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研究所有制結構演變的基本理論

    所有制結構的演變是改革開放20多年我國經濟生活中一個最為深刻的變化,它改變經濟運作的基礎,影響經濟體制變動的方向。在這20多年時間裏,國有經濟的結構、規模和功能在悄然變化,國有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也在變化。與此同時,非國有經濟在成長壯大,對經濟生活的影響在日益加深。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混合經濟格局日趨成型。《論中國所有制改革》一書分析了我國所有制結構變化的歷程,並對未來趨勢作出了理論説明。

    對於國有經濟,該書認為,改革實際上是在兩個層面上進行的。在結構層面上,國有經濟的分佈領域在發生變化,國有資産正在由原來的過度分散狀態向自己的功能領域集中;國有經濟的規模在下降,正在由原來的絕對數量優勢轉向質的優勢。但這種結構變化還不夠,還應該深化。該書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的分佈領域是由政府職能決定的,而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校正市場缺陷和關注社會福利。因此,國有經濟應主要集中在市場失靈領域和社會效益明顯的領域。該書具體指出了國有經濟分佈的主要領域,並提出了國有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的方向。那就是,不僅要放開放活小型國有企業,還要加大力度放開放活中型國有企業;不僅要對國有企業進行公司化改造,還要加快減持國有股的步伐。

    在微觀層面上,該書對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及其規範化進行了理論分析。我國國企改革已有近20年曆史,國有企業産權改革也進行了10多年,但國有企業的行為特徵並沒有因此而發生根本性變化。該書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規範化的公司治理結構還沒有形成,有的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形同虛設,而原有的管理機制仍在頑強地發揮作用;其二,有效的國有資産管理、營運和監督體系一直沒有建立起來,政府作為國有資産所有者代表,仍必須以直接干預的方式來改造所有者職責,結果導致政企不分。建立規範化的公司治理結構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是改造公司股權結構,實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以便在公司內部形成權力、利益制衡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培育和發展機構投資者,特別是民營機構投資者,尤其重要。同時,建立新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以便把政府機構從國有資産的具體經營中分離出來。書中指出,“結合中國國情,採用國有控股公司營運國有資本,看來是可行的、有效的。”

    對國有經濟的結構變動,包括分佈領域和規模的縮小,一直存在爭議,一些人認為這會削弱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力。該書作者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通過結構調整,國有經濟和國有資本能夠集中在自己的功能領域,從而發揮支撐、引導整個經濟的骨架作用,形成質的優勢;“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力主要不是取決於産權,而是取決於政權”,政府完全可以憑藉政府的力量,在必要的時候控制足夠的社會資源,無論這些資源是國有資源還是非國有資源,並把它投入到自己的目標領域。這些觀點對於深化國有經濟改革,是非常有幫助的。

    非國有經濟的快速成長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成就。同時,非國有經濟還是我國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該書進一步指出,非國有經濟不僅是經濟轉型和經濟起飛時期促進經濟增長、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力量,在轉型和發展問題解決以後,它們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因為它們在産權制度、激勵和決策機制等方面有自己的相對優勢。能夠較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與社會財富結構多元化趨勢相吻合,其本身也在日益現代化。

    在混合經濟中,政府應該做些什麼呢?該書認為,政府應該在克服外在性、解決資訊不對稱、平衡宏觀經濟、增進社會整體福利等方面發揮作用。我國政府職能一直處於轉換過程之中,該書對如何實現政府職能的轉換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那就是,對現有政府職能進行有效分解:在保留、強化應盡職能的基礎上,把其他職能轉交給行業協會、仲介組織行使,或轉移給市場、借助市場機制實現,或還給企業,由企業自主行使。

    總之,《論中國所有制改革》涉及到了我國所有制演變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對深化改革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對經濟轉型理論的形成作出了貢獻。

    《光明日報》2001年5月1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