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金家虹:讓人看到刺繡藝術技藝和創意的多種可能性

發佈時間:2024-01-22 14:32:4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周宇寧 | 責任編輯:葛蕾

用麻繩把彩陶紋樣盤訂成“實驗刺繡藝術品”,把從煙波浩淼的傳統紋樣中“打撈”出的族徽放進刺繡文化體驗區,和“一根金”刺繡作品代表作的精巧神秘、創意刺繡作品《戀戀青花》系列的清新雅致形成了強烈的對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杭繡代表性傳承人金家虹在2023年和2024年的跨年之作,是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為她舉辦的“大匠之風——金家虹杭繡藝術展”。金家虹將這次展覽定義為“紋章”刺繡實驗藝術展。

以實驗性的展覽,探索讓刺繡針法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的呈現載體和普及路徑

對金家虹而言,本次展覽作為她刺繡藝術創作過程的階段性總結,首次展出以麻繩盤訂的彩陶風格“紋章”系列作品,是創新也是一次實驗。一直以來,她喜歡中國傳統紋樣文化,自2014年以來,她嘗試通過刺繡的不同針法,對中國傳統紋樣進行“解讀”和呈現。

image.png

彩陶

image.png

《彩陶》系列之《人面魚紋》

“起初用杭繡精細的風格進行創作,關注的多為絲綢或織錦上的紋樣。後期慢慢發覺還有更大的空間將效果更好、裝飾性更強的傳統紋樣表現出來。於是,想到做彩陶、漆器等紋樣。”金家虹説,這次展覽她嘗試用更粗獷的材料通過刺繡來呈現,創新性地採用麻繩盤釘針法,緣于彩陶是將陶坯做好後再用麻繩盤上後形成的紋樣,因此用麻繩繡十分契合,同時對來源於彩陶上的人面魚紋、漩渦、舞蹈紋等採用了不同針法,去結合它原始的色彩,並進行了強化和肌理呈現,繡出來的效果很有立體感,裝飾感和視覺衝擊力都得以呈現。“用針法的肌理呈現紋樣,還屬於實驗探索階段,在嘗試過程中,有些把針法和紋樣結合、靈光一閃的創意特別有意思。通過這次整理和創作,促使我在後期創作時,把有些內容應用、融入到作品中,並得以反覆研究和實踐。”金家虹説,這次在找紋樣素材時,從青銅的紋樣中發現了族徽圖案,感覺和象形文字非常接近,可以通過刺繡針法更好地呈現。於是,決定作為展覽中體驗部分的重點圖案,作品《青銅族徽》由八十個小方塊組成,用了各種不同針法、各種不同材質的黑色纖維材料來創作,整體協調又有多重變化。金家虹坦言,當下越來越多國人在找尋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紋樣懷有敬重之情。

image.png

《族徽》

突破自我,嘗試打破思維、打破傳統的刺繡表現手法

作為一直以精細雅致風格見長的杭繡傳承人,金家虹畢業于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刺繡設計專業。她説當時在校學習時有結構和畫面構成課程,每天認真學刺繡針法,畢業設計時出去寫生畫成國畫,再依照寫生畫成圖樣並進行精細刺繡,這些是打好基本功的必要功課。所以,從上學到後來一段時間的刺繡作品,金家虹都是傳承杭繡精細的風格,體現在她早期的作品上,也是閨閣的細緻清雅風格。

“刺繡作為中國傳統技藝,發展至今也是一代代人不斷從傳承到創新的過程。包括刺繡在內的藝術品的創作,首先是創,然後是作。所以刺繡人更需要自我創新、革新。”金家虹説,多年來,一直在認真傳承杭繡技藝、繡作品的同時,也在尋求自我突破。2011年至2014年,金家虹獲得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修機會,當時的指導老師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林樂成,林樂成作為國際纖維藝術活動家,以創作大題材見長。“以前纖維的概念對我來説,可能就是刺繡中目及的範圍內,圖案的結構如果再放大一點,我可能就沒辦法把控。”金家虹通過在清華和林樂成教授學習,深入理解了大纖維的概念,發現纖維的材質太多了,各種纖維的表達,包括平面的、立體的、空間的、半浮雕的等。這種體驗,讓她感覺刺繡是一個絲纖維,可以放在更粗獷的大纖維概念中。於是,她創作了突破她原有作品規格和構圖、針法的較大型刺繡作品《羽裳》。在此之後,金家虹的刺繡創作風格有了些轉變,在杭繡傳統盤金繡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整幅作品底色或白或黑,主要圖案也只用金線或銀線盤定,最多是在金銀線的疏密間用點色彩點綴,突出閨閣繡雅致風格。

