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單霽翔:考古遺址不僅要“保起來”還要“活起來”

發佈時間:2024-04-19 09:08:5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童笑雨 | 責任編輯:張靜

  “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利用不是目的,傳承才是。過去我們立足把考古遺址‘保起來’‘美起來’,今天我們要讓它‘活起來’,‘活’在現實生活中。”4月18日,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良渚博物院名譽院長單霽翔説。

    當天,2024年國際古跡遺址日世界文化遺産主場活動在浙江杭州良渚舉行,單霽翔進行主題報告,闡述其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思考。

  他回憶,考古遺址公園這一概念,最初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在當時轟轟烈烈的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將考古遺址保護下來,是第一要義。

  第一個提出建設遺址公園的,是北京圓明園遺址。此前,考古界、學界沒有遺址公園這一概念,遺址發掘後最常見的處理就是回填。有人認為,考古是一個科學的研究工作,公園是民眾休閒娛樂的地方,建成公園,考古還怎麼幹?

  但時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卻持有不同意見。“考古遺址公園不僅不妨礙保護,反而促進保護。”他認為,人們不了解考古遺址的面貌就不會珍惜,在上面搭棚建屋,是持續的破壞,甚至盜掘現象都會發生。“我至今都不覺得,回填是最好的保護方法。”

  為恢復與建設圓明園遺址,當時北京搬遷了約一千戶居民。“如果讓居民住在遺址上,一個衚同用一個洗手間,幾戶居民用一個水龍頭,他們能熱愛遺址嗎?考古遺址公園,只有是大眾的,得到民眾熱愛與保護的,才是當下的,才是歷史的。”單霽翔説。

  後來,隨著吉林高句麗遺址、河南殷墟遺址、陜西大明宮遺址等遺址公園的建設,更多人認識到,原來考古遺址是可以成為公園的。

  而在單霽翔眼裏,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建設,堪稱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典範。“它的變化讓我們認識到,考古遺址昨天、今天、未來是什麼樣的,讓遺址公園完成了從‘保起來’到‘美起來’的跨越,像公園般美麗。”

  多年前,他曾到良渚遺址考察,看到的卻是這種景象:一個浙江的普通農村,遺址地上有廢品回收站和鄉鎮企業,古城周邊居民不斷開山取石。

  但建成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以後,人們的生産生活和遺址公園有了區域區分。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景觀得以恢復,珍貴文物出土的地點進行保護性展示。離遺址地不遠,還建了博物館,遊客可以參與豐富的文化、研學活動,能通過數字技術了解5000年前良渚人的生活。

  “人們通過它能了解並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考古遺址的使命。”單霽翔認為,在這一方面,良渚古城遺址功不可沒。

  “但這也是一種嘗試,我們有8種‘大遺址’類型,考古遺址公園的‘打開方式’有多種可能。”他表示,如今,考古遺址公園越建越多,越建越好,但不代表這就是考古遺址的終點。考古遺址的未來,一定要擁抱科技、擁抱國際、擁抱年輕人,讓歷史得以展示,惠及更多民眾的現實生活。這也是文化遺産尊嚴的體現。(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