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該怎麼對待你,我的室友 大學生“社恐”自救手冊

發佈時間:2023-09-04 10:21:43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譚思靜

開學季來臨,準大學生王一一有些煩惱,失眠、煩躁、食欲不振......在她與室友新建的宿舍群中,其他3個室友都自稱“夜貓子”,每晚10點半睡覺的王一一很擔心會因為作息問題與室友發生矛盾。除此之外,是否開空調、誰來打掃衛生這些細碎的小事也讓“社恐”+“老好人”的她很頭疼。

“臨近開學季,12355青少年服務台(以下簡稱‘12355’)接到了許多青少年對開學感到恐慌焦慮的心理諮詢”,全國12355專家指導組專家、上海青春線上青少年公共服務中心心理專家宋婭茹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稱,這種擔心即將發生(還沒有發生)的事件會出現很糟糕的結局,而經常處在心煩意亂的恐慌預感之中的消極心境,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期待性焦慮”。

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陳武認為,新生開學前的焦慮多半來源於對未知生活的不確定。“在面對不確定時,很多人傾向於認為即將到來的是一件壞事。”

如何看待這些焦慮呢?陳武認為焦慮雖屬消極情緒,但消極情緒並非一無是處。焦慮作為一種心理信號,某種程度是對人的一種保護,提醒你要重視即將到來的事情。“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焦慮,如果跟負面情緒對著幹,只會越來越痛苦。要學會與焦慮情緒共存,在共存的基礎上再去積極地適應與改變。”

正確看待焦慮,不要將焦慮擴大化。陳武説,“王一一的煩惱很好解決,生活習慣不同完全可以通過真誠地與室友溝通得到解決。不帶情緒,客觀陳述自己的需要,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理解的”。

張欣曼的焦慮除了她內心的恐懼外,更多來源於父母的指責。

來自北方某縣城的張欣曼今年考上了北京的大學,宿舍由學校系統自動分配,除了她,室友們都來自大城市。在朋友圈裏,張欣曼看到室友們在暑假期間出國旅遊、參加各類學術活動、志願服務活動,羨慕的同時她感到有些自卑。

但張欣曼的父母似乎比她更為焦慮與消極,他們認為張欣曼暑假期間只顧待在家裏玩,完全沒有學習,開學一定會被來自大城市的室友全方位“碾壓”,“開學就吊車尾,只能是一步落步步落,爸媽總是這麼對我説”,張欣曼也曾嘗試自我調節情緒,但父母總在一旁加重她的焦慮。

宋婭茹談到在12355熱線諮詢中,許多孩子的焦慮並非孩子個人的問題,更多時候可以從父母、從家庭和系統中找到原因。

宋婭茹説:“像張欣曼的父母完全是將焦慮災難化了,本質上是父母內在不自信和自卑,繼而將這種過度擔心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考上好大學,即將開啟一段新生活,這本是一件好事,父母需要更多鼓勵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理解、支援,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積極轉變心態,讓孩子將這種焦慮轉化為持續努力的動力。”

顧佳是南方某高校的準研究生,但她覺得這次開學比以往都要焦慮。

本科4年,顧佳跟室友們相處十分融洽,大家做什麼都集體行動,上課、完成小組作業、週末出遊,一同考研備考,“我非常依賴室友,幹什麼都會拉著她們陪我。都説讀研以後非常忙碌,我很擔心沒辦法跟研究生室友成為好朋友,以後做什麼都要獨自行動,想想都很難過。”

一定要跟室友做好朋友嗎?陳武認為能否成為好朋友與雙方是否住在一起無關,與雙方的興趣是否相投有關,“不必對寢室間的舍友關係抱有過高的期待,或是過低的想像,順其自然相處就好”。

“許多社恐型同學過於看重寢室關係,因為她們的生活圈子只有寢室那麼大。其實可以將視野開拓些,主動將生活圈層擴大,嘗試與不同的人交往,就不會過於執著是否能夠與室友做好朋友了。”陳武説,“同時也要學會接受,在大學中遇到好朋友是幸運,沒遇到自己也要過得很好,修煉自己獨處自立的能力,專注于自己的事情。”

與顧佳恰巧相反,開學即將升入大二的唐樂十分享受獨自生活,但同時也在為不合群被室友孤立而焦慮。

大一時,唐樂也曾為維護寢室關係接受室友一同集體行動,但她發現維持宿舍步調一致的代價就是犧牲掉許多自己的時間,加上與室友們沒有共同話題,一起出去玩很難融入。之後唐樂開始拒絕室友們一起出去玩、一起上課的邀請,宿舍變成了“三加一”的狀態。

“放假前與一位室友因為一些小事鬧矛盾,暑假期間宿舍群裏都沒人跟我説話,我很擔心開學會被孤立。”唐樂焦慮地説,“雖然我不想跟大家做什麼都黏在一起,但更不想把宿舍關係搞尷尬”。

合群就沒有自我,在陳武看來是一個很極端的認知,“合群與保持自我並不矛盾,之所以存在矛盾是因為處理方式有問題”。

“人際交往是可以靈活變通的,並非融入群體就失去自我,也並非獨自活動就能保持自我。重要的是要處理好邊界感的問題。對於自己不想參加的集體活動,可以心平氣和地跟室友講清楚,同時也可以邀請室友一同參與到你喜歡的活動當中。”陳武説,“在與室友相處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你什麼都不説,別人自然就會認為你很難相處,很難融入。”

近幾年,多所高校都推出線上自選床位的新模式,宿舍、床位、舍友不再是“開盲盒”,而是將選擇權交到了學生手裏。在此基礎上,更有學生自髮式投“簡歷”找舍友,“組團”式選宿舍。

宋婭茹認為無論是否能找到與自己適配的室友,在大學生活中與他人相處都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在相處中保有相對獨立性,擁有獨處的能力,最理想的是既能合群,又能獨處;第二,學會互相平等尊重,尊重他人的隱私與生活習慣,不一味去討好他人,也不一味去要求他人;第三,在交往中需要設立各自的邊界感,人際關係的建立是循序漸進的,過度緊密的關係會讓雙方失去自我和寢室空間,他人也很難融入;最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雙贏的理念,多換位思考,在溝通中只有具備雙贏的理念關係才能和諧成功。

在採訪最後,宋婭茹表示寢室關係千頭萬緒,遇到事情不能正常面對時,一定要找到合適途徑把心中的困惑和苦惱表達出來,如果沒有合適的人溝通,可以撥打青少年公共服務中心12355熱線電話。12355是共青團中央權益部設立的專門面向青少年提供服務的熱線電話,旨在為青少年提供心理諮詢服務和法律諮詢援助。

正如陳武所説:“要相信溝通的力量,溝通一定能夠帶來改變。”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一一、張欣曼、顧佳、唐樂均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 譚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