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潘魯生丨我畫大灣區

發佈時間:2023-07-12 08:50:11 | 來源: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 作者:潘魯生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編者按: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建校五十週年特展“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迴展”,將於7月15日在山東美術館開幕。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山東美術館承辦,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協辦,通過粵港澳大灣區主題創作和大灣區民藝調研記錄兩個展示單元,呈現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與鄉村、文化與社會、傳統與現代繁榮共生的文化景觀。本文為潘魯生為展覽撰寫的自序。

近年來,一直在大灣區進行民藝調研,走了不少鄉村社區,到過許多工廠碼頭,總被這塊年輕而又古老、富饒而又神奇的土地打動,拍了不少圖片,畫了一些寫生稿,即時記錄所見所想。大灣區的傳統村落、傳統工藝尤其具有歷史與當下、本土與世界、經濟與文化交匯共生的意義,在國家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的前沿,昔日的傳統村落、民間藝術作為文化傳統的根脈、日常生活的情境延續和發展,其中包含很多耐人尋味的主題,可觀,可思,可畫,透過形象體會其中悠遠綿長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味。

2018年1月,考察廣東古村落

在大灣區,人們供奉共同的先祖,修建同一樣式的祠堂,鄉音相似,風俗相近,文化同根,鄉土的、家族的紐帶尤其緊密。鱗次櫛比的樓宇廣廈間依然留存著昔日的街巷、船塢、牌坊和民居,現代化的車水馬龍裏還交織著古老的鄉風鄉愁,還有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能感受到早茶、粵劇裏悠揚的生活韻律,即使是四面八方來的外鄉人也能從中找到家的歸屬感。

《粵·圍龍屋》2022年124x245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我想把這些景和物記錄下來,就用平常的視角,匆匆一瞥或回眸而視,極目眺望或細細打量,真實地記錄我看到的大灣區,表現自己感受到的風土人情。我想,這一切要像寫生一樣真實,還原物象最本真的狀態,從整體到局部,以繪畫意象呈現出來。在古老滄桑的牌樓背後有錯綜交織的電線天線,在巍峨莊重的墻面上布著斑駁的苔痕水跡,舊民居新樓房穿插並置,小漁船大貨輪遙相呼應,新與舊、古老和現代、城市與鄉村就這樣自然地交織在一起,不需要取捨,也不必回避,就用彩墨點染鋪陳它們本來的樣子,展現那一刻時空、景物、眼與心交匯的樣子。這是今天的大灣映現在我心裏的樣子,就像白雲投影在湖面,水流雲動,是此時,也是永恒。

2018年10月,廣東惠東縣堯巒山村調研

這組作品創作完成于疫情封控時期,那些天我獨自在工作室思考創作,看到窗外冬去春來的景色,看到走過的每一個熟悉的地方,內心格外沉靜。我想用筆墨表現這種特殊的寧靜,淡遠的天空或寧靜的水面,疊映的高墻或蒼鬱的樹木,即使是林立的店舖、交織的繩纜、密集的貨箱也是蒼茫無聲的存在,沒有人物,沒有喧囂,是景物自己的敘事。隱去鬧市人影,呈現市井空茫,但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裏無不留有人文的蹤跡和精神,它們匯合在一起就是粵港澳灣區的生活和記憶。這種沉靜感源自於一種簡淡的生活方式,如同飲茶,不在於茶器如何、環境怎樣,而是品茶時的“清靜之心”。我們需要這樣的體驗,無需繁華,不要裝飾,而直指本源的精神。

《粵·上岳古鎮》(局部)2022年124x245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這組作品運用的是中國彩墨語言,完全傳統的筆墨皴擦點染,求得一種沖淡自然之感。因為大灣區不僅是繁華的、繁忙的,充滿工業、商業澎湃的動力,也是寧靜的、祥和的、人文的,有著凝聚的內力,能讓外來的遊子找到奮鬥的歸屬。怎樣表現繁華里樸素的本質?怎樣體現忙碌中的寧靜?怎樣呈現市井之間、尋常之物中時間的光澤?怎樣在還原物象的同時而不剝離它獨特的神韻?我想水墨是最恰當的,濡染、浸潤本身就具有一種時間感,呈現每一時、每一物、每一剎那的當下所具有的意義。

2018年1月,考察廣東古村落

有人將鋪滿落葉的庭院掃得一乾二淨後,又輕輕把樹搖一下,抖落幾片葉子⋯⋯我們常常找尋和感受生活本來的樣子、樸素細微處的美。我想,如果可以用畫筆呈現出來,大灣區之景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繁華深處是質樸、包容,沉靜而美好。記錄當下,也是回望歷史、面向未來。希望文化同根、民風同源、經濟共融、社會繁榮的大灣區再創神話。


潘魯生

癸卯立夏日


《港·大澳漁港》2022年124x245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港·大澳漁村》2022年124x124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2022年1月,調研澳門花王堂街制香工藝

《澳·大三巴》2022年124x124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澳·大榕樹》2023年124x245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