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正紅旗下》春節檔與觀眾一起過“京味兒”大年

發佈時間:2024-01-22 10:31:2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謝榮宇

中國網北京1月22日訊 (記者 秦金月)1月19日起,京味兒話劇《正紅旗下》登上北京人藝首都劇場的舞臺,一直持續到春節期間。

《正紅旗下》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今年的2月3日是老舍先生誕辰125週年。從《龍須溝》到《茶館》,從《駱駝祥子》到《正紅旗下》,老捨得作品伴隨北京人藝一路走來。用曹禺先生的話説:北京人藝的生命,一部分是由老舍先生的心血澆灌的。北京人藝在這個時間上演《正紅旗下》,是曾被稱為“郭老曹”劇院的北京人藝對這位文學巨匠的禮讚與致敬。與《正紅旗下》首演同步,北京人藝還在首都劇場觀眾大廳舉辦了《紀念老舍誕辰125週年》專題展。

展覽特別展出了老舍創作《龍須溝》的手稿及人物介紹、民國時期出版的著作、劇院上演劇目舞美設計圖、演出説明書,以及《茶館》多次出國巡演資料等共7個展櫃,結合6塊展板、12面橫幅,在首都劇場大廳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使觀眾在觀演之餘能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作品和他與北京人藝的深厚情誼。

《正紅旗下》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與以往北京人藝舞臺上的老舍作品不同的是,《正紅旗下》的原著在老舍先生過世時並未收尾,由曾經創作出《小井衚同》等京味兒話劇的劇作家李龍雲先生對其進行了續寫和改編。最終,兩位京味兒劇作大家共同完成了這部戲的文本創作,是一次徹底的“老舍+人藝”的藝術創作。

作品以老舍先生的第一視角來進行敘述,將自己出生前後,清末的北京城生活風貌展進行了刻畫,以群像的方式講述了百年前的民族命運。二度創作中,導演馮遠征、閆銳以尊重原作精神內核,突出人文關懷為重點,給予作品更現代的演繹。“要有古典和現代相結合的審美風格。”雖然是一部京味兒戲,但舞臺上不見傳統的四合院等元素,而是一眼看到充滿象徵意味的紅色屋頂等流動裝置,演員表演也打破傳統的空間限制,産生多維度的對話。這樣的舞臺呈現,讓觀眾對京味兒戲有了新的觀演感受。

《正紅旗下》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老舍在舞臺上穿梭,以旁觀者和講述人的形式串聯起清末的京城眾生。這樣的舞臺表現是要突出老捨得“參與感”與“在場感”。“我想老舍先生在寫這部戲的時候,他一定是參與進去的,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所以我們希望老舍先生在舞臺上用情感在跟劇中人物交流,某一個瞬間,他在俯視當時的一切。”導演馮遠征表示。

除了舞臺上的濮存昕、于震飾演的“老舍”先生,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鮮活的舞臺群像。“如《清明上河圖》般展開畫卷。”楊立新飾演的老舍父親、梁丹妮飾演的姑媽、王茜華飾演的大姐婆婆、王剛飾演的雲翁、傅迦飾演的正翁、吳珊珊飾演的老舍母親以及劉輝飾演的福海二哥、雷佳飾演的博勝之等一眾角色,每個人物輪番登場,用不長的時間,刻畫出時代的蕓蕓眾生。閆銳認為“演員表演的底色是愛。”因為讀懂劇中作者對於人物的愛,所以舞臺上的每個人都鮮活而有生命力。

《正紅旗下》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作為一部新創排不久的作品,《正紅旗下》在前兩輪演出時票房和口碑雙豐收,專家學者以及觀眾從不同角度對這部作品給予高度評價。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説:“這是一部適合北京人藝的戲劇,也是一台有戲劇性、趣味性,耐人尋味、啟人省思的戲劇。”有的觀眾則在網路上留言:“看到了人藝的創新,人藝的心意,看後久久不能平靜……為群像戲中每一個小人物的命運和故事動容,在為老舍先生沒寫完的故事遺憾,在為那個年代的每一個人痛心,為龍雲先生未了的心願感動,為人藝所秉持的傳承與創新起敬。”

此輪演出,既是賀歲演出又是老舍先生誕辰125週年紀念演出,對每一位主演而言都意義重大。“讓自己不斷靠近人物,在舞臺上更從容。”于震將此作為本輪演出的目標,“讓細節更具象和具體,更典型化。”梁丹妮等一眾演員也在通過細節去豐富作品。劇目重裝上陣,對每一位主創而言都是再一次出發,持續打磨,讓觀眾看到這部新作品的持久生命力。

演出將持續至2月13日。

《正紅旗下》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正紅旗下》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正紅旗下》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正紅旗下》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正紅旗下》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