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一個工程,一群學者,一場對海外珍稀漢籍的尋覓

發佈時間:2023-07-12 09:10:00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陳灝等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時光無法倒流,但“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團隊成員陳肖杉,還記得數年前在國外摩挲《荀子》宋刻本時的激動心情:“觸碰到它的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中華文化血脈在流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創造了璀璨的文化成果和浩如煙海的書籍文獻。數百年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交鋒,令大量中華典籍逸散至海外。將這些典籍重新歸攏、開展研究,一直是我國人文學者念茲在茲的期盼。

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的一棟小樓裏,合璧工程團隊的成員們,已經為此奮斗六年,讓古籍“回家”這一夢想逐步照進現實。

這一工程2017年4月啟動,2018年被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旨在將境外所藏中華古文獻的全部情況調研摸清,進而對中國大陸缺藏的品種和版本進行複製、出版、整理和綜合性研究,從而完善中華古文獻的存藏體系,為國內文化建設和國際文化交流提供文獻支援。

山東大學是合璧工程的責任主體單位。截至今年6月,項目已在海內外組建起255個專業團隊、共計900余人。工程首席專家、山東大學講席教授鄭傑文説,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工程,主要包含四方面內容:境外中華古籍調查編目和複製影印、境外中華古籍精華點校整理、漢籍與漢學研究和數據庫建設。按照計劃,合璧工程要完成約9000種境外漢籍珍善本及其他中華古文獻的複製或數字化掃描工作,從中遴選影印出版約2000種,點校整理約200種。

正在匯總海外藏書機構中華典籍目錄的調查編目團隊負責人單承彬教授,把他的工作形容為給古籍“上戶口”。他説,編目既要知道國內現存古籍,也要了解國外流散漢籍,兩相對照才能去蕪存菁,發現需要複製回歸的中華古籍。

尋覓不易,有心人樂此不疲。

單承彬介紹,全國已有近3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派人參與調查境外漢籍,已接觸海外約2000個藏書機構。從事調查編目的人員有420余人,其中既有專業的高校教師,更有為數眾多的留學生和海外華人。團隊成員們需要在海外藏書機構找到漢籍並進行詳細資訊登記。一些海外藏書機構對日均借閱數量有限制,團隊成員經常一天往來奔波幾個小時、多次換乘公共交通工具,才能看到四五種漢籍。

經過調查編目的海外漢籍,還需要進行初核、復核、初選、復選,才能確認是否具備複製回歸的價值。這是一個從海量書叢中發現“遺珠”的過程。

由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與山東大學合璧工程赴俄團隊合作發現並遴選的《鐵冶志》,記錄了中國十六世紀冶鐵技術,被業內認定為傳世孤本。2019年6月,其複製本被俄方作為禮物贈予到訪的中國國家領導人。

俄羅斯藏宋代刻本《淮南鴻烈解》、英國所藏記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福次鹹詩草》稿本……精挑細選之下,一批珍稀的中華典籍,以複製的形式,回歸到誕生地。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唐子恒是合璧工程精華點校團隊的專家,退休後全身心投入到海外古籍的校對出版工作中。

“我幾乎每天都是早上五點多起床,一天要看六七個小時的書稿。”唐子恒説,海外中華古籍複製回歸後,需要經過專業、精細的校對,才能成為可信可靠的學術研究資料。團隊採取五輪審校機制,最大限度消除可能存在的差錯。目前,精華點校已立項漢籍130種、完成校對60種,第一批校對的14種海外回歸古籍將在今年下半年出版問世。

“一些宋元時期的古籍已經臨近壽命極限,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找到並且複製回來,可能它們就在歷史長河中自然消亡了。”陳肖杉説,傳承和保護中華文化瑰寶的使命,讓團隊充滿了緊迫感。

記者了解到,目前合璧工程已調查境外1988家藏書機構,基本掌握了境外漢籍存藏情況;正在開展554家藏書機構的漢籍版本目錄編纂工作,已完成36萬部境外漢籍的鑒定編目。團隊從中發現了1900多種中國大陸缺藏的珍稀漢籍,並複製回歸1600種。(新華社記者陳灝、蕭海川、袁敏)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