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一枚枚簡牘訴説答案!探尋漢代戍邊吏卒的精神世界

發佈時間:2024-04-18 13:27:58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何問 | 責任編輯:張靜

題:探尋漢代戍邊吏卒的精神世界

邊塞大漠攬盡孤煙蒼涼。2000多年前,當屯田戍邊的古人面對蒼茫無垠的邊塞,他們何以寄情?一枚枚簡牘訴説答案:讀書練字、塗鴉、和友人傳書。

甘肅省河西走廊歷史上地處屯戍邊塞,因此散落在河西深處的簡冊大多是與古代軍事屯戍相關的文書記錄。從茫茫“簡海”中,考古工作者梳理出不少藝文典籍和漢代戍卒對這些經典篇章反覆誦習的記錄。

西北不産竹,因此竹簡較少,漢代居延地區出土的一枚《倉頡篇》簡不僅材質為竹,且引人遐想。這枚簡牘為兩面書寫,共存59字,是目前發現的西北漢簡中《倉頡篇》單簡字數最多的一枚。

這是甘肅簡牘博物館館藏“居延新簡”中的《倉頡篇》簡(其中一面)。(甘肅簡牘博物館供圖)

甘肅簡牘博物館整理研究部主任肖從禮介紹,從字跡來看,第一面字距較小,第二面書寫逐漸變得草率,簡末“賞賞”二字甚至不是《倉頡篇》原文。“我們推測此竹簡或許是某個來自南方內郡的戍卒從家鄉帶至邊塞的,其閒暇之時在竹簡上書寫曾學過的《倉頡篇》,可能因為幼時學習不太認真,故有些詞句記不清楚,寫到後來就草草地書上‘賞賞’二字。”肖從禮説。

肖從禮表示,抄寫有《孝經》《論語》《倉頡篇》《急就篇》等內容的殘簡在西北各邊塞遺址均有發現,這些簡文應該都是邊塞戍卒習誦抄寫蒙學讀物的習字簡。“隨著人群遷移,中華典籍也向西北傳播,這也足以説明漢代思想統一進程的發展。”

除了悶頭讀書習字以外,這些久居邊塞的戍卒們也會將塞上生活的乏味苦悶與友人訴説。河西走廊出土的大量私人書信便是折射他們內心世界的窗口。

“偉卿足下毋恙,叩頭,閒者起居無它,甚善,賢獨賜正臘……丞問起居燥濕,叩頭。偉卿強飯厚自愛,慎春氣,旦莫盡真不久,致自愛,為齊數丞問甬君成起居,言歸……請,叩頭,因為謝。骍北尹衡叩頭,塞上誠毋它可道者……”

  這是甘肅簡牘博物館館藏的《尹衡至偉卿書》。(甘肅簡牘博物館供圖)

肖從禮介紹,這枚出土于甘肅省金塔縣境內漢代肩水金關遺址的漢簡,是尹衡寫給偉卿的一封問候信。信中提到的骍北,在當時屬肩水候官管轄,尹衡在居延戍邊,偉卿可能是尹衡老家之人。信中多處表達了尹衡對偉卿的殷切問候,如“起居燥濕”“強飯厚自愛”“慎春氣”等,都是漢時書信中尋常問候習語。尹衡在信裏的一句“塞上誠毋它可道者”,道出了唯有在給友人寫信時,才能打發邊塞生活的乏味,聊表思鄉之情。

除文字記錄以外,有的吏卒在清閒之時,也會用“塗鴉”來打發時間。

這枚出土于肩水金關遺址的簡牘正反均繪有能清晰辨出的馬,兩幅畫面相對,馬兒低頭騰躍奔跑的形象十分生動。肖從禮説,這表明塗鴉者具備一定的繪畫水準,同時對馬匹的奔跑動作也很熟悉。

  這是甘肅簡牘博物館館藏的繪有馬的漢簡。(甘肅簡牘博物館供圖)

“邊塞吏卒遠離故土守土擔責,展現濃厚家國情懷,但在閒暇之餘還能寄情讀寫繪畫,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文化素質,説明瞭漢代對文化和教育的重視和普及。”肖從禮説。

甘肅共出土簡牘6萬餘枚,其中漢簡佔到全國總數一半以上,對於研究秦漢及魏晉時期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