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生動呈現大漢盛景

發佈時間:2022-09-20 08:51:34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張丹華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

生動呈現大漢盛景(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在陜西省西安市西鹹新區秦漢新城,有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園——漢陽陵。這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園,是中國目前遺址發掘面積最大、勘探研究最深入全面、保護展示工作開展最好的西漢帝陵。在30多年的考古過程中,漢陽陵先後出土陶俑、陶制器皿、陶塑動物等文物約10萬件,再現了漢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真實面貌和人民的精神狀態。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1999年建成開放,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依託漢陽陵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多年的考古發掘研究成果,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目前設有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遺址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4個基本陳列,展示文物1萬餘件。”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院長李舉綱介紹。

探秘西漢帝陵

漢景帝劉啟是西漢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他執政期間,輕徭薄賦,減笞去刑,和親匈奴,休養生息,與其父漢文帝劉恒共同開創了“文景之治”,併為其子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漢陽陵始建於漢景帝即位後的第四年——西元前153年,營建歷時28年,陵園西與漢高祖劉邦的長陵相接,東至咸陽垣下的涇河谷地,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最寬處約3公里,其平面呈兩端寬大、中間細小的葫蘆狀,實際佔地面積12-13平方公里。

1990年開始,為配合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專用公路建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漢陵考古隊進駐漢陽陵開展考古發掘。當年發掘的南區外藏坑遺址,因結構佈局獨特、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出土文物具有代表性,入選“199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多年的考古研究探明,整個漢陽陵遺址由帝陵陵園、後陵陵園、南區外藏坑、北區外藏坑、禮制建築遺址、陪葬墓園、陵邑遺址、刑徒墓地等幾部分組成。”時任漢陽陵考古隊隊長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焦南峰介紹。

其中,帝陵、後陵、高等級陪葬墓多設有數量不等的外藏坑,象徵墓主人生前的統轄機構或服務設施。據現有資料看,從屬帝陵的外藏坑或有3個層級。這些外藏坑寓意“宮觀和百官位次”,空間方位反映其與皇權的親疏關係。

西漢帝陵陪葬制度奠定了中國古代帝陵陪葬制度的基礎,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東漢、隋唐乃至明清帝王陵墓的陪葬形式雖然發生了一些大的變化,但從其陪葬墓區的設置、陪葬墓的形制、陪葬者的身份等來看,皆受到西漢帝陵陪葬制度的影響。

焦南峰説:“讓我們考古隊感到欣慰的是,通過我們的努力,將漢陽陵的整體佈局基本搞清楚了,為中國古代帝陵制度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更高興的是,我們發掘、修復、保護的遺址、遺物能夠展現在廣大觀眾面前,讓大家直觀地了解漢代歷史文化。”

展現“文景之治”

“巍乎盛景——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基本陳列”展出精品文物近千件,並設有9處多媒體互動體驗區,全面展現了漢代物質文化、政治制度及精神生活。

展廳裏,整齊列隊、氣勢威武的武士俑引人駐足。這些武士俑出土于漢陽陵南區外藏坑,原本頂戴武弁(古代軍人的烏紗質冠帽),頭扎陌額,身穿戰袍,以帶束腰,外套鎧甲,腿縛行縢,配備鐵劍、木盾、弩箭等兵器。有的身佩微縮印章,有的腰挂“半兩”銅錢,有的配有小型貝殼,儼然是一支裝備齊全的地下軍隊。

漢初社會經濟逐步繁榮,孕育出新的審美需求。在秦代塑衣式陶俑基礎上,皇家工匠吸納楚文化元素,創作出工藝複雜、外形華麗的著衣式陶俑。“這些彩繪陶俑原本都穿著特製絲麻衣袍或鎧甲,配有能夠活動的木質雙臂,古代文獻中稱之為‘衣紈綈’。歷經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陶俑身上的木臂和服飾早已腐朽不存,於是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缺失手臂的‘裸俑’。”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講解員馬昆説。

