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融、張左己分別介紹國有企業改革和社會保障工作情況




     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今天下午舉行記者招待會,邀請國家經貿委主任李榮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左己,回答中外記者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提問。

    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成效顯著

    在評價有關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的成效時,李榮融説,國有企業內部改革及企業外部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企業外部的改革主要是圍繞深化企業改革,推進政企分開,改革政府機構。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將40個部門精簡為29個,3年來政府機構改革和政企分開不斷深化。中央黨政機關直接管理的企業已基本脫鉤,學校、科研機構實行下放和改制,中央重點煤炭企業和有色企事業單位大多下放地方,共涉及1100多個企業和院校,人數達1020萬人。最近又撤銷了國家經貿委管理的9個國家局。這些表明我國政府在政企分開方面的決心是大的,步子是快的。企業內部改革中有2100多萬職工下崗,其中1300多萬人實現了再就業,100多萬人通過企業內部退養等方式得到安置,還有近700萬進入再就業中心。整個過程沒有大的波動,可以説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另外,更重要的是,“國有企業可以破産,國有企業的工人可以下崗”這個觀念在三年前是難以接受的,如今人們的觀念得到了轉變。國有企業改革已經跨出堅實的一步,相信“十五”期間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會更堅實。

    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利潤沒有硬性指標規定

    在回答記者關於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今年利潤目標的提問時,李榮融説,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利潤目標沒有硬性指標規定,而是實事求是地提出一個預期目標;今年的利潤增長幅度不會高於去年,但力爭達到或好于去年的利潤水準。影響今年國有企業利潤的不利因素有兩個:國際市場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主要是美國經濟增長放慢和日本經濟低迷,對我國出口影響較大;去年石油漲價對利潤貢獻較大,但今年石油價格回落,同時去年石油價格上漲對下游工業帶來成本的增加今年將進一步顯現。但也存在增利的因素:三年國企改革脫困目標基本實現,改善了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相當一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水準明顯提高,一些大的技術改造項目今年也相繼投産。國家經貿委要更好地為企業服務,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環境,力爭實現利潤目標達到或好于去年的水準。

    在回答香港記者的提問時,李榮融説,“十五”期間要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就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要整頓市場,為企業公平競爭創造必要的環境;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國有企業能夠按照企業自身的要求決定用工的多少;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性審批,積極打破壟斷;要進一步放開搞好中小企業,積極培育和發展仲介組織。

    努力提高企業的信用水準

    在回答記者關於如何保證非公有制企業享有與國企同等待遇的提問時,李榮融説,國家經貿委是為全社會的企業服務的,這當然也包括非公有制企業。如何使非公有制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成長得更快,是國家經貿委一直在考慮的問題。非公有制企業、中小企業的成長需要貸款和海外資金的幫助,但企業信用水準不高,這為他們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難題。我們在引導企業增強信用觀念的同時,積極推動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為他們在銀行貸款和獲得海外投資方面提供一定基礎。同時,對外資開放的領域也將同時向非公有制企業開放;加快仲介組織的建設,使他們以低廉的成本獲得幫助,為他們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環境。

    上市公司新籌集的資金不會用於企業福利

    在回答記者關於國有大型企業上市的問題時,李榮融説,我們希望有更多大企業到境外上市,多元持股有利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國有企業改進管理。在今後的結構調整中,要把培育大公司和企業集團作為發展的一個重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在培育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時,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十五”期間資源的優化配置,主要是要依靠企業而不是政府。

    有外國記者問到,上市企業會不會把上市籌集的資金用來改善企業內部的福利。張左己回答説,上市公司中向財政部上交社會保障資金的是國有股的股東,而不是上市公司本身。它的資金來源,不是上市公司發行新股時所籌集的資金,而是出售國有存量股所籌集的資金,國有股股東可以自已決定這筆資金的安排,其中一部分可以用於社會保障。上市公司發行新股籌集的資金不會用於企業內部職工的福利。

    “十五”期間失業率將力求控制在5%以內

    有記者問到有關就業與失業的情況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左己回答説,“九五”期間,我國就業形勢出現幾個特點:就業總量有所增加,城鎮從業人口凈增3560萬人;就業結構發生變化,第一産業從業人員首次下降到50%以下,第三産業的增長速度高於第二産業,在所有制方面,國有企業從業人員明顯下降,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從業人員明顯增加;整體就業局勢基本保持穩定,2000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3.1%。

    展望“十五”,張左己説,“十五”期間,每年新增勞動就業人口800萬左右,整個城鎮勞動力供給總量5200萬,實際能提供的就業崗位4000多萬個,失業率將比“九五”期間有所上升,將達到5%左右。解決就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經濟,國家將採取一系列措施把失業率控制在5%之內: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增加就業總量;産業政策方面,在發展高科技企業的同時,發展比較優勢和有市場潛力的勞動密集型特別是服務型企業,積極發展集體、私營、個體等民營企業,增加就業崗位;發展成人教育和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大力推進勞動力市場建設,鼓勵下崗職工改變就業觀念等。

    採取措施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時,張左己説,我們將在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的基礎上,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促進他們就業。對其中年齡偏大、再就業困難的人員,我們將採取三種辦法:一是接近退休年齡的或在企業工作30年以上的,實行企業內部退養;二是就業素質比較低但可以就業的,採取靈活就業政策,降低就業門檻;三是經過培訓仍難以就業的,可領取失業保險金,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努力提高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能力

    有外國記者問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張左己説,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8億人在農村,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於城市居民。對農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的管理,要採取與城市不同的方式。目前,農村的就業主要依靠土地,保障主要依靠家庭。這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倫理道德的。在“ 十五”計劃綱要草案裏已經提到要加快城市化進程,實現4000萬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産業來,他們中間一部分將在鄉鎮企業就業,一部分到城市裏來務工或經商。這幾年,每年都有四五千萬農民從農村到城市打工,這也是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國政府還制定了多種提高農民收入的措施,這些措施的實行,將加強和提高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能力。

    

    新華社 2001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