image.png

《羽裳》

在此後的創作中,金家虹更是不斷創新。2019年,她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做訪問學者,當時的“應試”作品是她以多種針法創作的《絲路錦繡》和宋畫系列。在學習交流和看到一些相關的創新作品時,金家虹就想在刺繡創作中融合、綜合更多可以表現的技法,比如對肌理的體現更強一點。她更堅定了不斷嘗試打破思維、打破傳統的刺繡表現手法。“在我腦子裏的刺繡,不是去繡一幅畫,是很多東西的融合和表現,很多肌理的重疊,可能已經不是單一的表達,而是有很多綜合性的表達。圖案性的內容能繡,很多其他裝飾性的東西也能繡。

image.png

《絲路錦繡》

對於當年因為打破傳統技法和構圖創作《戀戀青花》引來的爭議,金家虹表示,她對這次更“大膽”的彩陶系列實驗創作,可能引起的“漣漪”並不會太在意。她堅定地説:“我從事刺繡藝術近40年,已經非常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做什麼,就是做一些之前自己沒有機會做的嘗試。可能有些想法和技法還太成熟,但感覺自己有能力把多種理念、表現手法和刺繡針法結合在一起,包括處理它的節奏和機理效果。這次展覽的一些作品本來就是實驗性的,如果我把這些創作方法繼續用在後面的作品過程中很順暢、愉悅,就會走下去,如果我覺得做得不舒服,那就只算個創作的探索和實驗。”

image.png

“戀戀青花”系列之《蝶語》

刺繡的藝術風格、文化傳播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烙印

金家虹認為刺繡不是一個孤立的藝術品種,是和每個時代的文化、政治、宗教、社會特色和審美等多方面都有著關聯,和繪畫等藝術形式關聯尤為緊密,如宋代時期,畫院下面有繡畫科,當時繡畫科繡的藍本全部是畫院的,所以刺繡與當時的繪畫風格非常地接近。包括後來明清時期刺繡和畫家有關聯的作品,都和當時繪畫和審美接近。

“對於包括杭繡在內的繡種來説,溯源和傳承非常重要,就是要知道自己從事的技藝從哪來。”金家虹説,杭繡源於南宋的“根”,也是她們一直去傳承中創新的“脈”。之前他們在找與宋代閨閣女子相關的一些詩畫資料時,發現相關的書大多是國外人寫的,因為他們很早就開始關注宋代美學,也非常推崇宋代文學、科學等。近年來,杭州市政府提倡宋韻美學,金家虹作為土生土長的杭繡代表性傳承人,有責任更深入地去溯回、去尋找宋代和刺繡有關的作品和文學作品等。同時還以“宋式生活的活色生香”為主題,請研究南宋市井生活的老師到杭州工藝美術學會做講座,包括組織會員采風、學習和學術研討等。在傳承宋代美學的同時進行創新。

image.png

繡畫西湖十景系列之《南屏晚鐘》,原畫作者葉肖岩 (南宋)

image.png

繡畫西湖十景系列之《南屏晚鐘》配詩,原詩書作者乾隆(清)

