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青春版《牡丹亭》何以青春?400多歲了如何重獲青春?

發佈時間:2024-04-23 08:52:09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路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因不忍見崑曲式微,作家白先勇決心“做一齣戲”以傳承經典。2004年,白先勇擔任總製作人兼藝術總監,兩岸文化及戲曲界精英聯手創作的崑曲大戲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2024年3月,該戲原班人馬回到台灣舉辦20週年慶演,依然吸引著新老觀眾,又一次引發熱潮。

20年來,在自稱“草臺班主”的白先勇帶領下,這齣戲的青春腳步走遍兩岸及港澳,並走向世界,讓已有600多年曆史的古老劇種重新流光溢彩。如何讓400多歲的《牡丹亭》重獲青春?如何讓20歲的青春版《牡丹亭》保持青春?近日,中新社“東西問”在台北就此專訪白先勇。

歌頌愛情與生命用青春與青春共鳴

要為崑曲注入新的生機,白先勇認為在培養青年演員傳承技藝的同時,培養青年觀眾尤為重要。把他們拉回戲院,重新欣賞與親近本民族燦爛文化,他選中《牡丹亭》。

“崑曲是中國表演藝術中美學成就最高的一個,它深入民間,是百戲之祖。”白先勇認為,晚明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是“經典中的經典”,它歌頌愛情、歌頌生命,是個非常動人的愛情神話,“愛得死去活來的悲喜劇”。

“這個故事太美了,它本身就是青春的。”白先勇説,當時挑選的演員都是20歲出頭年輕靚麗的,並且舞美設計要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觀,才能讓青年觀眾接受。

“我們有個原則,即尊重傳統而不因循傳統,利用現代而不濫用現代。青春版《牡丹亭》是正宗的崑曲,保留著崑曲基本的美學和傳統‘四功五法’(四功指唱、念、做、打,五法指手、眼、身、法、步),同時將現代審美的燈光、服裝、舞臺很謹慎地注入其中;編劇時只刪不改,把55折濃縮成27折,演三天。第一天夢中情,第二天人鬼情,第三天人間情,三天的境界、演法、設計都不同。”

青春版《牡丹亭》不僅首演轟動,多年以來所到之處都在青年觀眾中引發崑曲熱潮,經年不減。這既符合白先勇的預期,也超乎他的想像。如今想來,是傳統戲曲之美和故事中的情感打動了年輕人的心。“我覺得選對了。”

藝文精英組成“義工大隊”

懷著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想法,白先勇“登高一呼”,獲得了眾多台灣文化藝術界人士熱情支援,匯整合一支頂尖的團隊。“我是義工大隊長,後面有一個義工大隊。”白先勇打趣地形容,並如數家珍道出許多名字,例如華瑋、張淑香、辛意雲參與編劇,導演王童挑起服裝設計大梁,書法家董陽孜,畫家奚淞各展所長,香港知名作家古兆申、文化學者鄭培凱等作顧問。這個團隊不計報酬做事,“都是因為熱愛崑曲,也有搶救文化的使命感在心裏。”

當時蘇州昆劇院正好有一批條件很好的年輕演員,白先勇請來旦角祭酒張繼青、巾生魁首汪世瑜兩位大師級演員“出山”,分別指導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扮演者沈豐英、俞玖林。甚至戲服都請有經驗的繡娘做手工蘇繡,“我們非常講究,一切都要最好的,當然花費很高,但效果也是最好的。”

“我覺得是命運之手在後面推著我走,這完全是因緣。”他説,“我是寫小説的,不是崑曲界的人,本來輪不到我做。我從一個觀眾的角度,橫衝直撞、不受束縛地,只做覺得該做的事,原則就是要精益求精。”

“我有一個信念,一流的人才才能做出一流的作品。”白先勇説,當時台灣、大陸、香港三地結合,相互取長補短,歷時一整年打造出青春版《牡丹亭》,扎紮實實打了根基,下足了功夫,因而能夠原班人馬演出20年、將近500場,累計80萬觀眾、走進40所高校,這是相當難得的事情。

2023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劇組校園見面分享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杜麗娘扮演者沈豐英(左)和現場觀眾互動。易海菲攝

白先勇還記得,自己像個“草臺班主”帶著劇團到處“闖江湖”的一幕幕,團隊的全情投入收穫了觀眾的熱烈迴響。在大陸所到高校,學生們看完戲“就像接受了文化洗禮,臉上都在發光”,“他們圍著我不讓我走,跟我説,謝謝您帶來這麼美的崑曲藝術。我聽了這句話,什麼辛勞都沒有了!”

