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博望臺 | 郝維亞:讓“中國新歌劇”走向世界 展現中國人的情感故事

發佈時間:2024-01-16 09:46:0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宋柏霖 | 責任編輯:宋柏霖

中國網北京1月16日訊(記者宋柏霖)近年來,中國歌劇的發展頗有“爆棚”的趨勢,有關它的形容詞很多,諸如“井噴”“高峰”等等。據統計,如今每年面世的中國歌劇新作(原創作品)約一百部。今天誰在看歌劇?西方歌劇如何落地中國?民族化道路真正內涵是什麼?今天觀眾的欣賞習慣和趣味是什麼?近日,中國網記者專訪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郝維亞,作為深耕于歌劇創作的音樂家,自2006年從義大利學成回國曾定下一個宏偉目標,自己的時間分為三部分——三分之一教學、三分之一寫作、三分之一普及。他很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歌劇並喜歡歌劇,與大眾分享音樂體驗成了他的樂趣。

中國網記者:您認為歌劇藝術作為“舶來品”如何才能更好地在中國落地?

郝維亞:這個事情是要雙向奔赴的。對於中國觀眾而言,需要適應新的藝術形式,歌劇作為一種外來藝術,已經成為在全世界範圍內普及的藝術樣式了,而對創作者而言,也要努力兼顧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這個欣賞習慣是什麼呢?多年來我們的戲劇樣式和文學樣式都習慣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去塑造人物,而西方歌劇由於它在音樂上的強大表現力,相對來説它在故事性上不如話劇或者影視作品,那麼對於中國的創作者來説,就要加強歌劇的故事性。同時,中國觀眾對音樂的理解不像西方觀眾一樣,相對來説,歌劇創作在故事性上、音樂的可聽性上要加強。在今天中華文化走向復興,踏上國際舞臺,在提倡為人民抒情抒懷的語境下,在今天文化物質生活超級繁榮,觀眾選項倍增的情況下,創作者選擇什麼樣的歌劇題材,如何發揮戲劇表現力,強力塑造無愧於時代的戲劇人物,使得歌劇這門超過400年的古老藝術樣式在中國成功落地、發展乃至講好中國故事,這些都是創作者應該認真思考的。但是總而言之我認為是雙向奔赴的過程。

中國網記者:如今國內觀眾對歌劇的欣賞習慣和趣味是什麼?您會為之改變自己的創作初心嗎?

郝維亞:我認為現階段的國內觀眾對於歌劇的欣賞習慣是多樣性的,不同年齡段的觀眾的欣賞習慣有非常大的不同。比如説年輕觀眾,對於歐美流行歌很容易接受,而我們父母那一代人卻偏愛中國傳統民歌,所以中國的代際差異很大。就歌劇創作而言,我認為是為人民創作,我願意我的作品被大多數人聽到並且認可。你讓大爺大媽去聽歌劇,他們憑什麼愛聽?一句話,什麼事情,你聽懂了就有意思了。比如打麻將,不懂就興趣全無,如果懂就是看著別人打也高興。如果你把歌劇的門道給那些大爺大媽講開了,他們就會覺得,這個挺好玩兒的。當然,即便這樣他們也不會去買票,但他們會理解你。我會覺得這樣做很有意義。因此在創作中我會照顧到整體中國人的欣賞習慣,我覺得作曲家都渴望和觀眾交流,渴望和外部世界交流。

中國網記者:您是如何從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獲得養料,來豐富自己的歌劇創作語匯的?

郝維亞:中國人有自己的傳統習慣,有自己的腔詞關係,就像五聲音階之於中國觀眾的感受。我們談到歌劇時經常會講到歌劇是語言的藝術。這裡的語言有很多的理解。比如,歌劇需要歌詞,就有語言文學問題。歌劇根據每個民族不同的語言特點完成音樂創作,簡而言之,什麼樣的語言出什麼樣的旋律,即:音樂邏輯要和語言邏輯統一,中國戲曲稱之為“腔詞合拍”。還有,歌劇中的語言是強調表達和溝通,歌劇承載著創作者最個人化的特殊情感和無法回避的時代影響下對於人生真摯感悟的語言。因此,一是學習,二是日常的實踐,要通過各種途徑去獲得養料來豐富自己的創作語匯。就專業的音樂從業者來説,大多數都在學習西方音樂體系,但對普通觀眾而言,他們更注重音樂的可聽性。當我們經過了專業化的音樂學習之後,應當與自身日常生活相結合,再進行創作,歌劇史上的名作也不斷豐富和陶冶著世人的心靈,展現出人民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

中國網記者:能否介紹一下“中國新歌劇”這一概念?您是怎樣萌生的這個想法?

