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讓人失去溝通慾望的頭像”,何以流行?

發佈時間:2023-09-04 09:58:5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樊成

“當我換上這個頭像,不僅讓領導失去了溝通慾望,更讓老闆看都不想看我了。”近日,“讓領導失去溝通慾望的頭像”在各大社交平臺引發共鳴。這些頭像中的人物、表情包,或眼神呆滯,或表情滑稽。其對外傳遞的態度也很明顯:別理我、讓我一個人靜靜、你説的啥我聽不懂……

這些頭像的流行,當然有被網路娛樂化的誇張成分,但其之所以引發共鳴,讓很多人會心一笑,必然是戳中了某些痛點。頭像,可以説是這個網路社交時代的名片,是一個人展示自我的第一窗口,也是對方了解你的第一印象。按理説,本該精挑細選才是,但這些看起來隨意糊弄的頭像,折射的卻是某種群體心理。

很多人的工作心態可能是這樣的:剛畢業時,初出茅廬,有一股子原始的幹勁,對未來充滿預期和想像,包括薪資待遇的提升、職務的升遷,以及人生價值的實現。但真實的情況往往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競爭壓力大、職場環境複雜,能夠順暢、穩步地獲得各方面提升的人,畢竟是少數。

心態的變化,會作用在具體的工作上:一開始可能是敢想敢幹,總想著建言獻策、表現自己,但是在碰壁中漸漸發現職場自有一套邏輯和規則,想做事,未必是好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可能成了更理性的選擇,激情也就開始遞減。這個時候,充滿雞血的勵志頭像和簽名就開始悄悄退役,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淡然和佛係風格的頭像。

當類似的頹喪、擺爛式的頭像成為一種現象,就不能簡單地指責這些職場年輕人不思進取,而是要從普遍困境和群體心理背後去分析原因,然後尋找對策。加班文化、職場PUA、PPT績效等不合理的職場現象,近年來屢見報端;與之相對應的,新型職業病、職場焦慮乃至抑鬱症,頗為流行。

別具一格的頭像,或許可以看做是一種在邊緣地帶的抗爭:很多事情我決定不了,很多結果我無可奈何,但是我的頭像我可以做主吧?

然而,頭像自主權有時也會遭受挑戰,比如微網志話題“被導師私信要求換頭像”、知乎帖子“被母親大人要求換微信頭像,是個什麼樣的體會”,都引發熱議。家長也好,領導也罷,大可不必要求年輕人必須佩戴積極穩重的頭像。強扭的瓜不甜,強制的頭像只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頹喪和沉默。尊重年輕人的頭像自主權,也算是一種支援和理解吧。

前些年,媒體熱衷報道95後、00後第一份工作平均維持多少時間,諸如“第一批00後已經開始辭職了”“00後換工作的方式是把領導炒掉”的標題不時成為熱搜。對此,我們不能只看到年輕人身上的一些問題,有沒有反思過,是職場環境出了問題?久在其中的資深打工族,或許已經在溫水煮青蛙中慢慢適應了,初來乍到的年輕人一試水便發現很燙,那麼是水的原因,還是青蛙的原因?

所以,在“不受待見”的頭像背後,也要看到客觀環境的影響因素。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這些職場人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這種風格的頭像,明白了他們是如何換上了這些頭像,再針對性地去做改善,才能再讓他們自己換回來。(光明日報  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