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心理觀察|閨蜜情誼為何容易“愛恨交織”

發佈時間:2023-10-18 11:25:3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孔小平

剛剛收官的古裝喜劇《蘭閨喜事》中,春錦榮和董小小這對閨蜜之間的攀比互懟日常,讓很多網友表示“很熟悉”。既有網友表示這種閨蜜情好塑膠好假,也有網友表示“經常互懟的才是好閨蜜,吵不散才是真感情”。對此,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特許諮詢心理學家陳志林告訴記者,閨蜜互懟日常也要注意“開玩笑”與“開不起玩笑”的度,內心有分寸,懂得進退有度,才能讓每一段人際關係都良性發展。

以“好友”為名的互懟,易讓人不舒服

以《蘭閨喜事》中,春錦榮和董小小久別重逢,董小小先是一段“你又瘦了”,春錦榮接話:“你又好看了。”相互奉承之後,開始顯擺。董小小先是通過贈送禮物來展現自己的人脈,隨後以極其大幅度的動作,看似不經意但其實故意地在炫耀耳環,春錦榮先假裝沒意會到,誇她眉毛畫得不錯,董小小接茬説“看耳環”,春錦榮只好點點頭説“還可以”。董小小馬上説:“我們老爺特地給我買的,西域貨,純金。”春錦榮趕緊上手摸了摸,嘴裏卻不饒人:“你別説一個快70歲的人了,審美還是有的。”隨即,董小小開始反諷春錦榮大齡未婚。

春錦榮和董小小只要同框,就是類似這樣的畫面,互相拆臺,以揭穿對方的虛榮為目的。而被問及為何總是互懟時,兩人異口同聲地回答:“因為我們是好朋友啊!”

記者看到,如此互懟日常,引發不少網友議論。有網友説,自己也曾被朋友、閨蜜開過這樣的玩笑:“你怎麼胖成這樣,像懷孕了似的”“這麼多年沒見,你的品味還是那麼土啊。”

不少人吐槽表示,這些話乍一聽,像是很熟悉的人之間的打趣,但卻讓人有一種隱隱的不舒服。當自己回應“別再説了,我不開心了”,對方竟會倒打一耙,認為自己“開不起玩笑”。

産生嫉妒時不要羞恥,審視和調試才是重點

“閨蜜情誼”常常會讓人覺得愛恨交織,難以捉摸。陳志林表示,從心理學上來看,閨蜜之間的情誼是女性自我認識與塑造的需要、是獲取愛與被認同的途徑之一。這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無疑讓女性細緻又敏感的心靈得到了慰藉,使得女性天生就豐富又多變的情感得到了疏導,能夠更加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壓力。

那麼又該如何看待以開嗆互懟為主基調的閨蜜情或者朋友情呢?陳志林表示,有些女性有兩個致命的“軟肋”,就是比較和嫉妒。從這個角度來講,閨蜜可能會是她的陪襯,是讓她感覺良好的參照物。很多人面對同性的好,會有失落感,除非具備完整的人格與成熟的胸懷,否則自卑是很難消失的心結。

一方面,人與人的相處中,雙方越相似,體驗到的比較就越強烈。“相似性讓你們曾經一度親密,你們把彼此當作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當她每一次跟你分享自己的進步時,你仿佛看到了她不知不覺走在了你的前面,這種被落下的感覺除了讓你感到失落,你心裏也許同時會産生‘憑什麼她可以,我不行’的酸葡萄效應。”陳志林解釋表示,本質上,每一次面對對方的進步和成功時,另一方主觀上都會拿自己與對方相比。如果自己恰好在這方面略勝一籌,那嫉妒也就不存在了,但如果自己在這方面不如對方,嫉妒的情緒也許就會慢慢滋生。

另一方面,我們又該如何界定“嫉妒”呢?陳志林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心理學概念,通常認為,嫉妒是指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應當團結的人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亦是敵視的心理狀態。

不過,他也指出,在公眾的認知裏,“嫉妒”與“妒忌”和“嫉恨”有一定程度上的區別。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講,嫉妒是人的本能反應,背後投射出的是對於自身能力擴充的需要和對公平的追求。同樣是嫉妒,理性的則可以幫助自己激發強大內驅力,進而産生向上向善的行為,而非理性的嫉妒則可能蒙蔽心智,導致報復、打擊等失范行為。“因此,當我們發覺自己産生嫉妒心理的時候,不需要慚愧和羞恥,告誡自己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如何對自己的心理進行審視和調試才是重點。”