金家虹強調,在溯源的同時又不能框死在“源”的定式裏。比如杭繡就必須小巧精細,蘇繡只能繡貓,湘繡只能繡獅虎。以前各繡種的地域風格,看起來之所以感覺差異較大,因為那個時代的訊息流通受限,不像現在這麼便捷。現在一張畫、一個圖案放網路上,可能全國多個繡種的人都會來繡。網路等因素對很多審美標準的引導性非常強,人們的喜好很容易在網上刷一下,就被吸引過去了。所以在大融合的生態下,不能再去強調一定是要某個地域文化作品。時代的發展對於藝術創作就是從共性到個性的往復迴圈中,當下是一個共性的時代。當然,對個性也是寬鬆的,鼓勵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完全可以去創作個性的作品。如果一個地區有10位刺繡人都在創作自己有個性的作品,一旦到個性的技藝或是理念成熟了,到最後肯定是會有一些共性的東西,那可能就是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的特性,也就是藝術風格、藝術流派。

image.png

《光亮》

手工刺繡之於服裝,是精緻的代名詞。近幾年,金家虹的刺繡藝術工作室吸引了做高定服裝的設計師合作,為工作室帶來了一定收益,為只有精力專于創作和教學的工作室帶來了非常好的代言和傳播效果。這些知名設計師和穿著刺繡高訂禮服的明星關注度高,在國際舞臺上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刺繡的精美。金家虹也強調,對於高訂合作,她們堅守兩個原則,一是對設計師提供的紋樣很喜歡。二是恪守“雙創”雙贏的原則。對紋樣刺繡的針法工作室有設計權,包括整個針法的節奏怎麼控制,需要雙方站在專業的角度進行協商,呈現一個共同創作的結果。現在,工作室的高定業務也越來越多。

在參與奧運、亞運和國際交流中,感受到中國刺繡的自信與責任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22年杭州亞運會,金家虹都受邀參與其中,在現場向中外運動員和嘉賓展示她所代表的中國刺繡技藝。談起這些經歷,金家虹認為對她和中國刺繡人而言,在自豪的同時,更增加了自信。通過現場嘉賓的反饋,更感受到中國刺繡技藝確是最好的。記得幾年前參加商務部組織的到印度進行金磚五國的刺繡交流,同時還參加了刺繡禮品設計的培訓活動,在和多國刺繡藝術家在一起交流時,自信感油然而生。中國刺繡既民間,又藝術。了解中國民間刺繡作品外國人,在看到繪畫藝術,再用刺繡技藝表現的繪畫作品,令他們非常驚嘆。國外的刺繡基本上都是實用性的日常用品,如印度的很多刺繡和法式刺繡有關,大多以亮片、珠片和用鉤織等。在服裝上的線繡大多是非常小的花紋和簡單圖案,屬於實用性的一種審美範疇。中國刺繡則將刺繡和繪畫歸屬繪畫審美,一如我國刺繡在非遺目錄上不是傳統技藝,而是傳統美術。

image.png

金家虹在國際刺繡交流展上

幾年前,一個由十幾個國家代表參加的國際非遺會議在杭州舉辦,金家虹應主辦方邀約,在會議現場帶領徒弟們將會議嘉賓在綢布上的簽名用刺繡呈現出來,也邀請有興趣的簽名嘉賓親自體驗繡出自己的名字,簽名底圖是雲水西湖圖案,繡好後的簽名像西湖水面上的一艘艘小船。這個有紀念意義的特殊作品,在會後捐給了活動主辦方浙江省非遺館。

金家虹説,多次參加國際交流活動還有一個重要的體會:原以為國際嘉賓對刺繡不太感興趣,出乎意料的是他們大都很感興趣,只是不知道在哪可以學到,或是之前看到的都是博物館和展覽的展示作品。

image.png

《鳳·蝶》

從中國美院教學到工作室帶徒,因人施教的傳授與傳承 

除在進行刺繡藝術創作、承擔社會工作的同時,金家虹還要分出一部分時間教學和帶徒弟。她從2006年開始帶徒弟,從2015年開始到中國美院教授刺繡課程,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因人施教。在中國美院的服裝設計專業中,刺繡工藝是必修課,學生和她學刺繡是為服裝設計服務的,所以對他們來説並不是需要針法多熟練,而是了解每個針法的特點,看到它的肌理進行綜合運用,這對在服裝設計中刺繡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

