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面臨多重心理困惑 何以疏解“少年愁”
發佈時間:2023-12-08 07:3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徐丹陽 白楊前不久,一則關於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爆滿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與這則新聞相關的話題“開學一個多月後兒童精神科爆滿”也登上社交媒體平臺熱搜。
焦慮、抑鬱、厭學……越來越多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消息涌入人們視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參與調查的超3萬名青少年中,抑鬱檢出率為14.8%。本該快樂成長的少年,卻也知道了“愁滋味”。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哪些心理困惑?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有什麼?怎樣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在中國青年報社出品的新一期《參數》節目中,兩名心理教師與一名學生家長分享了她們的看法。
小小少年煩惱多
“小朋友到了青少年這個年齡段後,什麼事都想以‘我’為主,‘我’來嘗試,‘我’來決策。”作為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家長,劉娜發現,隨著孩子的成長,自我意識逐漸變強,“另一方面,到了小學三四年級,成績有差距之後,孩子可能會變得不自信”。
劉娜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如果不能跟孩子共情式溝通,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會讓雙方的溝通變得非常彆扭,給孩子帶來焦慮和壓力。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生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老師崔岱認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學業壓力、原生家庭或人際關係困擾等,有些問題可能會進一步引起情緒焦慮。
崔岱還觀察到,現在有一些大學生是帶病入學的,例如糖尿病、頸腰椎病等,“身心一體,身體上如果難受,心理上肯定也不好受。孩子受到病痛的困擾,焦慮和抑鬱情緒都會比較多”。
“學生當中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是厭學。”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魯小華指出了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一些信號,“要注意吃飯、睡眠、人際交往是否正常,還有上課聽講認不認真”。
魯小華分析,有一部分孩子不願意上學,是因為人際關係的問題,“比如住宿的同學處理不好宿舍關係,或者在班級裏覺得自己被疏離,沒有同伴願意和自己交往,認為自己很孤單,很害怕別人欺負自己”。
少年為何“愁”
魯小華覺得,青少年這個年齡段非常特殊,可以比喻為“暴風驟雨”階段,如果家長或者老師不太了解這個群體的特點,容易導致一些問題。從學校方面來講,如果老師和學生的性格特點不“對付”,比如老師是一個嚴厲型的老師,而孩子比較有個性,他們可能就會出現一些衝突。另外有時候,同學之間會開玩笑,當玩笑慢慢變成“攻擊”,就會産生一些矛盾。
“如果沒有很好地引導,可能同學之間的相互議論或形成的小團體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好像大家都看不起自己,還有男生和女生之間相互開玩笑、起外號等,也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劉娜説。
“父母爭吵、離異、忽視孩子,或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持續産生不良影響,會讓他們難以形成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能力。”崔岱認為,原生家庭是導致青少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魯小華從兩個角度分析了家長的做法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一方面,如果家長對未來過度焦慮,並將這種焦慮傳遞到青少年身上,會讓青少年不自信,擔心自己的未來,進而變得縮手縮腳,不敢獨立承擔一些事情,也邁不出腳步來。另一方面,家長對青少年過度“放養”也不可取,當孩子需要幫助卻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援時,會對世界建立起一種不可依靠的感覺。
“一些家長會嚴格要求孩子成長中的各個細節,給孩子特別大的限制。”崔岱認為,如果家長一直是以批評否定教育為主,會導致孩子産生比較嚴重的自我否定傾向,從而産生比較多的抑鬱情緒。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6%的受訪者覺得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很重要。
劉娜對如今青少年大量接觸各種媒介資訊的情況表達了擔憂,“青少年日常接收資訊的途徑比我們小時候要多,各種媒介把孩子包圍在中間,很多內容跟孩子現在的成長階段不相符”。
魯小華認為,青少年群體還未形成穩定的世界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很多短視頻為了抓人眼球,並沒有邏輯連貫地展現一件事情的全貌,可能會干擾青少年的價值判斷。
如何疏解“少年愁”
“我覺得爸爸媽媽的陪伴非常重要,一定要親力親為,但不要掌控孩子,要耐心地聽孩子在講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作一些判斷或給一些引導。”劉娜認為,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家長要擔負起責任,不能假手於人,同時要提高孩子的“逆商”,讓他們形成抵禦挫折和壓力的“屏障”。
魯小華指出,家長需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看法,學會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和孩子溝通,同時加強對父母和老師的培訓,通過學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技能,提高親子溝通能力。“當孩子慢慢長大,開始社會化時,需要教育孩子怎樣溝通,怎樣尊重他人與自己,怎樣在一種團結友愛、相互支援的氛圍中成長。”
“我們國家現在提倡‘家校社’多方協同聯動地做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危機的干預工作。”崔岱提到,要動員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力量,共同關注並幫助出現心理問題、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機的青少年。學校層面,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組織各種各樣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在這個基礎上為孩子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社區層面,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或提供心理諮詢相關服務,現在還有一些利用新媒體或人工智慧搭建的線上諮詢平臺,這些更符合年輕學生的使用需求。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讓健康教育、監測預警、諮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更加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和相關部門協同聯動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2023年5月,共青團中央開發上線“青聽益站”全國12355網路平臺,打開“青聽益站”全國12355網路平臺小程式,會顯示“心理諮詢”“法律諮詢”“樹洞傾訴”“傾聽熱線”4個功能板塊。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89.0%的受訪者期待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學。71.2%的受訪者認為應當加強青少年兒童心理諮詢及專科門診建設。
如果孩子真的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崔岱認為一定要正視並做出行動,“不管是患病的孩子本人,還是家長和老師,最基本的認識是接納問題存在的事實,不回避也不逃避,不因為諱疾忌醫,讓其産生特別嚴重的後果。儘快去找專業人員求助,早發現,早干預,讓青少年能夠儘早進入‘正軌’,健康地享受美好的校園生活”。(中國青年報 記者徐丹陽 白楊 實習生 邱嵐製圖:林天羽)
“我和父母仿佛是陌生人” 留守兒童心理困境何解2023-12-12
不當教養和17刀,哪個更痛? 警惕專制、溺愛、漠視型教養!2023-12-12
首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經驗交流大會”將舉辦2023-12-11
專家建議:要為青少年提供更多疏導心理問題的“樹洞”2023-12-11
心理研究 | 這些詞彙使用頻率增加 或揭示抑鬱症風險提升2023-12-11
對話:年度流行語反映了人們怎樣的心理需求?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