因此,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人格與靈魂平等的基礎上的。陳志林表示,如果一方一味地想要用自己的好與強來幫助對方,其結果可能會讓閨蜜朋友自卑,畢竟沒有誰願意當乞丐。而一直接受的人,她的自尊與能力會不斷縮減,最終逆反地拒絕一切。

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係的探測器

記者翻看社交平臺發現,很多人表示,自己與閨蜜真的就是互懟日常,玩笑也能開得起。甚至不少人給閨蜜的定義是“經常互懟的才是好閨蜜,吵不散才是真感情”。

陳志林拆字介紹説,從字面意思來看,“閨”代表私密,“蜜”代表親密。相比起一般的好友來,閨蜜之間的聯繫更緊、更加貼心。“人與人在溝通時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顯示給他人,在心理學當中稱之為‘自我暴露’。面對不同的朋友,聊天時自我暴露的程度不同,就可以反映出親密程度。因此,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係深度的一個敏感的‘探測器’。”

自我暴露有四個層次,淺層次的則屬於興趣愛好方面的暴露,比如喜歡吃什麼,看什麼書等。一般的社交聚會和聊天都會聚焦在這個層面上。但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人際應酬,有時候人們會主動暴露一些職業、收入、社會關係和婚戀等方面的資訊。

第二層次涉及態度、價值觀的自我暴露。比如吐槽社會現象等等,在親朋好友、社群團體中會呈現這個層次的資訊。

第三層次涉及自我的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狀況。比如自己與父母的關係,與朋友、孩子、同學的關係等。這一層次的暴露屬於很高的自我捲入,一般不會輕易向不熟悉的人暴露。

第四層次則是隱私的暴露,屬於自我深層次的暴露。比如自己不被社會價值觀念所接受的經驗、念頭、行為等,夫妻關係、個人私生活等等。這個層次的自我暴露一般會在閨蜜、知己或心理諮詢師面前呈現,這也是為什麼在心理諮詢中要有保密協議,就是為了保護當事者的隱私不洩露。

閨蜜關係和一般的人際關係相比,具有幾個明顯的特徵,一是雙方有較長時間的接觸、溝通;二是雙方在交往過程中形成了基本相似的價值觀、需要和興趣;三是雙方在思想、情感和行為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互影響力。

陳志林表示,因此閨蜜關係的實質是把他人融入自我的概念,即他人成了自我的一部分。對自我和他人的了解是親密關係的基礎,如果雙方都願意暴露真實的自我,就會增加內心的連接,加強親密關係的深度。

閨蜜之間是否也要樹立“界限”?

人與人的交往,有來有往才是最好的狀態。一段長久的關係,應當是彼此包容,我堅持我的喜好,也尊重你的不同。眼界越寬,越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同”。只有這樣,才能彼此更融洽地相處。

陳志林認為,人際交往中,內心有分寸,不會輕易評價;懂得進退有度,也不會肆意傷害。有了分寸,才知道進退有度,明白適可而止,彼此關係才會更加穩固,相處才能更加和諧。

這也就意味著人際之間要有一定的安全距離。陳志林建議,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自我保護意識,相對應地也會設定自己的心理安全距離。當與他人的距離保持在心理安全距離範圍之內時,我們就會産生安全感,在安全感下,我們是一種自然放鬆的狀態,面對他人也就顯得更為友善耐心。可當這個距離被打破,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唯有保持適度的距離,才能使雙方的關係處在一個和諧、融洽的氛圍中。

陳志林舉例説,兩隻睏倦的刺猬,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靠得太近就會被對方的刺扎到。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在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猬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人們把刺猬的這種生存哲學運用到人類的人際交往上,就是著名的“刺猬效應”。這個效應最早出自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的哲學著作,他揭示了在人際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心理距離效應”。他認為人與人交往應保持適當的距離,只有這樣,人和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

在閨蜜或者朋友交往中,做到不近不遠,不親不疏,這需要一些技巧。陳志林建議,因勢調節“距離”,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尊重別人隱私,即便是最親密的人際關係如夫妻,也應彼此保留一塊心理空間。這種尊重表現為不隨便打聽他人不願意、不主動告訴你的事,追問他人的秘密等。

②要有容納意識,容納意識要求我們尊重差異,容納個性,包容對方的缺點,諒解對方的一般過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清澈見底的水裏面不會有魚,過分挑剔的人也不會有朋友,沒有容納意識,遲早會將人際關係推向崩潰的邊緣。

③距離産生美,每個人在和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都要掌握“距離”的分寸,隨著關係的改變調節距離,讓人覺得舒服、安全,這才是友誼長久之道。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記者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