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小學,鄧巴阿尼(右)指導學生們跳獅子舞(1月19日攝)。
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平均海拔約3700米,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漢藏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洛隆縣碩督鎮,當地百姓將熱巴舞、鍋莊舞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早年傳入當地的舞獅中,形成一種兼具漢藏特色的表演形式——碩督鎮獅子舞。
今年69歲的鄧巴阿尼是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碩督鎮獅子舞的傳承人。他從13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獅子舞,至今已50餘年。
過去受條件所限,鄧巴阿尼沒有閒錢購買舞獅的道具,他就自己動手,用布料和膠水做出獅頭,再給毯子縫上草繩編的毛髮做成獅皮。“後來生活條件慢慢變好,政府也給了很多支援,我們不僅有錢購買舞獅道具,還有機會去各地表演。”鄧巴阿尼説。2022年,由獅子舞改編的節目《吉韻碩督》登上了西藏電視臺的藏曆新年聯歡晚會。2023年,鄧巴阿尼和村民們又將獅子舞搬上了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昌都館的舞臺。
如今,年事已高腿腳不便的鄧巴阿尼,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培養下一代舞者上。從2015年開始,他通過政府的“非遺進校園”項目,在碩督鎮小學開設的興趣班裏執教,指導學生們學習獅子舞。
融合了漢藏兩地特色表演形式的碩督鎮獅子舞,見證著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我們傳承獅子舞,就是在傳承民族團結的精神。”鄧巴阿尼説。
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在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碩督村,鄧巴阿尼(左)和孫子一起跳獅子舞(1月19日攝)。
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平均海拔約3700米,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漢藏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洛隆縣碩督鎮,當地百姓將熱巴舞、鍋莊舞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早年傳入當地的舞獅中,形成一種兼具漢藏特色的表演形式——碩督鎮獅子舞。
今年69歲的鄧巴阿尼是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碩督鎮獅子舞的傳承人。他從13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獅子舞,至今已50餘年。
過去受條件所限,鄧巴阿尼沒有閒錢購買舞獅的道具,他就自己動手,用布料和膠水做出獅頭,再給毯子縫上草繩編的毛髮做成獅皮。“後來生活條件慢慢變好,政府也給了很多支援,我們不僅有錢購買舞獅道具,還有機會去各地表演。”鄧巴阿尼説。2022年,由獅子舞改編的節目《吉韻碩督》登上了西藏電視臺的藏曆新年聯歡晚會。2023年,鄧巴阿尼和村民們又將獅子舞搬上了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昌都館的舞臺。
如今,年事已高腿腳不便的鄧巴阿尼,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培養下一代舞者上。從2015年開始,他通過政府的“非遺進校園”項目,在碩督鎮小學開設的興趣班裏執教,指導學生們學習獅子舞。
融合了漢藏兩地特色表演形式的碩督鎮獅子舞,見證著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我們傳承獅子舞,就是在傳承民族團結的精神。”鄧巴阿尼説。
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在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小學,鄧巴阿尼在擊鼓伴奏(1月19日攝)。
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平均海拔約3700米,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漢藏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洛隆縣碩督鎮,當地百姓將熱巴舞、鍋莊舞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早年傳入當地的舞獅中,形成一種兼具漢藏特色的表演形式——碩督鎮獅子舞。
今年69歲的鄧巴阿尼是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碩督鎮獅子舞的傳承人。他從13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獅子舞,至今已50餘年。
過去受條件所限,鄧巴阿尼沒有閒錢購買舞獅的道具,他就自己動手,用布料和膠水做出獅頭,再給毯子縫上草繩編的毛髮做成獅皮。“後來生活條件慢慢變好,政府也給了很多支援,我們不僅有錢購買舞獅道具,還有機會去各地表演。”鄧巴阿尼説。2022年,由獅子舞改編的節目《吉韻碩督》登上了西藏電視臺的藏曆新年聯歡晚會。2023年,鄧巴阿尼和村民們又將獅子舞搬上了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昌都館的舞臺。
