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簡牘博物館:讓"冷門絕學"走近大眾,讓文物"活"起來

發佈時間:2024-01-17 09:15:47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周飛亞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核心閱讀

簡牘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見證、承載著悠久歷史。作為目前全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專題類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現有藏品50129件(組),包括簡牘近4萬枚。近年來,博物館豐富文物展陳方式,專注簡牘整理研究,開展多樣文化活動,讓“冷門絕學”走近大眾,讓簡牘文物更好地“活”起來。


簡牘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天水放馬灘秦簡、居延漢簡、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懸泉漢簡……珍貴的簡牘像一部“百科全書”,生動講述著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的點點滴滴。

目前,全國半數以上的漢簡都出土于甘肅。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的甘肅簡牘博物館,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設立的甘肅省博物館漢簡整理研究室。早在2012年12月,甘肅簡牘博物館就正式建立,但多年來一直“有館無舍”,珍貴的文物只能沉睡在庫房。2023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開館,館藏文物終於能夠與觀眾見面。

以豐富細節活化歷史場景

作為目前全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專題類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現有藏品50129件(組),包括從秦代至魏晉時期的簡牘近4萬枚,以及與簡牘相伴出土的紙張、紡織品、木器、漆器、鐵器、骨器、陶器等文物1萬餘件。

“甘肅簡牘博物館是對國內博物館類型的豐富和補充,希望成為簡牘學者之家。”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説。

“茂陵,七十里;伏置,三十五里……”走進甘肅簡牘博物館大門,一條象徵絲綢之路的裝飾帶順著地面向館內延伸。這些文字,來自館藏的兩枚極其珍貴的漢代里程簡。

居延里程簡詳細記載了從漢代都城長安至張掖郡的20個驛置名稱及間隔里程;懸泉里程簡,出土于敦煌懸泉置遺址,記載了從武威郡到敦煌郡14個驛置的詳細資訊。

兩枚里程簡清晰勾勒出漢代絲綢之路的路線,讓今天的人們知道了從長安出發到敦煌,一路上要經過30多個驛站;也了解到驛站間的距離遠近不一,但大致都是一天內可到達。這是迄今為止考古界發現的僅有的兩枚記載漢代驛傳郵置之間里程的木簡。2014年,“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與之相關的里程簡等珍貴文物意義重大。

這樣的“明星”文物,博物館內還藏有不少。

題寫在懸泉置一處墻面上的《四時月令詔條》,對如何伐木、狩獵、捕魚等都做了詳盡的規定,被譽為古老的“生態環境保護法”。由18枚簡牘組成的《過長羅侯費用簿》,記錄了懸泉置接待長羅侯軍吏的一份帳單,不僅為研究懸泉置的功能和經費物品收支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更為研究西漢政治提供了重要史料。

“漢塞邊關出土的數萬枚簡牘內容豐富,在歷史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的補史、證史作用。”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介紹,尤其是簡牘記載的很多細節,活化了歷史場景,“回望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的繁華盛景,讓我們對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有了更深刻更直觀的體會。”

簡牘裏不僅有歷史的宏闊,也有普通人的日常。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讓我們了解到漢代戍邊將士生活之艱辛,也描繪出古人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簡牘捕捉、記錄的柔軟瞬間,至今依然能打動當代觀眾的內心。

以多種方式讓簡牘“活”起來

走進甘肅簡牘博物館的展廳,生動有趣的描述隨處可見。文物簡介不是“一本正經”的嚴肅面孔,多了平易近人的活潑味道。

與綜合類博物館不同,專題類博物館的展品相對單一;而簡牘本身的觀賞性不強,作為展品最大價值所在的簡牘文字,觀眾又很難直接解讀。因此,做好簡牘的展陳難度不小。

甘肅簡牘博物館運用多種方式讓簡牘“活”起來。短視頻還原簡牘考古發掘時的情景,微電影講述著一個戍卒的思鄉之情和回家之路,動畫短片生動講述邊塞的故事……展館中還設有多種互動遊戲:觀眾輸入資訊,可以生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出關憑證——“符傳”;舉起弓箭射靶,體驗戍邊將士的“秋射”考核……

豐富多樣的展陳方式,充滿趣味,帶著溫度,讓簡牘走近觀眾,為人們帶來知識的滿足和藝術的享受。

目前,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內可以看到4個常設展。“簡牘時代”展廳介紹了關於簡牘的基礎知識,包括文書類別、簡牘形制和製作工藝等;“簡述絲路”展廳展現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原貌;“書于簡帛”展廳從書法視角展現了簡牘遺墨的藝術之美;“邊塞人家”展廳以5封信為故事主線,用諸多細節還原了漢塞邊關將士們的日常生活。

首批展出的千余枚珍貴簡牘文物,絕大部分為首次與公眾見面。

去年博物館還開設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通過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這4次重要的古代文獻典籍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為簡牘研究培養更多後備力量

豐富的展陳內容,以紮實的研究為基礎。近年來,甘肅簡牘博物館專注于簡牘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玉門關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10卷)等簡牘文字的整理出版工作,為相關學科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第一手資料。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簡”述中國學術交流研討會等平臺匯聚更多專家學者,不斷破譯簡牘中的文化密碼。

然而,朱建軍覺得還遠遠不夠:“比如懸泉漢簡可刊佈利用的有1.8萬多枚,總共8冊,目前才出版3冊,還有大量資料沒有公佈。”

為了儘快推進館藏簡牘文字的釋讀,甘肅簡牘博物館和蘭州大學文學院聯合開展“蘭山論簡”讀簡班活動,以蘭州大學古文字學專業的學生為主體,吸引許多其他機構研究者參與,已舉辦了80多期。

“簡牘的內容涉及經濟、文化、外交、民俗、交通、生態環境等,非常廣泛,釋讀時需要跟各領域結合起來,對研究者的要求很高。”朱建軍説,希望通過讀簡班等活動,為簡牘研究培養更多後備力量。

“我們來看一下流沙墜簡……”清脆的講解聲響起,眼前的這名“小小講解員”叫鄭宜卓,是蘭州五中的學生。去年年初,甘肅簡牘博物館向學校發出邀約,選拔一批“小小講解員”,經過半年多的培訓,“小小講解員”們已經上崗。

簡牘學是門“冷門絕學”。近年來,甘肅簡牘博物館持續探索,更好傳播簡牘文化,讓簡牘在孩子們心中更加親切有趣。或許,他們中的一些人,將來會選擇簡牘學作為自己的事業。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7日   12 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