“草臺班主”還帶著劇團到美國、英國、希臘等具有深厚戲劇傳統的國家去“踢館”,演出同樣受到極高評價。“可見崑曲的美學價值之高,是超越文化、超越語言,超越國籍種族的。”

更讓白先勇記憶猶新的,是在倫敦演出結束後,三位留學生找到他,一位來自北京,一位來自香港,一位來自台灣。三個人都紅著眼眶,剛剛哭過。“三個人雖然背景不同,但看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在異國大放光彩,青年觀眾心底的文化DNA被喚醒了,感動了。”

薪火相傳不能拋掉自己的根

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在白先勇看來,這正詮釋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今,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員已從青澀走向成熟,演技唱功“到了最好的時候”。白先勇一直告誡他們,一定要懷著使命感,把從老師身上學來的崑曲技藝傳承下去。

“我是念外文系的,也在美國教了幾十年的書。當我回頭看,很要緊的一點就是,先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我們欣賞和學習西方文化,但不能拋掉自己的,否則怎麼可能知己知彼?中華文化綿延幾千年,它的燦爛、它的藝術價值,應該好好去梳理、重新評估。”

白先勇認為,學校裏尤其應該設立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因此,他堅持崑曲進校園,除了演出,他還在北京大學、台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都開設崑曲課程,就是為了讓學生們知道,原來我們有這麼了不起的表演藝術。

20年光陰流轉,最初的大學生觀眾已至中年,但青春版《牡丹亭》依然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的確是誰也沒有想到,它會有這麼旺盛的生命力。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白先勇思索的答案,這是一種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集體覺醒。當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西方文化不斷輸入,年輕的大學生們內心也在尋求文化認同,“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心靈中的文化構成究竟是什麼?”

白先勇認為,19世紀到20世紀中華民族經歷了民族弱亂、家國破碎,但如果把落後挨打的原因歸咎於傳統文化,“那真是錯怪了!”由此産生的民族文化衰落,以及人們對民族文化認同的混淆和破碎,成為很多人心中的隱痛。

“所以,我做崑曲不僅是做一齣戲,更是希望看看,有600年曆史的劇種、有400年曆史的劇目,搬到21世紀的舞臺,是不是能‘還魂’,重放光芒?這是個試金石,我就試試看。哎!成功了!”白先勇説,可見我們文化中其他的也可以試試,銜接傳統與現代,又不破壞和干擾它,讓它浴火重生。

白先勇表示,很高興看到近年來大陸的小學生、青年人當中掀起國學風潮。“我相信,若干年後,經過傳統文化的熏陶,我們會恢復自己的文化自信,這很要緊!”

兩岸合作成功經驗彌足珍貴

“這不是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是大家的、公眾的。”白先勇回憶一路走來的20年,對各界人士的付出與支援念茲在茲。“每每遇到困難覺得走不動了,‘天兵天將’就來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沒有他們簡直做不成。”

“一齣戲啟動崑曲復興,這在崑曲史上也是少有的。”白先勇撒下的種子,在兩岸年輕人心中滋長。2018年兩岸大學生共同演出校園青春版《牡丹亭》,成為他們永生難忘的人生記憶;台灣有一批熱心人士一直在推廣崑曲,在台灣培養了大量學生觀眾。

此次回到台灣舉辦青春版《牡丹亭》20週年慶演,白先勇希望能讓新一代年輕人重新發現本民族文化的美,“這是意義非凡的。”白先勇説,除了崑曲,兩岸及港澳在共同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方面還大有可為,相互交流非常重要。

“青春版《牡丹亭》是兩岸及香港文化精英、戲曲精英合作而成的文化工程,已經成為一張文化名片,應該珍惜它,支援它繼續演下去,再次走向世界舞臺。”白先勇説。

受訪者簡介:

台灣知名作家白先勇

白先勇,台灣文學作家,曾創辦《現代文學》雜誌,著有短篇小説《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説《孽子》、話劇劇本《遊園驚夢》等。多部小説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及舞臺劇,作品還被譯成英、法、德、意、荷、日等多種文字。旅美學人夏志清曾讚譽其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説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自詡“崑曲義工”,近年致力於推動崑曲新美學,其製作之青春版《牡丹亭》、新版 《玉簪記》在海內外均得到極高讚譽。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美西巡演十二場,反應空前熱烈,媒體稱為1930年自梅蘭芳赴美演出後,中國傳統戲曲對美國知識界最大一次衝擊。青春版《牡丹亭》曾在海內外三十多所高校巡演,吸引數十萬青年學生觀眾,在華人世界造成崑曲復興運動。

編著《白先勇説崑曲》、《姹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色膽包天玉簪記:琴曲書畫崑曲新美學》、《牡丹情緣——白先勇的崑曲之旅》、《牡丹花開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等。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