如今,年事已高腿腳不便的鄧巴阿尼,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培養下一代舞者上。從2015年開始,他通過政府的“非遺進校園”項目,在碩督鎮小學開設的興趣班裏執教,指導學生們學習獅子舞。
融合了漢藏兩地特色表演形式的碩督鎮獅子舞,見證著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我們傳承獅子舞,就是在傳承民族團結的精神。”鄧巴阿尼説。
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在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碩督村,孩子們手捧獅子舞道具玩耍(1月19日攝)。
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平均海拔約3700米,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漢藏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洛隆縣碩督鎮,當地百姓將熱巴舞、鍋莊舞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早年傳入當地的舞獅中,形成一種兼具漢藏特色的表演形式——碩督鎮獅子舞。
今年69歲的鄧巴阿尼是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碩督鎮獅子舞的傳承人。他從13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獅子舞,至今已50餘年。
過去受條件所限,鄧巴阿尼沒有閒錢購買舞獅的道具,他就自己動手,用布料和膠水做出獅頭,再給毯子縫上草繩編的毛髮做成獅皮。“後來生活條件慢慢變好,政府也給了很多支援,我們不僅有錢購買舞獅道具,還有機會去各地表演。”鄧巴阿尼説。2022年,由獅子舞改編的節目《吉韻碩督》登上了西藏電視臺的藏曆新年聯歡晚會。2023年,鄧巴阿尼和村民們又將獅子舞搬上了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昌都館的舞臺。
如今,年事已高腿腳不便的鄧巴阿尼,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培養下一代舞者上。從2015年開始,他通過政府的“非遺進校園”項目,在碩督鎮小學開設的興趣班裏執教,指導學生們學習獅子舞。
融合了漢藏兩地特色表演形式的碩督鎮獅子舞,見證著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我們傳承獅子舞,就是在傳承民族團結的精神。”鄧巴阿尼説。
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在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小學,鄧巴阿尼(左)和弟子們在表演獅子舞(1月19日攝)。
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平均海拔約3700米,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漢藏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洛隆縣碩督鎮,當地百姓將熱巴舞、鍋莊舞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早年傳入當地的舞獅中,形成一種兼具漢藏特色的表演形式——碩督鎮獅子舞。
今年69歲的鄧巴阿尼是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碩督鎮獅子舞的傳承人。他從13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獅子舞,至今已50餘年。
過去受條件所限,鄧巴阿尼沒有閒錢購買舞獅的道具,他就自己動手,用布料和膠水做出獅頭,再給毯子縫上草繩編的毛髮做成獅皮。“後來生活條件慢慢變好,政府也給了很多支援,我們不僅有錢購買舞獅道具,還有機會去各地表演。”鄧巴阿尼説。2022年,由獅子舞改編的節目《吉韻碩督》登上了西藏電視臺的藏曆新年聯歡晚會。2023年,鄧巴阿尼和村民們又將獅子舞搬上了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昌都館的舞臺。
如今,年事已高腿腳不便的鄧巴阿尼,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培養下一代舞者上。從2015年開始,他通過政府的“非遺進校園”項目,在碩督鎮小學開設的興趣班裏執教,指導學生們學習獅子舞。
融合了漢藏兩地特色表演形式的碩督鎮獅子舞,見證著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我們傳承獅子舞,就是在傳承民族團結的精神。”鄧巴阿尼説。
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在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小學,鄧巴阿尼(右)指導學生們跳獅子舞(1月19日攝)。
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平均海拔約3700米,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漢藏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洛隆縣碩督鎮,當地百姓將熱巴舞、鍋莊舞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早年傳入當地的舞獅中,形成一種兼具漢藏特色的表演形式——碩督鎮獅子舞。
