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機構改革:必然性難點焦點

高小平

    機構改革,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國務院和省級機構改革已經基本結束,地市級機構改革正在進行。各地正在制定縣鄉機構改革具體方案,即將全面展開。本次機構改革思路清晰,大政方針、原則和政策明確。其重點,一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二是調整精簡黨政機構,三是精簡人員編制。要堅定不移地做到這些,防止“走過場”,走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誤區,關鍵在於深刻認識到機構改革的必然性、艱苦性、複雜性,正確分析人們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

    機構改革的必然性:社會基本矛盾

    機構改革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要求。我國生産力發展水準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的説還比較落後。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在世界的排名比較靠後;國民經濟現代化程度不高,城市化處於初始階段;農業産業化集約化剛剛起步,多數地區並沒有擺脫用手工方式搞飯吃、靠天吃飯的局面。在這樣比較薄弱的生産力基礎上建立了龐大的管理機器,不僅不能適應生産力發展的要求,而且還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身上的巨大的負擔。

    機構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上層建築要與生産力相適應,還要與生産關係相適應。在多种經濟成分並存的社會中,政府不再是“運動員”,主要扮演“裁判員”的角色,為“運動員”提供公平、公正、公開的服務。這就需要政府從“大而全”的全能政府,向“小而優”的有限政府轉變;從以管理、統治為主,向以服務、治理為主轉變;從主要依靠行政命令進行管理,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人和物,向主要運用資訊蒐集、資訊處理和資訊服務進行管理轉變;從人治向法治轉變。

    機構改革,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黨政機構的設置、職能的配置、人員的編制,既要考慮經濟承受能力、社會的需求程度和生産力發展水準,同時要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在設計機構、職能、工作流程和工作機制時,堅持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三個代表”的思想。民主政治的重點,就是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強調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選舉,民主監督。不改革現有的機構,就很難使這一政治主張得以體現。機構改革要從經濟和政治兩個方向獲得雙重動力,同時,也要用物質和精神兩個文明的參數來檢驗機構改革的成敗。

    提高思想認識,就要從分析社會基本矛盾入手,站在講政治的高度上,深入到黨政機構運作的內在規律中去,才能真正認清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到機構不改革不行的道理。

    機構改革的難點:利益調整

    機構改革的艱苦性,首先表現在利益格局的調整,使一部分既得利益者減少和喪失原有的利益。其次表現在“官本位”、“大鍋飯”的思維方式慣性太大。人們追求利益的趨向是完全正當的。在機構改革需要調整利益格局的時候,必須儘量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兼顧,應當建立利益整合機制,以克服利益變動帶來的新的不平衡。

    鄧小平關於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就是指導我們在機構改革中發揮各方面優勢,整合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係的思想基礎。這一理論概括地説有四個理念:一是放權的理念。不僅是簡單地上級政府向下級政府放權,而且是黨政機構向社會、向企業和個人放權,如果只是在政府的上下級之間放權,改革的風一刮過去,再收權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為下級政府必須服從上級政府,這條鐵律使然。而向社會、企業和個人放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就無法再收回去已經放下去的權了。二是服務的理念。“領導就是服務”,這句話講了20年,但很多人並沒有真正領會。機構改革的重點確定為轉變政府職能,實行公共管理。其核心就是管理的公共性,即強調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強調黨政機構為公眾服務的主要任務。要通過提供高起點、全方位、立體式的服務,實現黨政機關的社會價值。三是廉潔的理念。吏治的腐敗是最大的腐敗。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就從治本的意義上對基層黨政機構的腐敗開了一刀。機構設置也要有利於廉政建設,決不能搞因人設事,人多找事,爭權奪利。四是效率的理念。沒有效率就沒有現代化。機構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黨政機關工作效率,使領導幹部擺脫文山會海的羈絆,使工作人員減少具體事務的束縛,多深入、多調研、多為群眾辦好事。這些理念貫穿于鄧小平的許多論述中,是總結了我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又汲取和借鑒了國外先進的行政改革經驗,得出的重要原則。全面貫徹這些理論原則,我們在機構改革中就能爭取主動權,少走彎路。

    機構改革的焦點:政策要配套

    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對機構改革關注的焦點,就是擔心與機構改革相關的改革措施不配套。機構改革的複雜性來自多方面。有經濟環境方面不寬鬆引起的孤掌難鳴,也有行政管理體制和幹部管理體制本身內在的矛盾。

    機構改革中的諸多複雜矛盾,是我國社會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是我國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到一定水準後生産力、生産關係運作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也是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既總體協調又不斷有摩擦所必然出現的現象。必須把各方面的改革措施整合起來———法律的、政治的、行政的、經濟的等等。使機構改革與其他各項改革相銜接、相呼應。特別是要與社會保障系統的建立、市場經濟的規範、人力資源開發的體制創新等改革結合起來,特別是要抓緊公務員制度的完善、編制法規建設等“硬約束”,才能有效地推進機構改革。只有綜合配套、整體推進機構改革,才能努力避免舊體制的復歸。

    當前我國存在的矛盾大多是前進中的矛盾,發展中的問題。如果我們用老眼光看新問題,越看問題越多;用孤立的眼光看問題,越看問題越大;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越看問題越重。有的同志説,機構改革大改大被動,小改小被動,不改最主動。殊不知,矛盾不解決,會越積越多,機構再不改革就會阻礙經濟的發展,搞得不好要出大亂子。我們決不能等待改革完全配套以後再去行動。社會在前進,舊的矛盾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矛盾,改革措施從不配套到比較配套,經過一段實踐又可能出現不配套。矛盾越多越複雜,改革措施越難以配套,恰恰説明這個社會在快速發展中,甚至困難是生機和活力的體現。

    缺乏理論思維,就事論事,見樹不見林,或者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無所作為,就無法適應迅速發展的形勢,無法搞好這場艱巨複雜的機構改革。而積極地行動,主動地克服困難,在前進中解決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就能夠把握機遇,贏得民心,贏得未來。

    

    《工人日報》2001年5月17日

    

相關新聞

21個群眾團體機關機構改革工作全面展開

改革戶籍制度讓勞動力按市場要求自由流動

單大年委員:國企改革應當繼續進行

我國黨政機構改革穩步推進

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

中共中央機構改革進入實施“三定”階段

我國醫療改革方案年底出臺

參考文獻

研究所有制結構演變的基本理論

深化國企制度改革三部委出臺新政策

全國法院機構改革工作正式啟動

香港特區將繼續推行公務員體制改革

中國的地域差異有多大?

中國加速金融領域的改革

中央軍委批轉軍隊預算編制改革方案

朱鎔基總理説,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絕對不會抄襲西方的模式

中國股市面臨改革

張艷委員:協調企業勞動關係是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

李利君委員:改革公務用車制度 根治“車輪下的腐敗”

李榮融、張左己分別介紹國有企業改革和社會保障工作情況

今年國企改革的六項工作

2000年全國法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單大年委員:國企改革應當繼續進行

中國加快行政機構改革

曾培炎説,2000年我國各項改革不斷深化

“十五”計劃將是“兩會”關注焦點
港報説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


朱鎔基: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

中國二十年的改革

上思法院執行新招 當事人可選擇法官

中國三大改革穩步前進

中國農村經濟制度的平穩轉變

深圳著力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香港推出醫療改革計劃

最高人民法院編制精簡10%

河南省公安廳改革用人制度

高法縮簡編制充實審判一線

專訊:最高人民法院機構改革工作目前已基本結束

杭州市公安機關改革戶籍管理制度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標

機構改革靜悄悄平穩推進實打實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