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太原11月30日訊(記者 張靜)經過20餘年的持續修復治理,“一水中分”的汾河景區已成為“重現錦繡太原城”的有機載體。古樸、典雅的晉祠古木參天,殿閣林立,亭臺相間,自然山水與人文遺存交相輝映,吸引國內外遊客前來探尋。11月30日,“江山如畫”網上主題宣傳活動(山西)採訪團走進山西太原,感受錦繡太原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生態治理之成效。
晉祠: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文化表達融合發展
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晉水之源頭,為晉國宗祠。它肇始於西周、孕育于北朝、發展于隋唐、成熟于北宋、擴展于明清。作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跨越時代最長、保存最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祠廟式古典園林,晉祠是一部記載著三晉歷史的線裝書,濃縮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近年來,晉祠博物館深挖三晉文化內涵、依託晉祠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創新引領文化遺産傳承與發展。據晉祠博物館副館長邱萍介紹,晉祠景區打造了“晉心遠揚”——晉祠文化遺産傳承與旅遊體驗綜合項目,項目主要包括實景演出、文化節事、沉浸體驗、數字展示、研學互動等七大類,逐步完成從靜到動,從傳統觀光到體驗遊憩的系列轉變。
據悉,2023年舉辦的“國風當燃”——第四屆晉祠國風文化節,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深入融合新理念,豐富了節目形式,包括舞蹈、演唱、漢服走秀、樂器演奏、國風遊園等活動,為廣大遊客提供沉浸式的國風文化和國潮遊樂體驗。
此外,晉祠博物館還與太原市話劇團聯合打造的原創話劇《唐風晉韻話晉祠》,同樣受到遊客青睞。其分為《桐葉封弟》《三家分晉》《豫讓刺趙》《晉祠之銘並序》《水母娘娘的傳説》《鐵人傳奇》以及《千古名人咏晉祠》7個劇目,以晉祠歷史和傳説典故為背景,將歷史與戲劇藝術完美融合,帶領遊客沉浸式回眸晉祠千年曆史,探源三晉文化。
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辦公室負責人趙濤介紹,晉祠天龍山景區目前正積極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下一步將抓緊提升景區服務品質和環境品質,加快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實現景區服務品質的跨越式提升。
汾河:打造城市“文脈延續、人水相親”的優美環境
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經太原城區段43公里。歷史上河寬水急、風景優美。但20世紀90年代末,因河道無序開發、水源枯竭等原因,汾河太原城區段一度出現斷流和水質污染的狀況。
據汾河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汾河太原城區段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工程于1998年10月開工,經過20餘年的持續修復治理,尤其是近10年的強力推進,2021年9月全面完成全長43公里的生態治理修復工作。“遊客在景區內時刻能感受到‘山環水抱、岸綠水清、景致協調、文脈延續、人水相親’的優美環境。”汾河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説。
據悉,汾河景區綠地面積約8.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約11.5平方公里,蓄水總量約3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兩個西湖水量,水質常年穩定在地表Ⅲ類標準以上。
對於太原城來説,汾河不僅關係生態,更關乎人文歷史。在汾河治理三期工程晉陽橋段,遠處西山蒼茫可見,數百米寬的汾河河道波光粼粼。在汾河晚渡景點,登臨樓船造型的石舫,可感受西山美景,重溫古人在此留下的千古名句,感受太原人文歷史之傳承。
“現在,汾河景區常年有大批禽鳥棲息。一到秋冬,拍鳥、觀鳥就成了攝影人的保留節日。天氣好的時候,景區遊人密集,沿著汾河騎行成太原人的新時尚,我們也樂意向外地親友推介汾河景區”。一位攝影愛好者王昕説。
據介紹,太原市持續加強對汾河流域的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近年來,按照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策並舉”的綜合施治治水思路,太原市同步推進礦山治理、造林綠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水資源與水生態保護恢復、土地綜合整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六大工程,努力使汾河逐步實現“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目標。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