今年69歲的鄧巴阿尼是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碩督鎮獅子舞的傳承人。他從13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獅子舞,至今已50餘年。
過去受條件所限,鄧巴阿尼沒有閒錢購買舞獅的道具,他就自己動手,用布料和膠水做出獅頭,再給毯子縫上草繩編的毛髮做成獅皮。“後來生活條件慢慢變好,政府也給了很多支援,我們不僅有錢購買舞獅道具,還有機會去各地表演。”鄧巴阿尼説。2022年,由獅子舞改編的節目《吉韻碩督》登上了西藏電視臺的藏曆新年聯歡晚會。2023年,鄧巴阿尼和村民們又將獅子舞搬上了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昌都館的舞臺。
如今,年事已高腿腳不便的鄧巴阿尼,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培養下一代舞者上。從2015年開始,他通過政府的“非遺進校園”項目,在碩督鎮小學開設的興趣班裏執教,指導學生們學習獅子舞。
融合了漢藏兩地特色表演形式的碩督鎮獅子舞,見證著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我們傳承獅子舞,就是在傳承民族團結的精神。”鄧巴阿尼説。
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在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小學,鄧巴阿尼(右)指導學生們跳獅子舞(1月19日攝)。
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平均海拔約3700米,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漢藏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洛隆縣碩督鎮,當地百姓將熱巴舞、鍋莊舞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早年傳入當地的舞獅中,形成一種兼具漢藏特色的表演形式——碩督鎮獅子舞。
今年69歲的鄧巴阿尼是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碩督鎮獅子舞的傳承人。他從13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獅子舞,至今已50餘年。
過去受條件所限,鄧巴阿尼沒有閒錢購買舞獅的道具,他就自己動手,用布料和膠水做出獅頭,再給毯子縫上草繩編的毛髮做成獅皮。“後來生活條件慢慢變好,政府也給了很多支援,我們不僅有錢購買舞獅道具,還有機會去各地表演。”鄧巴阿尼説。2022年,由獅子舞改編的節目《吉韻碩督》登上了西藏電視臺的藏曆新年聯歡晚會。2023年,鄧巴阿尼和村民們又將獅子舞搬上了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昌都館的舞臺。
如今,年事已高腿腳不便的鄧巴阿尼,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培養下一代舞者上。從2015年開始,他通過政府的“非遺進校園”項目,在碩督鎮小學開設的興趣班裏執教,指導學生們學習獅子舞。
融合了漢藏兩地特色表演形式的碩督鎮獅子舞,見證著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我們傳承獅子舞,就是在傳承民族團結的精神。”鄧巴阿尼説。
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在位於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碩督村的家中,鄧巴阿尼(右)在擦拭獅子舞道具(1月19日攝)。
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平均海拔約3700米,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漢藏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洛隆縣碩督鎮,當地百姓將熱巴舞、鍋莊舞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早年傳入當地的舞獅中,形成一種兼具漢藏特色的表演形式——碩督鎮獅子舞。
今年69歲的鄧巴阿尼是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碩督鎮獅子舞的傳承人。他從13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獅子舞,至今已50餘年。
過去受條件所限,鄧巴阿尼沒有閒錢購買舞獅的道具,他就自己動手,用布料和膠水做出獅頭,再給毯子縫上草繩編的毛髮做成獅皮。“後來生活條件慢慢變好,政府也給了很多支援,我們不僅有錢購買舞獅道具,還有機會去各地表演。”鄧巴阿尼説。2022年,由獅子舞改編的節目《吉韻碩督》登上了西藏電視臺的藏曆新年聯歡晚會。2023年,鄧巴阿尼和村民們又將獅子舞搬上了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昌都館的舞臺。
如今,年事已高腿腳不便的鄧巴阿尼,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培養下一代舞者上。從2015年開始,他通過政府的“非遺進校園”項目,在碩督鎮小學開設的興趣班裏執教,指導學生們學習獅子舞。
融合了漢藏兩地特色表演形式的碩督鎮獅子舞,見證著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我們傳承獅子舞,就是在傳承民族團結的精神。”鄧巴阿尼説。
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