層意思,不去和孩子連接,溝通就很難進行,造成孩子與父母心理上的進一步疏遠。

你可以給孩子的幸福行囊裏裝的第二件寶物是方向感。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首選導師,並以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榜樣,幫助孩子形成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果父母不適合這項工作,最好有值得信任的成年人,如親屬、老師來負責引導孩子。假如孩子以同伴為導向,則很難找到穩定的方向,反而會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怎樣維持朋友關係的焦慮中。

放入孩子幸福行囊的第三件寶物,是安全的依戀關係。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敏感溫和、及時地回應,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風格。他們享受親密行為,對於另一半是包容有愛的。如果父母對孩子若即若離,孩子更容易形成焦慮型的依戀風格。他們渴望親密,但總擔心對方是不是同樣愛自己。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需求採取漠視的態度,則更容易讓孩子發展出回避型的依戀風格,下意識地壓抑自己對於親密關係的需要,很難真正投入一段深刻的情感關係,甚至表現出抽身而退的疏離。

在孩子的幸福行囊中放入的第四件寶物,是對於邊界的理解。

幫助孩子設立交友界限非常重要。要培養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主動結交那些親善、友好的朋友。這不僅是現實交往中的原則,也適用於線上互動,比如處理社交媒體和網路遊戲中的關係。如果社交媒體讓你的孩子有消極的感覺,那麼,你非常有必要給他安排一些“不插電”的時段,讓他與網路暫時隔絕一下。

在孩子的幸福行囊中裝入的第五件寶物,是接受生活和人性的複雜性。

作為父母,我們要鼓勵孩子感受和分享複雜的情緒,而不是急著去評判或制止某些想法。孩子如果能關注自己各種相互衝突的情緒、感受,學著調和它們,駕馭它們,慢慢就能掌控自己的行為了。父母可以做的是允許孩子“想哭就哭”,並陪伴在他身邊,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

為人父母,最大的喜悅之一就是能再次體驗成長的快樂,與一個和你有著血脈聯結卻有完全不同性格的小人兒一起,去共同探索世界的奇妙奧秘,並且始終擁有相互的信任和愛。終有一天,你最大的成就感來自他可以獨立走上人生的旅程。你目送他遠去,既依依不捨,又充滿信心,因為他背著你為他準備的幸福行囊。

(摘編自《幸福力》,作者楊瀾果麥文化出品浙江文藝出版社發行,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