image.png

系列作品《漆器紋樣》

金家虹對學徒的要求和學習進度要求,有著完全不同的嚴格標準。她要求學徒要確認自己真正熱愛刺繡才來學,要能靜下心來,一個針法學好了,才會教下一個針法,要把基礎針法都做得非常精才可以,潦草絕不能矇混過關。現在她的徒弟中已有四位是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了。這次的展覽中,有技藝成熟徒弟的每人一件作品。“徒弟們在藝術創作方面還需要通過繪畫課進行提升,目前他們還是鞏固好傳統的針法,在傳承中創新。這次展覽我帶著他們做些創新構圖、材料和針法的作品,他們很喜歡。後期幾個徒弟可能會朝這個方向創作,”金家虹説。 

刺繡的靈魂是愛,刺繡傳承和創新的動力源於熱愛

談到刺繡的本質和靈魂,金家虹將刺繡藝術作品從價值上分為精神層面和實用層面。其靈魂是愛。刺繡作為中國古代女紅,在男耕女織的農耕時代,是女性通過它來表達愛的重要載體,為丈夫繡、為孩子、為自己美好生活而繡。如在為兒子做的筆袋上繡“金榜提名”“馬上封侯”的圖案等。民間刺繡表達愛的方式是很自由直白的,很多刺繡者並不會畫規範的圖案,就隨意地畫些花或人物等圖案繡出來。所以説刺繡在民間精神層面,更多的是表達愛。閨閣繡的精神層面則是怡情雅興,在刺繡中對自身審美的表達,達成一種身心的愉悅。

image.png

image.png

《漆器紋樣》系列

談起自己學習和從事刺繡創作經歷,金家虹説自己也是從感覺刺繡好玩,到喜愛,再到熱愛成為終生所愛的過程。當年她考入工美學校學習刺繡設計專業時,不用再像讀初中時要整天學習數理化應付考試,而是一邊用小錄音機聽著歌,一邊畫畫、繡花,這讓她愛玩、好玩的天性完全釋放出來。完全處於一種很放鬆的狀態。正是因為這份一直保持的熱愛,更沒覺感覺40年來的刺繡創作歷程是很辛苦地“熬”下來的,而一直都是在愉悅心境中創作、學習、再創作。

希望觀眾通過展覽看到刺繡更多的可能性

在談到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把更多精力用在創作“傳世”作品,還是不斷創新實驗時,金家虹認為兩者並不矛盾,因為藝術創作不可能在一條路上走。她這次展覽也有當年創作的精細刺繡作品,如雙面繡屏風《楓·牡丹·紫藤》就是她在自己視力最好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用非常細的線將作品做到極致,近乎“變態”地在很小的紫藤花瓣上做四五個顏色,呈現杭繡精細的一面。

image.png

雙面繡《牡丹·楓·紫藤》

“這次非常感謝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他們作為主辦機構,並不框定我一定要展什麼作品,這個主題也是我自己提出來的,想做點不一樣的展,不想完全都是挂在鏡框裏,和觀眾距離很遠的刺繡展。”金家虹介紹説,杭州工美博物館本身也是一個流動性的開放性傳習場所,許多工美大師工作室都在裏面,想參觀學習可以直接進去。她在展覽的最後設立體驗區,也有利用體驗和傳播。

最後,在談到中國刺繡技藝在全球領先的同時,如何才能真正地走向國際化,作為刺繡大師她有什麼願景時,金家虹説,中國刺繡技藝在世界的領先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更多應用層面,刺繡還屬於手藝的範疇,不能説和當代藝術接軌。在服裝應用方面,國外和中國的一些設計師把刺繡用在服裝上,對紋樣設計得比較靈活也比較好。現在,國內多繡種的一些刺繡藝術家在努力進行創作。當下,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走出去”都非常重視,所以需要更高平臺和更廣闊的舞臺、更多社會力量和包括刺繡在內的藝術家,合力推進中國優秀傳統工藝和作品國際化進程。(周宇寧撰文,金家虹工作室供圖)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