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習近平主席向首屆“良渚論壇”致賀信,並強調“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論壇’平臺,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借鑒,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促進各國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親”。
在首屆“良渚論壇”上,中外嘉賓暢所欲言、深入討論,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不同文明加強對話、增進共識,推動全球文明倡議從思想理念成為實際行動。嘉賓們表示,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是世界文明的瑰寶,舉辦“良渚論壇”對於感悟古老文明魅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産、推動文化傳承發展與交流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一帶一路”發端于中國,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一帶一路”,上百種語言共存,各國各地區擁有不同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越是如此,越需要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通,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在首屆“良渚論壇”上,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關於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聯合聲明》。
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國際博物館聯盟、國際藝術節聯盟、國際圖書館聯盟、國際美術館聯盟、旅遊城市聯盟代表圍繞推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作主旨發言。
墨西哥城劇院系統負責人安海爾·安科納·雷森德斯表示,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旨在促進文化交流合作,促進文明互鑒,很榮幸能參與其中,通過分享各自的見解和實踐經驗,為文化領域的交流提供機會,為共同發展和學習互鑒作出貢獻。
“推動不同文明對話是深化國際合作的必由之路。”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館長史黛拉·克萊索拉克表示,希臘和中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文明發源地。兩國都可以從對彼此文化遺産的認同和相互欣賞中受益良多。
絲綢之路國際圖書館聯盟代表、卡達國家圖書館執行館長陳慧心表示,作為文化寶庫,圖書館書架上擺放的並不僅僅是與當地文化相關的書籍,還有超越地理界限、踏上前往世界各地的旅程、展示不同文化的書籍。圖書館還是提供各類活動的平臺,供人們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和分享。所有這一切都有助於培養欣賞和尊重他人觀點的個體,促進對文化的理解,從而形成包容和尊重不同觀點的社會。
“人文藝術交流在國家、民族和人民之間的對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烏茲別克美術館首席專家薩奧達特·魯基耶娃表示,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將通過舉辦交流展覽、加強科研人員之間的互訪和研究交流、互派藝術家到聯盟國家進行藝術創作等方式,促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劉穎表示,作為首屆“良渚論壇”的舉辦地,余杭有責任有義務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積極探索,主動融入服務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當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者、全球文明倡議的踐行者。余杭將以成功舉辦首屆“良渚論壇”為契機,縱深推進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堅持開放包容,積極組織開展國際人文交流活動。
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
從繪畫到陶藝,杭州夢棲小鎮“藝匯絲路”訪華采風作品展上,一批批凝結著中外友誼和真情的藝術作品正在集中展示。
從良渚文明的玉器文物,到富春江畔的風景,再到點茶、越劇、中國書畫、圍爐煮茶等中式雅韻體驗活動……論壇期間,來自83個國家的84名外國藝術家,參與到“藝匯絲路”采風活動中。他們從杭州出發,分別前往湖州和紹興,體驗浙江山水美景,領略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途中,藝術家們根據采風見聞,各自進行創作。
來自亞塞拜然的藝術家,將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裏拍到的出土陶器與亞塞拜然的陶器搭配進行藝術創作。一位阿曼藝術家將一首唐詩寫在畫作上。20余名來自杭州兩所小學的學生還與參加采風活動的各國藝術家一起創作了陶藝、國畫、版畫等包含良渚文化元素的藝術作品……立足浙江人文歷史的藝術對話,讓各國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
在湖州安吉的余村,第一次來到中國的紐西蘭藝術家麥克勞德·凱瑟琳·羅絲時不時收集起一些樹葉,放進隨身的挎包裏。“我在這裡看到了人與自然環境的聯繫。”她説,在中國的見聞,讓自己有了更多創作靈感,想要將看到的一切都吸收、融入自己的繪畫作品中。
“這些年來,隨著對中國的深入了解,我在作品中逐漸加入了一些中國元素,如中國傳統器具、植物等,這些都深深吸引著我,激發著我的創作靈感。”哈薩克畫家基裏巴耶夫説,從神秘的神人獸面紋到精緻的各式玉器,良渚的歷史文明,深深吸引著自己。
主題為“中外藝術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鑒”的“良渚論壇”藝術家分論壇上,來自象牙海岸、敘利亞、哈薩克、泰國、荷蘭、紐西蘭、厄瓜多的7位外國藝術家與國內藝術家代表,暢談藝術創作與文明交流互鑒。
象牙海岸藝術家瑪蒂爾德説,文化和藝術是沒有語言障礙的,藝術和文化屬於全世界的人民。20多年來,她的藝術創作手法一直和中國書法文字聯繫在一起。交流帶來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包容、更有力的開放、更豐富的創造。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張捷説,良渚也啟示著我們,人類對於美、對於和諧的理解是共通的,要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
促進各國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親
從登上大莫角山,到走進王陵遺址,親身體驗良渚玉雕製作……論壇期間,來自34個國家的45名青年漢學家探訪良渚古城的各個遺址點,深度體驗有著5000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
參觀遊覽良渚博物院時,來自波蘭華沙大學的青年學者孔孝文,對講解員拋出來的一個個問題對答如流。他説,他不僅熟知中國歷史,也了解中西文化交流。在他看來,漢字不僅是一種語言符號,更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和歷史,對於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來自埃及的青年漢學家陳露,從2003年就開始學習中文。如今她是埃及薩達特大學的一名漢語言講師,致力於把中國的文明以故事形式傳遞給埃及的學生。“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交往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開始重視並學習中文,這對於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互鑒十分重要。”陳露説。
論壇期間,“良渚論壇”青年漢學家分論壇以“新時代青年漢學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來自哈薩克、義大利、奧地利、尼日利亞、德國等國的青年漢學家與國內專家學者,圍繞“文化絲路”對民心相通、中國式現代化的作用及其世界意義等進行交流探討。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認為,要促進各國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親。早在5000年前,包括良渚文明在內的中華文明就開始與世界各地文明積極交流,各取所長、各呈其美,這對世界史學界更好地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認識到世界文明是多元互鑒的共同體具有深遠的意義。
歐亞太平洋學術協會副主席、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雷佩克認為,今天絲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繫著人民、國家和文化。在此框架內,文化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得到了促進,並變得更加重要。
作為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班的研修學者,尼日利亞阿布賈大學政治國際關係學系主任謝裏夫表示,每個個體都可以為文化互聯、互通、互鑒作出貢獻。“在地球村中,我們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希望我們可以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共同創造更加和諧的世界,促進全球共同發展。”謝裏夫説。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5日 06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