秦代兵馬俑注重寫實,俑的五官、身體比例與真人極為接近,漢代兵馬俑則更注重寫意,著力刻畫人物神態。“這件武士俑頭雖然只有頭部,但由於保存完整、刻畫細緻、形神兼備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馬昆介紹。此俑頭臉型方正,顴骨高凸,鼻梁高聳,眉眼口唇上揚,看上去像是一個含蓄內斂的北方大漢心中藏著樂事而忍不住流露出歡愉的表情。不同於秦兵馬俑的威嚴肅穆,漢陽陵中的陶俑大多面帶微笑,反映了“文景之治”時期人民的精神狀態。

除了英姿勃發、披堅執銳的列隊武士俑,容姿秀雅、美目流盼的侍女俑也是一道靚麗風景。獨立展櫃裏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出土于漢陽陵陪葬墓,是漢陽陵塑衣式陶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此俑身著3層立領右衽深衣,呈跽坐狀,雙手攏于寬大的袖筒內,向上拱手遮于口鼻前。仔細端詳其容貌,面似鵝蛋,目細眉長,鼻子挺秀,口小唇紅。一頭烏黑秀髮自前額處中分,挽髻頸後,肩下又分出一縷,顯得飄逸脫俗。深衣緊窄合身,下襬呈喇叭狀,腰間係彩帶,凸顯出苗條身材,袖口、領邊飾以朱紅錦緣,顯得輕盈靈動。陶俑整體高貴典雅,富有濃厚的楚文化風韻。

漢代人“事死如事生”,漢陽陵隨葬品中還有種類齊全的生活明器和陶塑動物。豬、馬、牛、羊、雞、狗等陶塑成群成組,栩栩如生,極富生活情趣,再現了西漢時期六畜興旺的場景。此外,還有陶灶、鐵釜、陶甑等炊具,銅量、銅權(砝碼)、鐵累(秤砣)等計量器,編鐘、編磬等樂器,陶漏壺、博山爐、銅鏡等生活用品。展櫃裏這件陶圍棋盤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圍棋盤。它由一塊普通的地磚刻劃加工而成,出土時已有殘損,呈不規則五角形,上面清晰的棋道結構和星位標注,與今天的圍棋棋盤相差無幾。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中還發現了距今2100多年的茶葉標本,對研究中國茶文化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走近歷史場景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千年時光流轉,漢家陵闕早已掩埋在歷史的塵煙中。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運用科學、先進的保護理念和展示手法,讓今人得以親睹漢代陵闕的風貌。

帝陵外藏坑遺址保護展示廳搭建於帝陵封土東北10個外藏坑遺址上,主體建築完全埋于地下,建築頂部由黃土覆蓋,並植草種樹,很好地恢復了陵園原來的風貌。

遺址保護展示廳倣照墓道的結構層層下沉,採用空鍍膜電加熱玻璃將整個遺址區合圍起來。“這種特殊玻璃製成的幕墻和通道將文物和觀眾分隔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溫濕度環境中,在最大限度保護文物遺存的前提下,讓觀眾可以近距離、多角度欣賞文物,帶來沉浸式的歷史體驗感。”馬昆説。

展廳內採用現代科技手段,生動再現了歷史場景,讓觀眾貼近感受西漢宮廷生活。在幅寬3米多的旋轉舞臺上,以國際先進的幻影光成像技術呈現了4幕不同的場景,演繹漢景帝與王皇后的生平故事以及漢陽陵考古發現的艱辛歷程,每個場景的轉換僅需3秒左右。鮮活的歷史人物影像出現在舞臺上,與精心製作的布景、道具巧妙融為一體,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

南闕門是帝陵陵城四門中的南門,由兩組對稱相連的“三齣闕”建築組成,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帝陵陵闕建築遺址。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外觀是一座倣漢式闕門建築,展現了漢代三齣闕高臺建築雄偉高大的氣勢。近2000平方米的展廳內,豐富的圖片資料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闕樓建築發展演變的歷史。

宗廟遺址(即“德陽廟”遺址)是漢陽陵重要的建築遺跡,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平面為“回”字形雙回廊結構,形制規整,規模宏大,是目前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帝陵陵廟建築遺址。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將宗廟遺址局部復原、水準上移,並進行大面積綠化,既能讓觀眾領略西漢宗廟建築的恢宏氣勢,又使這一珍貴遺址得到有效保護。

本報記者 張丹華

(吳可瑩、王欣悅參與采寫)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