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這個鎮為何村村搶著辦非遺晚會?非遺項目融入老百姓生活

發佈時間:2022-09-20 09:02:47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耿建擴 陳元秋 | 責任編輯:秦金月

近日,因為一場晚會,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鎮整個鎮子都熱鬧了起來。

辛安莊村幾十位農家藝人擊鼓吹笙,奏出國家級非遺辛安莊民間音樂會的悠揚與壯觀;東姜村的鄉親放下鋤頭扮上臉,唱出省級非遺東姜老調的質樸和高亢;正洛村的羅家槍傳人,手持長槍挑崩纏擋,舞出這項市級非遺的氣勢與力道……

這火熱的場面並非出現在大型演出現場,而是在梁召鎮23個村的廣場與街巷上演。

鄉親們如此賣力排練,全為在即將舉辦的梁召鎮非遺專場展演晚會上有個好表現。“我們鎮有23個村,從2012年起,每到春節、端午、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這些節日,鎮裏就會辦非遺晚會,節目以鎮裏的非遺項目表演為主,23個村爭著承辦,這次終於讓我們‘搶’上啦!此次的主題是‘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喜迎二十大’。這不,大夥兒就連中秋假期也沒閒著,都忙著排練呢……”北蘆張村黨支部書記王紅俊激動地説。

非遺項目融入老百姓生活

梁召鎮非遺晚會的承辦權得靠“搶”,這一點全鎮人都知道。

梁召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僅以該鎮為申報單位的國家、省、市、縣級非遺項目就有13項,另外還有3項非遺在這裡廣泛傳播,可以説村村都有非遺傳承。

數量多,非遺的熱度也很高。71歲的高進寶,既是東姜音樂會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省級非遺東姜老調的劇團團長;70歲的王永存,是市級非遺任丘竹板書和省級非遺陰陽八盤掌的傳人……在梁召鎮,像這樣“身兼數職”的人有很多。也正因為如此,北蘆張村獲得非遺晚會承辦權的過程,堪稱“過五關斬六將”。

早在去年7月,上屆非遺晚會一結束,北蘆張村就遞交了承辦申請書。王紅俊以為自己是頭一個,可還是被辛安莊村搶了先。緊跟著,大姜村、西蘆村、梁各村、東姜村……也交了申請書。

“辛安莊村有國家級非遺項目,又有晚會承辦經驗;東姜村有3項非遺,全鎮最多;大姜村、西蘆村經濟實力強,能提供全套的演出設備……”分析競爭對手的優勢後,王紅俊決定從節目數量和內容創新上下功夫,“武術、戲曲、任丘大鼓,這些普及性高的非遺項目,每項拿出一兩個節目。創新的任務交給竹板書,這幾年,王永存和徒弟創作了不少新作品……”

為了爭奪承辦權,各村鉚足了力氣。王永存師徒完成了抗疫題材新作品《獅城讚英雄》;東姜村東姜音樂會則搬出了拿手戲——曾獲河北省第三屆秦川杯銀獎的《喜慶豐收》……

最終,經過層層比拼,別出心裁的北蘆張村如願以償。“對我們來説,非遺晚會不是一場簡簡單單的文藝會演,而是一次難得的展示機會,展示本村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如今的好日子。”王紅俊説。

“傳承計劃”激活非遺生命力

秋風習習,王仙莊村村民馬榮花家的小院裏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也瀰漫著河北梆子的激越與高亢。

去年,梁召鎮以家庭成員長期從事非遺傳承、依託宅院開展非遺活動為標準,評選了11個“非遺小院”,馬榮花家就是其中之一。“只要有時間,我們就唱!不光在家裏唱,還在網上唱。我們有4個微信群,群員除了梁召鎮的,還有很多外地人。”馬榮花邊説邊翻起了微信群的聊天記錄,手指劃了半天也沒翻到頭兒。

梁召鎮的非遺文化豐富多彩,這些年,為了更好地保護起來、傳承下去,鎮裏制訂了包括“非遺小院”在內的一系列傳承計劃。

自2010年起,辛安莊民間音樂會、東姜音樂會、東姜老調等非遺項目相繼走進梁召鎮的中小學校。“我們每週都去學校教課,孩子們在學校裏學不夠,就來家裏繼續學,都是免費的。”55歲的東姜村村民李立霞是東姜老調的傳人,在她心裏,有了這些,東姜老調的傳承就有了保障。

光有傳人還遠遠不夠。這些年,梁召鎮邀請專業老師創作了很多貼近生活的新節目,組織非遺傳承人進行表演,並在網上發佈。王永存是任丘竹板書的第5代傳人,他表演的《太行山上新愚公》等新作品,在網上一經發佈就廣受好評。“我18歲學藝,唱了一輩子竹板書。沒想到這麼大年紀了,還能在網上火一把。”王永存笑呵呵地説。

此外,梁召鎮還結合原有活動辦起了“彩虹課堂”。非遺傳承人將黨的創新理論、“四史”宣傳教育融入曲藝作品之中,既傳承了非遺,也讓理論宣講更加有聲有色。

傳人有了,新作有了,舞臺也有了……梁召鎮的“傳承計劃”讓非遺煥發了生命力。

群眾熱情補齊傳承關鍵點

非遺是全社會的共同財富,非遺的保護工作不能僅靠政府的行政手段,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在這一點上,梁召鎮的非遺項目傳承擺脫了“政策依賴症”。

週末一大早,東姜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裏擠滿了人。這天,是東姜音樂會排練、教學的日子。人群中,既有東姜音樂會的傳人和小學員,也有觀看表演的村民。

東姜音樂會傳承數百年,始終以工尺譜記譜,如今很少有人掌握。高進寶11歲學藝,1年才學會了兩首曲譜。“工尺譜太難記,年輕人不願學。我2001年開始收徒,3年才教出了10個徒弟。”2005年,高進寶從保定請來專業老師,將東姜音樂會現存的工尺譜全部翻譯成簡譜。“有了這些簡譜,孩子們就不用記那些天書似的工尺譜了。”看著身邊漸漸多起來的年輕人,高進寶覺得這錢花得很值。

梁召人對身邊的非遺項目感情有多深,鎮文化站站長王春懷最有發言權:“我在鎮文化站工作了24年,從來沒有為組織群眾文藝演出犯過愁。”

梁召鎮生産的電力金具和汽車配件全國有名,是任丘市的富裕鎮。“這些企業老闆大多是本地人,從小對這些非遺項目有感情,有的本身就是非遺傳人,經常出資贊助各種非遺活動。”王春懷説。

非遺的保護是為了“搞活”,而不是保護成“標本”。在這方面,梁召鎮的非遺保護已然成為任丘市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任丘市共有非遺項目52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6項。“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通過將非遺編入《任丘鄉土教材》、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網路、非遺+文創、非遺+産業、公益文化百姓講堂、理論講堂等形式,激發非遺生命力,將非遺文化融入産業、生活、精神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使非遺成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一部分,成為人民精神財富、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丘市委書記王少傑説。(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