郝維亞:“中國新歌劇”這個概念的提出始於2018年的室內樂歌劇《畫皮》,是因為我覺得目前簡體中文對於現有歌劇形式的定義都不太符合我創作的歌劇,因此就萌生了“中國新歌劇”這個概念。所謂“新”是指:盡最大可能選擇新題材;在符合中文語言習慣,尤其是中國觀眾欣賞習慣的同時,儘量採取新鮮和有趣的敘述方式;不依賴,甚至不需要過多舞臺視覺手段,就能把創作者的意圖充分呈現;運用室內樂編制,相信音樂的力量努力創新的當代歌劇。中國歌劇蓬勃發展了小20年,這個時刻的中國作曲家肯定都在想能夠寫出一個變化,歌劇樣式本身的變化,還有就是題材的新穎。比如歌劇《七日》是大量運用光來呈現舞臺效果的方式,而歌劇《畫皮》則採用了各種演員的反串,也就是男旦演女鬼,而女中音演男主角王生,這都是我努力創新的一個方式。

中國網記者:作為一名深耕于歌劇領域的作曲家,您多年來針對歌劇普及的源動力是什麼?

郝維亞:源動力就是歌劇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藝術樣式,但是歌劇確實是一門外來藝術,中間橫跨語言問題,比如説很少有人懂義大利語,同時它還和中國觀眾以聽故事講故事為主的欣賞習慣不一樣,歌劇更多以音樂的方式來展示,比如説用不同和聲表達苦澀或溫暖,所以像瓦格納的歌劇在中國的普及率不如故事情節比較刺激的歌劇那麼高。我做的歌劇普及是希望觀眾們真正領略歌劇藝術的美在哪,如何去聽,如何去想,如何去感受。由於歷史原因,我們早期民族歌劇的創作者無法像現在的作曲家一樣,能掌握更豐富複雜的創作手法,使得他們的作品在音樂創作上有不夠完善的一面,畢竟歌劇的音樂創作不僅僅是旋律歌曲寫作。但是今天的作曲家早已隨著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而成熟,在音樂的積累和創作上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必須的。我在國家大劇院,有一個品牌“從零開始欣賞歌劇”,觀眾反響非常強烈。這些年,我在銀行、學校、廠礦,甚至街道辦事處舉辦過數不清的歌劇講座,聽眾既有歌劇觀眾,也有街道大媽和環衛工人。我想聽聽人們對歌劇是不是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地方在哪。

中國網記者:您認為中國歌劇走向世界,以歌劇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該向哪個方向努力?

郝維亞:歌劇的形式在近年來非常多樣化,每一個創作者都有對歌劇樣式的不同理解,或者説是對於自己要創新做什麼理解。另外一個當然就是題材的問題,中國歌劇題材相對來説還是比較比較單一,但中國故事肯定是豐富和多樣性的,所以該下什麼努力,永遠還是創作者自身的問題,任何藝術樣式都需要創作者自身去探索,第一是創作能力,第二就是審美。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廣闊的創作空間,叫好又叫座的傳統戲劇作品也不在少數。因此,對中國歌劇的創作問題,我個人是持樂觀態度的,我認為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創作者們需要時間去將歌劇這樣的舶來品化為我們自己的東西。第二個問題,我們確實還處於發展的過程當中,很多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中國歌劇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但中國歌劇的道路在哪?道路得去學習才能找到,而學習得要有光亮照在你的腳下。那麼這些光在哪?毫無疑問來自於兩盞明燈。一個方向是西方經典歌劇,人家發明的藝術樣式是從人家的語言、環境、樂隊等出發的。西方歌劇藝術之所以到了莫扎特之後蓬勃發展,是因為音樂的形態從復調走向了主調。主調音樂更利於戲劇性的表達,他們積攢的這些經驗和那些偉大作品值得所有希望用中文寫歌劇的中國作曲家去學習。第二盞燈來自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個當然包含了很多很多,戲曲毫無疑問是一個方面。就像我們從西方歌劇中學到的也不是一個簡單處理人聲的方式,如果我們只是照搬人家的方法,那放到中文的語境中也是不適合的。那麼對應到歌劇當中,如果只是一首簡單的歌曲,你對人物的塑造是不夠有力的。所以要深入對腔詞關係的學習,研究中國戲曲塑造人物的能力和具體手段,還要掌握中國的語言文學。有了這些只是説為創作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但至少思路應該是這樣的。我們中國歌劇雖然發展歷史較短,成熟和影響世界的作品不多,但是我們相信在國家經濟繁榮的長期支援下,在歌劇從業者的不斷壯大成長中,我們的歌劇事業一定會厚積薄發,為世界舞臺提供中國藝術家的獨特審美和中國人的情感與故事。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