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打造中華民族“北疆文化”具有怎樣的時代價值?

發佈時間:2024-01-19 09:16:29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邢利宇 | 責任編輯:張靜

題:打造中華民族“北疆文化”具有怎樣的時代價值?

——專訪內蒙古師範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納日碧力戈

中國自古有南北互動、東西橫貫的活態格局,自然地理、社會人文兼和相濟,為現代中國的形成奠定了歷史基礎。中華民族“北疆文化”也由自在的多民族共同體文化的組成部分,發展成為自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北疆文化”如何定位?具有哪些突出特點?在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具有哪些特殊的時代意義?對於當代年輕人,“北疆文化”如何保持文化吸引力?內蒙古師範大學人類學民族學學院教授、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納日碧力戈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華民族“北疆文化”如何定位?具有哪些突出特點?

納日碧力戈:2023年7月通過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於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的決定》中提出,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本內容的“北疆文化”品牌。

作為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北疆文化”是一個開放性概念,特指兼和相濟的文化集叢,其地域範圍以中國內蒙古地區為中心,東西延伸、南向展開。從大窯文化到紅山文化,諸多文化、語言和民族在北方交融共生,成為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存在半農半牧的過渡帶,北疆的牧業生活與農耕生活之間的特點依然可以用“動”與“靜”、“有墻”與“無墻”來形容。

農耕生活注重“靜”,其所在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適合農業,生活取向是“四世同堂”,隱喻“有墻的文化”。而北疆的牧業生活注重“動”,隱喻“沒有墻的文化”,依靠大自然的程度較高,需要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順應多於改造,“協商”多於“襲奪”,因此遷徙輪牧、休養生息十分重要。遊牧民族對於“春營盤”“夏營盤”“秋營盤”“冬營盤”都有不同的詞彙,採用四季輪牧的方式從事畜牧業。

“北疆文化”是農耕之“靜”與牧業之“動”的交融文化,二者結合,培育出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思維方式和歷史邏輯。農業與牧業兼而有之,南北互動取其中,這是中國得以延綿不斷、薪火相傳、血脈賡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新社記者:您曾提到“農耕與遊牧的對撞衝突和交往交流總要服從大一統的歷史發展趨勢”,“北疆文化”的發展,從哪些方面體現了這一趨勢?

納日碧力戈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從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看,各民族共同開拓疆域、共同創造文化、書寫共同歷史、培育共同精神,各民族間不斷交融、組合與重組,在思想上形成了不斷強化的認同趨勢。自秦漢以來,統一是主流,即便有碰撞衝突,也最終要服從大一統的強大歷史勢能。

大一統是在歷史上有較大影響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共同追求,從“靈州會盟”到“涼州會談”,從拓跋稱“魏”到“俺答封貢”,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歷史條件的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關時就已經創造了大一統中國的名稱,而蒙古族也緊隨其後,創造了具有同樣含義且沿用至今的名稱,這是滿蒙人民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符號,起到了凝心聚力、百川歸海的關鍵作用。

中新社記者:“北疆文化”對於促進各民族之間彼此認同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何作用?

納日碧力戈: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組成,不可分割,不可“自外”。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形成百川歸海的磅薄氣勢。比如生活在中國邊疆地區的各民族擁有“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他們善於接受新事物,讓地區文化充滿活力。以民歌坐唱形式“蒙古曲兒”(“二人臺”的別稱)為例,這種在蒙古族民間流行的坐唱形式融入漢族文化元素,受到蒙漢人民喜愛,有時漢歌蒙唱,有時蒙歌漢唱,這種跨民族、跨文化交融的表演形式被稱為“風攪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從各民族彼此認同做起,各族人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彼此親近,互相尊重,風雨同舟,患難與共,齊心協力打牢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根基。

中國共産黨的民族工作為“北疆文化”建設奠定了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穩固基礎,與時俱進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北疆文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制度保障。“北疆文化”建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動力。

中新社記者:“北疆文化”有著怎樣的時代價值?尤其是在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具有哪些特殊的時代意義?

   納日碧力戈:當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大幅提高,各族人民對於高品質、高水準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北疆文化”是北疆各族人民的歷史創造,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黃河文化和長城文化、“三北精神”和“蒙古馬精神”、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這裡融合發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增添了時代價值。                

“北疆文化”要保持吸引力,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需要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吸納新時代的文化營養,堅持包容性、和平性,堅持中國立場、弘揚中國風格,不斷推陳出新。(完)

受訪者簡介:

納日碧力戈,內蒙古師範大學一級資深教授,內蒙古師範大學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曾任美國卡爾頓學院講席教授(2005-2009)。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少數民族界),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十二批“草原英才”領軍人才。

教育部首位人類學/民族學長江學者,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評審組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民族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民委第二屆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

獨著、編譯、合編合譯漢英文著作30部,漢英文發表各類論文240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